关注核心素养培养 构建化学高效课堂

作者: 杨义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对化学人才的需求形成了很大的缺口。为了培养有文化有素养的化学人才,各地高校也在积极响应政策,努力为培养优秀的化学人才而努力。但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与社会需求不相符的问题。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方式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授课内容传统刻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巩固知识的方式是大量做题,而非实验操作。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遏制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发展。除此之外,教师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显然不够重视,教学活动大多围绕考试内容与考题形式来展开,教学方案缺少实际应用性,太多书面化的教学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一、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式

现在高中学校的大部分课堂依然保持着应试教育的课堂模式,教学活动更多的是围绕考试来展开的。很多化学教师依然用考试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而忽视了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和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在课堂上更多的是被动地、机械地接收化学知识,不停地刷题训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几乎被僵化,对知识的吸收只是为了解题来训练自己的解题思路,往往把知识都局限在书本和解题思路上,脱离了教学的真正意义。真正能把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活学活用的少之又少。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效率低,厌学情绪严重,化学能力难以真正得到提升。

在核心素养培养的背景下要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需要教师摒弃传统刻板的应试教育观念及题海战术教育模式,将教育的根本回归到学生身上来。提高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将化学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在保证学生学习质量和思维培养的基础上,去进行知识传授,引导学生自主去探索化学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在课堂上接受灌输式教育。化学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引导,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而非教师成为主体。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充分自由的探索空间,鼓励学生多动手操作进行化学实验。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习化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活跃学生思维,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

传统的教学主要是对书本上的化学方程式进行讲解,通过学生的死记硬背,把疑难知识点硬“啃”下来,再通过大量的习题训练去巩固。要摒弃这种传统古板的教学方式,自然需要有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新的方案来代替。建议把习题的训练改成实验的训练,学生通过不断地做相关的化学方程实验,在习题上记录化学实验过程,运用“观察—动手操作—得出结论—记录在册”的方式,替代纯书面式的题海战术,进一步加强化学课堂的高效教学。当然,创新教学方式并不局限于引导学生主导课堂,还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加强师生沟通,共享互联网教育资源,以更丰富、更多样化的教学内容,直观地把化学课堂呈现在学生面前,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

例如,在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四节《海水中的元素》这堂课上,先让学生简单了解一下海水中的溴元素,因为溴元素99%都是以Br-的形式存在于海水中的,故而大家会把溴元素也称之为海洋元素。利用溴元素来引入本堂课的内容最合适不过。在课堂中,通过展示“海水提溴”的实验过程,将化学方程式以实验形式展现给学生看,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观察容器中的试剂,得出结论并了解实验过程,从而增加学生的课堂体验感和参与度。

二、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创新意识

很多教师没有把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当成学生的重点培养项目,对核心素养的培养也一直不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比如,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温习之前学过的知识;通过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新的化学知识,化被动为主动地去学习;锻炼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跳出传统课堂的灌输式教育、题海战术式的复习,让学生能够更实际、更全面、更灵活地看待各种化学问题。同时,不能再沿用传统的打压式教育。依据考试分数来界定学生学习的好坏是不科学的,也不具备权威性。教师不应该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考试成绩差的学生,也不能一味地打击批评他们。考试成绩不理想且经常被教师批评教育的学生,往往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不强,厌学心理比其他成绩好的同学普遍会严重很多。所以,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引导他们进入新领域探索,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引导他们培养创新意识,增强学习化学的自信心。

例如,在《元素与物质的分类》这一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合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没有教师的干预,学生自己去探索,畅所欲言,去接触各种元素以及化合物,讨论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各抒己见。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了以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其进行分类,发散了思维。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还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学习化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化学思维逻辑,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有着明显的启发作用。

三、组织化学实验比赛,活跃课堂氛围

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学习化学,把化学知识引入到日常生活中去,化学实验的实际操作是必不可少的。作为高中化学学科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去组织学生开展化学实验,甚至可以进行课堂化学实验比赛。利用比赛形式激发学生动手操作化学实验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对实验操作结果好的学生进行奖励和表扬,对相对落后和操作不规范的学生进行有效指导。也可以适当利用不规范的实验操作作反面教材,通过风趣、开玩笑的方式,提醒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同时也能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活跃课堂氛围。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验的过程中还把之前学过的化学知识复习了一遍,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丰富化学课堂,打破刻板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沉闷的课堂氛围。

还是以《元素与物质的分类》这课的教学为例。通过课堂提问,高中化学学到这堂课的学生,之前应该都已经学过Mg、MgO、MgCO3这类化学物质,那么教师就可以通过学生学过的这几类化学物质去进行延伸探讨,让学生思考,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都有哪些,这些元素都能组成哪些物质?从而把化学课堂引导到生活中的物质里去。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简单的化学物质分类,可以引导学生去对氧化物进行分类,比如氧化物中的“酸”的分类。通过多种讨论、观察、分类,可以得出物质的基本规律,比如物质的组成颜色和状态等,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化学知识中的规律,培养化学核心素养。

综观当前高中化学教学,尽管教育教学的改革在不断深化,但是,应试教育在课堂上留下的影响一直伴随着许多教师,影响着他们的授课方式和授课习惯。笔者认为,当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改革还有许多地方值得广大教师认真思考。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只有保证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到位,在此基础上再去对高中化学课堂进行高效优化,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邑县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晓寒)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