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作者: 梁瑞芳

声乐是以人的声带为主,用人声演唱的音乐形式。人们在歌唱的时候,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声乐的演唱、技巧和情感中,很少注重声乐审美的培养。然而声乐又是一门美的艺术,不是简单的发声与表演,整个发声和演艺过程都有审美的要求。审美意识的培养是声乐教学和审美之间重要的纽带。因此,在声乐教学中要把审美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

一、声乐教学中的审美

1.研究对象。进行声乐教学活动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求学生具备富有美感的声音,歌唱时声音的美感是实现声乐艺术美的基础和重要前提条件。探索一种科学的、具有自然规律的发声方法并结合美学理论的研究对声乐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是我们在声乐教学中认知声乐和声乐演唱的前提。

2.什么是正确的音乐审美。用什么样的声音演唱可以给观众一种美的感受?大多数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只是一味地追求声音的技术、技巧或声音的音色,往往忽视了对声音审美的培养。如何将审美融会贯通于声乐教学中呢?这是我们每一个音乐教育人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

声乐作为艺术活动的一种指导性的教学方法,审美意识的培养,在声乐教学中不是单纯地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自己的气息、如何咬字或打开自己的共鸣腔体等技术层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于教会学生如何用自身比较完备的文化基础知识、良好的艺术修养以及自己最真挚的情感去感悟声乐艺术、感受声乐演唱,并能够真正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声乐作品中。

二、声乐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实力和艺术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在飞速发展,在各种文化飞速发展的机遇中,声乐教育也迎来了春天,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声乐教育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声乐教学的发展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着我国声乐教学的发展与提高。

1.模糊的教学目标。从现今的声乐教学来看,很多高校的声乐教学都缺乏很清晰的教学目标,在声乐教学中只是片面地追求声乐的演唱和技能的运用,从而忽略了声乐教学的艺术性、情感性、审美性及其他的一些艺术文化特征。直接导致很多学生只关注演唱和技巧的掌握而忽视了音乐审美的培养。模糊的教学目标,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

2.教学课程设置单一。据了解,在一些专业的音乐艺术类院校,学校的课程设置中主要有声乐演唱、钢琴、曲式、音乐分析、合唱、即兴伴奏等课程,这些都是本科生的必修课程,而音乐欣赏、音乐审美等课程却是选修课程,并不能得到统一培养。专业的音乐生不应该只是学习单纯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也需要有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和素质。

3.教授方式传统。我国在古代就有了学堂,之后就有了夫子在讲台讲授内容,学生在底下听讲的传统。如今,我们已经迈入新时期的大门,但我们的教授模式还是沿用以前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讲台讲课,学生在台下听讲。虽然这种方法可以很快达到教师的教学目标,但这种单一教育方法会使本该轻松的课堂变得有压力,从而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产生反感。

三、声乐教学中审美的塑造

我们在声乐的演唱和教学中经常说要“以情带声”,这句话体现了以情为重的审美思想,也概括了通过传情的方法来体现声音中的美。想要做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就需要我们在声乐学习中从情感、声音这两个方面着手。

发声练习的目的是通过科学的发声方法发出美好的声音。我国著名的音乐家周小燕先生曾说过:“练声是为了训练发声的基本状态,所以练声的时候对声音的要求要非常严格、规范。”在唱高声区的时候要:“‘上不封顶’,不要感觉有任何东西盖着,完全拉开上口盖;换声区要‘穿针引线’,绝不能加力,力量太大就像线头太粗一样,穿不过去了;高音地下捡,低音天上拿。”周小燕先生这句话主要表达了三层含义:第一层,当我们在唱高音区的时候要把声音从后脑抛出去,不能让人感觉我们在唱歌时有个无形的东西在压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用自己的蛮力去挤;第二层,换声区往往是我们不太舒服的音域,我们在换声区应该按照之前的力度去过渡,而不是通过额外的力量去推声音;第三层,当我们在演唱低音区的时候,应该有低音区的震动,但也需要高音的位置和共鸣,不能因为是低音区,我们就降低自己的歌唱位置,仍要保持高的歌唱位置。

因此,教师在声乐教学中,不能仅仅只关注演唱,而应该通过课程教学启发学生对音乐美的思考,让他们想想通过怎样的方法可以发出美的声音,而不是对音乐没有任何感情、声音的处理,在那乱唱。这些都是我们声乐教育者应该关注的问题。

四、声乐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1.培养审美的基本意识。声乐的审美能力是学生在声乐演唱中的一种基本能力,是学生进行审美活动的前提和保障。首先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识别能力,告诉他们哪些声音是美的,通过观摩大师课,听大师的演唱技巧,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再通过反复训练,加深学生对美的认识。

2.建立正确的声音观念。声音观念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歌唱时的形象和情感进行审美的认知,建立正确的声音观念,纠正主观意识和不合理、不科学的发声原理,提高对声音的意识和控制能力。想要做到这些就需要学生有正确的发声方式和呼吸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的练习方式,不断完善自己的发声技巧和对作品的情感表达。

3.提高学生声乐学习的效率。在声乐教学中,最困难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部分是技术类教学。学习的过程主要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模仿来完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与学生进行互动,帮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让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提升他们对课堂的认知。我们可以通过良好的环境和活跃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对音乐产生有意义的思考。

五、如何将声乐审美运用于艺术实践中

审美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在艺术实践中吸收养分,如果只是单纯地对审美进行培养而不运用于声乐演唱中,就失去了原本培养的意义和价值。声乐艺术实践是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对不同方式的艺术实践活动,人们内心也有不同的感受,这有利于满足人们个性发展的要求。所以,加强声乐中的艺术实践是增强音乐审美能力的根本方法。

我们要让学生在平时上课中将所学的声乐技巧运用于声乐演唱中,从中获得审美体验,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艺术实践过程中,教师要运用灵活的教育方式,强调学生在艺术实践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增强对声乐演唱的感受和理解,从而更好地调动学习声乐的兴趣。

声乐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要不断更新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声乐课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互动性与趣味性,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和鉴赏能力,强化对学生的音乐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从而使学生在声乐专业上有更好的发展。

(作者系淮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责任编辑张妤)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