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数感的教学策略
作者: 张小丽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十分重要,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要重视数感培养,通过情境创设、动手实践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数感。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是学好数学学科的关键。一般而言,数感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数的理解,能够用不同方法来表达数的含义,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把握和衡量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以及能够用数来表达信息;二是会估算,并为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数感培养,通过情境创设、动手实践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数感。
一、挖掘教材内容,培养学生数感
数学课程通常包含知识技能和理论概念两个方面。知识技能强调实践操作,相对而言比较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理论概念则更具抽象性特征,通常是以与知识技能相关的隐性的观念或思维方式的形式出现,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体会和运用。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在充分研读教材的前提下,结合实际教学情况设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让抽象的理论概念逐一渗透,实现从“双基”发展到“四基”目标的落实与转变。
例如,在教学《整十数加整十数》一课时,可以结合牧羊图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第一步,借图提问:估一估,大约有多少只小白羊?第二步,数一数图中有多少只小白羊?比20多了还是少了?第三步,圈出其中10只羊后,图中还剩多少只小白羊?最后,带领学生计算结果。得出结论:10个10只,是100只小白羊。这样的教学活动设计,能够带给学生较为形象的认识,帮助学生建立起较为清晰的数的感知,培养其数感。反之,如果教师仅将插图作为一幅情境导入图,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或是直接由教师告知数量,学生对于数的感知未必会如此清晰,这就错失了一次帮助学生建立数感的好机会。
通过上述教学案例可以看出,数学教学的过程通常以知识技能为切入点而逐步展开,在此过程中,要求教师能够逐步渗透相关新概念,以引领学生在形象化认知的情境中增强理解,逐步建立和形成数学核心概念,这也能够促进良好数感的形成。
二、引导动手实践,发展学生数感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要做到知行合一。”要达成这一目标,数学教师应当重视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充分运用手、脑、口、耳等多种感官,激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新课标背景下,数学教学还强调在“做中学”,这也要求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操作来树立形象认知,培养良好数感。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便结合了动手实践活动,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数感。首先,教师让学生数一数提前准备好的小棒,比一比谁能又快又准地数出100根小棒。通过观察,教师大致总结出学生的三种不同数法:1根1根地数、分组数以及10根10根地数。在学生完成数小棒后,教师鼓励大家谈谈感受。有学生说道:“感觉10根10根地数速度最快,也不容易出错。”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这么说?”经过新一轮小组讨论后,让学生进一步总结数数经验。这样的设计下,学生通过动手计数增强了对数的认识,数感也得到了一定的强化。教师也可以借助数黄豆的游戏,来培养学生的数感。提前为学生准备一袋黄豆,让他们随机抓取一把黄豆,先猜手里有多少颗黄豆,再让他们亲自数一数,确定数量。随后,让学生再抓一把黄豆,引导学生思考:“这次抓到的数量有多少颗?是否比上一次多?”经过实践论证,学生得到了答案,也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增强了数感。
上述两个教学活动案例都借助了动手操作的活动,充分将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起来,同时也促使新知识不断在其脑海中内化,让数感得到进一步发展。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结合估算教学,提升学生数感
数感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多种联系。估算学习,强调让学生调动起对数的感知和理解,进而把握好数的大致范围,这也是数感的具体体现之一。对此,教师在估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数的联系、运算规则进行整合,从而训练和提升他们的数感。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加法的估算》时,就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场景进行了教学活动设计。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创设了一个百货店的情境,并展示出下列商品价格:电饭煲的价格为298元,台灯价格为102元,椅子价格为97元,相机价格为395元。接着,教师提问:“这4件商品的价格大约为几百元?”学生纷纷利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这时,教师便可以顺势引入“≈”,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其用法,并运用这一符号来估算上述商品价格。当学生完成估算后,教师还组织学生进行精确计算,进而比较两种不同算法的结果差异,真正深化估算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帮助学生进一步强化数感。
教师应当认识到估算与精算都是计算教学的重要内容,二者不是冲突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估算后,再鼓励他们进行精确计算,从而来验证其估算结果是否合理。相信在长期的训练和引导下,学生的估算与精算能力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也会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从而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四、联系生活实际,丰富学生数感
解题也是一种强化和提升学生数感的重要渠道。一般来说,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要做到两个方面,一是提高解题的准确率,二是提高解题的速度。在指导学生解题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已积累到的数的认识、数量关系以及运算规则等各方面知识调动起来。
例如,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解答一些数学题目时发现,有的学生很难自主建立起数字之间的联系,也不太会灵活利用数量关系来进行解答。为了有效指导学生解题,教师可以根据题意适当转化情境,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帮助他们建立起数学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具体来说,当学生碰上行程问题时,需要用到“路程=速度×时间”这一公式。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生活化解题情境:小兰的爸爸每天开车送小兰去上学,从他们家到学校的距离是10千米,要花20分钟才能到学校,那么小兰爸爸开车的速度是多少?此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自行编创一道能够体现行程公式的题目,并尝试自主解题,以此来配合和提升其数感。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为引导学生顺利解决问题,立足于学生生活,将数学问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境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化场景下去思考问题,去尝试着应用数学思维来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结合不同手段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精简计算过程,这一过程,也促进了学生数感的进一步强化,真正意义上实现了高效率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学生数感的最终形成离不开实践,更离不开同现实生活的联系。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明确数感的培养需要历经一个长期过程,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去体验、感受,去思考和探究数学知识,让他们有意识地将已学到的和积累到的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之中,在解决生活问题的同时去感受数学,从而在实践中真正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现实意义,与教师一道共同建构数学“本真”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城南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