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作者: 吴斐音乐是人类最早发明的一种艺术形式,其主要作用是表达人类丰富的情感。在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音乐作品的精髓,提升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能力和欣赏能力。
一、增长乐理知识,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音乐是一门流派和体裁颇多的艺术形式,不同的艺术作品都有着不同的欣赏方式,教师增强学生的乐理知识,可以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音乐赏析,提高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乐理知识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逐步渗透,根据不同的作品,讲解不同的内容,便于学生之后的新课学习与作品赏析。
例如,在教学《战台风》一课时,教师要注重学生基础乐理知识的学习,以便提升学生的作品欣赏能力。首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带领学生认识古筝,了解古筝的组成、音色特点以及简单的指法,体会劳动人民不畏艰难的战斗勇气以及保护集体财产的崇高精神。在这样的教学目标指导下,教师在上课前先带领学生近距离观察了古筝,并让擅长的学生进行乐曲的演奏。演奏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古筝结构的介绍和简单的指法演示。之后教师对学生说:“通过刚才的了解,你觉得古筝的声音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观点分享。小学阶段的学生形容声音的词语有限,但会表达出一些带有感受性的内容,比如“觉得古筝曲适合表现南方的景色”“没有钢琴声音那么多”等等,教师要学会帮助学生总结概括表达的内容。接着,教师继续出示本节课的作品,并让学生静心体会,分析每段的情感,提升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带领学生系统地认识了古筝,并对古筝的演奏方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增进了学生对民族乐器的认识,体会了旋律带来的情感变化,为以后古筝曲的教学与欣赏打下了基础。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简单乐器与乐理知识学习时,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表现空间,让有特长的同学进行作品的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的效率。
二、增强通识教育,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
通识教育是所有学科都应该注重的教育,加强通识教育有利于学生对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传承,可提升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能力,让学生能在时代背景下去领悟音乐作品的内涵,挖掘民族精神的内核,在音乐的赏析中进行跨时代的精神碰撞。
例如,在教学《忆江南》一课时,教师要注重增强学生的通识教育,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以便于学生对地方民歌的理解。首先,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带领学生体会江南地区的风情,让学生对江南地区形成初步的认识,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与向往。在这样的教学目标指导下,教师运用描写江南的诗作完成了本节课的导入。教师上课前讲道:“君到姑苏见,人家竟枕河。古宫闲地少,小桥水巷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夜,相似在渔歌。同学们知道这首作品描绘的是哪个地方的景色吗?”学生会答出江南地区。教师继续提问道:“那你印象中的江南是怎样的呢?”学生结合以往学过的诗词作品与自己的课外知识进行回答。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带领学生了解江南地区的文化,加深了学生对江南水乡的认识,为之后体会音乐作品的情感打下了基础,也为之后江南地区民歌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区域音乐是文化的一种,也是地方风貌的表现。在音乐教材中有许多具有地域色彩的音乐作品,带领学生了解这些地域的文化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赏析音乐作品,便于学生体会音乐作品的内在情感。
三、运用生活积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运用生活化教学的理论进行课程设计,有利于学生与音乐作品之间形成共情,便于学生深入地了解音乐的情感内涵。学生在日常实践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不同的情绪体验,教师要利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将这种情绪体验转变为情感的认知,以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最大限度地发挥音乐的教育作用,提升学生对优秀音乐作品的认同与内化。
例如,在教学《丰收之歌》一课时,教师要注重利用学生的生活积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首先本节课的情感目标是带领学生体会劳动人民丰收时的心情,培养学生对秋天的喜爱。在这样的教学目标指导下,教师在上课前讲道:“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大家有没有体会过收获的过程呢?”大部分的学生没有参与过农村劳动,无法细致地进行描述。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具体的体会收获的喜悦,教师继续引导道:“那大家去过采摘园吗?挖过野菜吗?这些也是一种收获对不对,能不能回忆一下当时的心情。”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自己的采摘经历进行了描述,并借助这种情感想象了农民丰收时的心情,利用生活化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进步,为学生之后欣赏类似的音乐作品打下了基础。
学生充沛的情感体验,可以促进共情的发生,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情感的理解与体会,提升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为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提升打下情感基础。
四、开展赏析训练,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
大量的赏析训练可以增强学生的乐感,促进学生素养的提升,为学生积累更多的赏析经验,让学生在遇到类似问题时可以进行技能的类比,丰富学生的技能储备,提升学生的赏析能力。当然,这种赏析能力的积累需要教师循序渐进的渗透,教师可以从简单的内容入手,让学生从基础开始赏析。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内容的表达,让学生可以在语言表述中不断地实现技能的进步。
例如,在教学《彼得与狼》一课时,教师便注重带领学生进行同类作品的赏析,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首先本节课的技能目标是带领学生了解小提琴、大提琴、双簧管、大管等乐器的音色,让学生了解交响乐的体裁。在这样的教学目标指导下,教师先带领学生认识了交响乐。此外,还带领学生认识了交响乐的乐器组成,分为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打击乐组、色彩组,并让学生聆听乐器的声音,认识音色的高低。学生了解乐器声音后教师再带领学生熟悉交响乐的组成,之后播放本节课的交响乐,让学生完成对交响乐章节拆分与声音的判断。完成这些后,再组织学生深入体会乐曲包含的故事与情节。学生分析完成后,教师可以再出示一首交响乐作品,让学生试着进行音乐作品的分析,强化学生对交响乐的认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了多首交响乐的赏析,强化了学生对交响乐的认识,提升了学生欣赏交响乐的技能,丰富了学生对不同音乐的认知。
能力的提升需要大量的训练作基础,教师适当地进行同类型作品的训练,可以巩固学生的已有旧识,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提升学生的技能,为学生综合素质的进步提供可能。
总之,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提升学生的音乐赏析能力,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建立学生与音乐作品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发现人性的闪光点,助力学生获得精神的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