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打造数学课堂亮丽风景线
作者: 周秀随着新课标的提出以及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现在的课堂教学理念更加注重学生的真实体验,即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依据不同教学目标,为学生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使学生真实地参与其中,获得相应的数学体验,理性认知事物,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观,打造数学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创设体验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数学学习的动力,它可以有效推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依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体验式活动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主动思考、学习,亲自体验、感受知识,使学生学习过程不再单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对知识的记忆、理解更加牢固深刻,提升数学课堂的效率。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观察物体》时,教师可为学生创设观察情境:提前准备一个投票箱(上面写有学校、班级)。上课之初,教师拿出投票箱让学生观察(注意:写有学校班级的一面放在左侧),并指导学生认识物体的上面、前面、左面等。学生能熟练掌握后,为了让学生从不同位置认识面的不同,教师可设计游戏比赛,将学生分为左、中、右三组,看哪组问题回答得又快又准。老师的这个投票箱是从别的班级借过来的,请你告诉我是从哪班借的?左边同学快速抢答:五年级3班。中间和右边的学生一头雾水。那你知道是哪个学校的吗?左边同学又快速地抢答到:友谊小学。这时,中间和右边的同学提出异议:他们是不是提前知道的?为什么我们都不知道?左边同学掩嘴笑道:投票箱上写着呢。教师提问:为什么左边同学能够看到?学生稍加思考给出答案:坐的位置不同,观察方向不同,看到的面也就不相同。
案例中,教师将学生置于观察情境中,让学生实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通过问题的引导,学生认识到,观察角度不同所看到的物体就不同,体验提高了学生观察的兴趣,深化了学生的认知。
二、巧设体验活动,深化学生认知
活动是师生沟通的桥梁,是学生认知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的讲授形式,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感受数学知识学习的价值,研究知识的应用。数学体验活动是数学教学最有效的途径,体验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验证知识,感悟知识中蕴含的道理,深化学生的认知水平,实现数学知识的应用,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为了让学生能够亲自体验、感知百分数的意义,教师可提前向学生布置活动任务: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有关百分数的信息,请大家从不同途径完成搜集任务,为我们课上“百分数信息发布会”的召开做准备。任务布置后,学生积极投入搜集工作,从不同的渠道寻找与百分数相关的信息(如:报纸、网络、书籍、实物等),涉猎范围较为广泛,包括工业、商业、农业、教育等不同方面。这样,学生更好地了解百分数知识在现实生活的普遍存在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激发了学生研究百分数知识的兴趣和欲望。同时,学生通过对百分数的搜集活动,初步感知了百分数的意义,深化了学生的认知,为学生之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案例中,教师在讲授百分数之前,先让学生进行百分数相关知识的搜集,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资料查阅,初步认识了百分数,感知了百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普遍应用,体会了百分数知识的重要价值,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初步理解,提高了学生知识预习的效率。
三、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实用价值
数学有时是枯燥的代名词,有些学生一提到上数学课就会“头疼”,每节课堂都是千篇一律的知识讲授,概念抽象、知识琐碎,学生很难提高学习的兴趣,以致学习效率低下。而实际情况并不是如此,数学知识起源于现实生活,是人类生活经验的累积,现实生活又充满着趣味性。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将课堂中抽象的数学理论转化为实际生活中的趣味问题,让学生围绕教学问题展开生活体验,从中领会问题的奥妙,结合学生自身知识和经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的应用。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教师首先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找出身边的三角形。学生的大脑快速旋转,回想着哪些物体是三角形的。不一会儿,学生就列举出很多生活事物,如:三明治、三角尺、小红旗、自行车车架等。这时,教师提问,这些三角形都是相同的吗?学生摇头示意。教师继续提问:三角形都是什么地方不一样?学生提出,不同三角形的边长不相等,不同三角形的角是不相同的。教师再次提问,我们应该如何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呢?学生提出,可以通过角的度数分类,或是通过三角形的边长分类。这时,教师向学生出示多个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三角形,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测量三角形中各角的度数。小组内学生分工合作,有的同学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量角器开始测量,有的同学负责对测量数据进行记录。不多时,就完成了三角形角的度数的测量工作。教师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出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
案例中,教师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充分认识了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体验了数学知识应用的乐趣,深化了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构建探究活动,体验成功乐趣
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那么,不想成功的学生也不是好学生。成功是学生认知发展的需求及动力,是学生学习的终极愿望。每个学生都想要获得成功,获得教师的赞扬和同学的认可。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排除万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基于此种情况,教师可为学生构建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究、思考,感受成功的乐趣,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计算公式,教师可为学生创设有关公式推导的探究活动。首先为学生准备一把剪刀、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思考:如何将平行四边形进行转化使之形成之前学习过的图形?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讨论、交流,发现:沿平行四边形的高线将其剪开,得到两个不同或是相同的图形;然后两个图形位置颠倒,就可以拼接成一个长方形;拼接后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边,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样,就可以依据长方形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S=底(a)×高(h)。
案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思考、亲自动手操作,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活性,使学生各种感官积极参与其中,不仅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深化学生对此部分知识的认识,还掌握了学习知识的方法,获得了成功体验。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为学生构建活动体验情境,引导学生亲历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体验学习的乐趣,感悟数学知识的价值,培养学生知识探究的意识,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让体验成为数学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