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乐学承载理性,高效开展数学教学活动

作者: 彭琪

小学数学教学的关键点在于数学课堂活动的设计,旨在充分发挥数学课堂活动中学习的有效性和教师的引导性,挖掘数学学习的趣味性,突出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从而实现学生数学能力的全面发展。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以为学生创造轻松愉悦、充满活力的高效数学学习课堂为目标,教学过程要为学生留存自主思考的余地,从而让学生在乐学中收获理性思维的拓展,在课堂学习中实现有效思考,成就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善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实现新旧知识的联动

数学学习中的联想思维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于新知的接纳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在接受数学新知识前,帮助学生做好旧知的巩固工作,尝试构建新旧知识的联系脉络,为新知的学习做足准备。而小学数学教学只有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新旧知识的联动学习,从而使得数学课堂学习活动充满动力与生机,激发学生的理性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欲望。

例如,在《圆柱和圆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导入部分可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习过的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此对比总结:所有已学的立体图形都是由相关的平面图形围成的。学生在观察总结完圆柱和圆锥的各自特点后,教师要求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异同点进行比较总结,教师可以问题引导:“为什么圆柱和圆锥的侧面都是曲面,但是滚动时感觉不同呢?”这样的问题提炼了圆柱和圆锥的显著特点,使得学生更易总结和巩固,并为两者体积的后续学习做好铺垫。而后在圆柱体积求解知识点的讲解中,教师可以借助已学长方体的体积求解知识,结合书本案例,提示学生将圆柱切割之后拼成长方体,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想象,以此推断圆锥体积求解的方法。这样的环节能够帮助学生利用已有数学经验,完成“旧知新用”的巧妙转换,实现新知识的有效学习。

旧知识的有效利用,不仅能够巩固旧知识的学习,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夯实基础,更能通过新旧知识的联动学习,实现新知识的稳固掌握,其不失为一种两全其美的教学思路和学习策略。学生经验的利用,也能够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知欲,使得小学数学课堂学习富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注重小组学习的优势,营造课堂互动的氛围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往往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而更容易产生浓郁的学习氛围,使得学生之间呈现学习状态的互相影响和积极提升的现象。小组合作探究还能将组员的有效思考进行集中,更利于数学问题的解决,使得在教师进行评价与总结时基本保证每位学生都能与教师产生有效互动,利于教师打造高效课堂。因此,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是教师保证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

以《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教学过程为例。教师在教授三角形相关知识时,可以先要求学生基于生活经验画出自己想象中的三角形,并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观察各位组员所画的三角形,并总结三角形特点。教师对于各组的总结做出评价,再进行提点与强调。这样能够保证课堂问题的探讨落实到每一位学生。而对于三角形三条边关系的研究,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来实现。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自己准备的小棒中随意挑选三根,先自行尝试拼搭成三角形,再通过小组讨论,将能够拼搭成三角形的组合进行列举和总结,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探求拼搭不成功的问题所在,并进行相关总结。这样的讨论能够使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加强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发挥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作用。

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增强了课堂互动的氛围,促进了师生思维和情感交流,使得学生的课堂活动参与度得到相应的提高,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主性,使其在欢乐、放松的学习氛围中,获得数学理性思维的进步与发展,更利于其独立思考意识和习惯的养成。

三、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生动的学习环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创设教学情境这一方法,能够改变学生对于数学教学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从而收获较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当积极响应新课改的精神要求,根据各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并有机结合教材,从学生所熟知、感兴趣的事物或生活实例入手,通过生活常见情景、图画、音乐、语境创设等方式,突出数学课堂的趣味和活力,帮助学生营造生动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情感丰富的数学课堂学习活动中,实现数学各方面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确定位置》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在导入部分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想带你们去参观一个地方,你们想去吗?”学生表示:“想!”教师引导:“那就跟老师一起去小军的班级看一看吧!”教师出示书本例图后,要求学生自己观察,说出小军的具体位置。教师针对学生不同答案做出评定,引出课题。这样的情境创设建立在学生寻人这一常见行为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能够很快掌握位置学习的意义。而后,教师帮助学生巩固确定位置的方法,利用班级作为帮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场地,教师可以提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同学们,你在班级里好朋友的位置在哪里?班长的位置呢?你自己的位置呢?找一找然后分别写下来。”这样的巩固方式也是一种情境创设,学生在实践中比在书本例图中更能感受到确定位置方法的有效使用。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征、兴趣指向等,抓住学生的思维特点,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经验,对数学问题产生理性思考,提升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利用空间。

四、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总结与反思

小学生因其心智发展尚未成熟,需要更多的鼓励与肯定作为其学习动力。因此,教师应该及时发挥课堂评价机制,以中肯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结果作出引导,使得学生能够树立学习信心的同时,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自己学习上的各种问题,并及时纠正,从而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而教师的评价还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使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意义得以真正实现。

以《升和毫升》的教学为例。教师出示两个形状不同的容器,抛出问题:“如何比较两个容器的大小呢?”小组讨论后,教师对学生提供方法的优缺点进行简要点评,并对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创新想象作出肯定,最后总结出通过两个容器盛水来比较容器的大小是最为合适和快速的途径。这样的点评利于学生对后续的知识学习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在讲授“升”的概念时,要求学生观察量杯刻度,再装好1升的水,倒入长宽高均为1分米的正方体模具中,发现其正好装下1升水。学生总结:正方体刚好装下1升水。教师作出引导性评价,要求学生反思和总结自己的说法,最后得出“长宽高都是1分米的正方体容量正好是1升”的结论。这样的点评能够使学生正视自己的缺点,真正学会反思。

教师适当的评价能够鼓励学生,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反思,让学生收获其在问题探究中的闪光点,也意识到了其思考问题时的不足之处,从而学会自我总结,激发其更深层次的学习欲望,以知识的学习弥补自身的不足。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善于利用学生已知的数学知识,实现新旧知识的无缝衔接;积极丰富学生学习形式,为学生营造利于数学思考、想象的适宜环境;对学生学习成果采取有效评价措施,使学生在自我反思和总结中,收获数学能力的稳步上升,真正实现小学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有效展开。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燕湖小学)

(责任编辑  晓寒)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