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情智课堂的建构策略

作者: 李高峰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要积极构建情智课堂,使学生身心愉悦,情致高涨,从而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效率。笔者依据自己实际教学经验,从制造悬念、拓展交流、迁移应用等方面入手,谈一谈在构建小学信息技术情智课堂中的一点经验。

一、设置悬念,入境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了学习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因为其年龄的关系,往往拥有很强的好奇心理。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材中丰富多彩的科学知识设置一些悬念,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活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开启情智化课堂模式。

例如,在教学《复制与粘贴图形》一课时,课程开始前先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给学生制造这样一个悬念:“我们一起画小红花,规定2分钟看谁画的多,我敢保证我比你们都画得多,甚至比你们画的加起来还要多,信不信?”“不信!”学生们表示,要是比一个学生画得多,还有可能。但是,比他们所有人加起来还快,那怎么可能呢!由此,课堂气氛的活跃度直接被拉到高潮。学生虽然不相信,但也满怀期待,想看看究竟能不能做到,是怎么做的。于是,在画第一朵小花时,教师和学生速度相差无几,然而在画第二朵时教师使用了键盘的快捷键,第二朵、四朵、八朵、十六朵……学生简直惊呆了,教师趁势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复制与粘贴图形,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是空前的高涨。

可见,通过制造悬念的方式导入新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还可以活跃小学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积极探究、从引发学生好奇心理入手,设置符合课堂内容的悬念,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科学探究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步入情智化课堂情境。

二、创设情境,生成理性认知

因为小学生年龄小的特点,使得信息技术教学靠单纯的灌输理论知识导致课堂效率低下,讲台上教师把理论知识讲得天花乱坠,讲台下学生却是一脸的茫然。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好的教学情境,触动学生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在情境中感悟信息技术操作的魅力,萌发情智,形成理性的认知。

以教学《彩色世界》一课为例。这节课是集合信息技术和美术美德于一体的计算机绘图课,要求学生学会切换前景色和背景色,并且能使用画图工具中包括刷子、喷枪、取色、涂色等对封闭图形涂上颜色。教师设置了这样一个主题情境:“蜡笔王国因为之前有几个小蜡笔到处乱涂乱画,惹恼了蜡笔国的国师,国师把小蜡笔们的颜色全部收回,当时正值蜡笔国一年一度的色彩画大赛,小蜡笔们却因为没有颜色而变得一筹莫展,小蜡笔们去求国师。”国师说:“只要小蜡笔们以后不再乱涂乱画,并且给森林国的动物们涂上颜色,就把蜡笔们的颜色还给它们,同学们,快来一起帮帮小蜡笔们吧!”学生瞬间被带入情境,都焦急地帮助小蜡笔出谋划策给动物们上色,很快就完成了本节课知识。

可见,通过设置这种童话故事的主题情境,可以使信息技术课堂变得有趣起来,学生不仅高效地学会了相关知识,还在操作中潜移默化地拥有了不能乱涂乱画的品质。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要积极设置主题情境,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在操作中获得品德教育。

三、拓展交流,开阔视野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学生间的交流,可以使学生碰撞更多思维火花,从而拓展自己的思维,开拓自己的视野,从而使自己的情智得到发展。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增加学生交流的机会,让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因为学生思维碰撞而产生更多精彩,让学生在相互学习中,获得更多知识,掌握更多技巧。

例如,在教学《美化文档》一课时,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插入艺术字以及形状要素的方法。教师在教学生调整艺术字的颜色和字体时,教学的方式是让学生先把需要调整和修改的艺术字文本框选中后,可以跳出修改的选项卡,继续修改调整即可。而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相互交流的过程时发现,单就调整艺术字效果这一个小操作,就有学生另辟蹊径,并不是用教师教的操作方法,而是通过点击艺术字文本框外边,待原来的虚线框变成了实线框后,也跳出了修改的选项卡,可以继续进行艺术字的修改。诸如此类的情况还有很多,通过这次拓展性交流,学生掌握了更多操作技巧,学生天马行空的思维也变得更加活跃了,更多的妙点操作诞生于课堂之上。

可见,通过拓展性交流,不但可以使信息技术课堂氛围活跃起来,还可以使学生在交流中获得更多信息技术的知识,有利于情智课堂的建设。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拓展性交流活动,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因为别人的某个想法而受到启发,以此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产生更多奇思妙想。

四、迁移应用,解决问题

信息技术是一门注重操作技能的课程,这门课包含的很多知识体系具有相通之处。由于小学信息技术课每个学校安排的学时都相对较少,如何在有限的课时掌握更多信息技术知识,是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遇到的共同难题。其实,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把信息技术课中那些具有共性的知识利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展开教学,以此来提升小学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效率,使学生触类旁通、融会贯通,情智得到提升。

例如,教学《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一课时,学生在小学四年级第五课中学习了WPS文字中插入图片的方式,因为WPS文字和WPS演示不管是界面还是操作都有很多相似之处。有了这一基础认识,教师安排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来分析对比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且罗列出来。通过这一对比,学生马上就发现了WPS文字和WPS演示的不同之处,它们中有八个主菜单看上去是一样的,但是把每个主菜单都下拉发现他们下拉的子菜单不尽相同。以此,使学生利用之前所学的WPS文字中插入图片的方式,通过知识迁移来学习幻灯片中插入图片,学生会有轻车熟路的感觉,这些知识是那么地似曾相识,从而很快掌握幻灯片中插入图片的方法。

可见,通过把两个知识相互迁移来学习知识,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迁移的过程中学会总结,还可以使学生通过迁移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要积极指引学生发现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知识和操作的异同,通过总结归纳新旧知识的相通之处,来迁移应用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情智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构建小学信息技术情智课堂不仅是现代教育的要求,也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势在必行的事。因此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实际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要积极探究,不断实践,善于总结,长期坚持,为策略化构建小学信息技术情智课堂不断努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县解放路小学)

(责任编辑  赵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