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作者: 田昀我国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观提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思想政治教育显得至关重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问题,满足学生的具体需求,持续不断地优化及改进思想政治教学。而心理原则的应用更有利于教师解析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而为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提供扎实可靠的理论依据,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卓有成效。简而言之,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优良品质、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得以形成的黄金期。笔者从心理分析、心理引导、心理相容三个方面阐述心理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情况。
一、运用心理分析原则,探寻最佳的教育机会
高中阶段的学生,其思想、心理都趋于成熟,能够进行自我认识,评判自身的性格、品质,自行调节自身的行为、习惯。换句话说,高中生已不再满足于家长对其的掌控,对是非善恶拥有了自己的评判准则。然而,他们局限于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生活阅历,不能全面考量问题。因此,教师必须精细观察学生的心理情况,深刻剖析并捕获学生的真实心理状态,循序渐进地寻求教学思路,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如果受到来自外部世界的扰乱或出现否定的心理活动,高中生的情感、情绪会情不自禁地显现出来,所以教师需要依据学生的不同状态,开展周密的观察并进行深刻剖析。而采用心理分析原则,能深入了解每位学生的心理特性、性格特点及情感转变,为课堂教学提供依据,让教师可以最大化地去协助学生摒弃心理障碍、心理问题,使学生逐步规范本身的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素养,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观念的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牢牢抓住学生积极的情感状态,通过正面引导,选择合适的教育机会,促使学生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及理想信念。高中阶段的学生认识问题通常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由于周遭环境、事件的变化,会使学生的情感状态随之变化,即“一切听从自己的感觉”。因此,教师应适时推行有益于学生的课后活动,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打开心扉,既减缓学生的学业负担,又训练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性。
其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认知、性格等相关情况,对学生因材施教。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对事情的判断能力、理解能力也随之不断增强,喜欢参与对事情的辩解,时常尝试对事情做出自己的判断。那么,教师为学生列举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就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全体学生都能踊跃参与课堂内容的讨论,这样学生就会各抒所见,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主张。另外,教师也可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开展正反两方面的辩论,辅助学生全面而彻底地认识问题,使学生可以透过现象看清本质,进而让学生的思想、认知受到启发,增强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实效性。
二、应用心理引导原则,凸显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心理引导作为心理学范畴的一种教育方法,把它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中,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并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学业、情感等方面的压力,若得不到及时的心理引导,学生不能用积极的状态去面对压力,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消极负面情绪,有可能会把这种内在消极的情绪转变为某种极端行为。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心理引导的方式教导学生积极面对压力,让学生形成健康的态度,正确对待他人的成就,勇于面对压力,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方法发泄压力,避免悲剧的发生。
另外,心理引导偏向于学生的心理活动,注重学生的心理缺陷及内心需求。思想的根本为心理,心理活动的伸展即思想,教师要深刻了解学生的思想,包含学生的喜好、兴趣及个人需求,准确解析学生的性格特征,施行行之有效的心理引导,把学生的思想引向正途。
在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应遵从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教师应依照学生的心理状态,釆用科学有效的措施和办法讲授相关的教育讯息。另一方面,教师要对照不同的学生选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的放矢。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化学生的思想观念,促使学生符合一定阶段的社会需求,并通过心理引导原则,潜入学生的内心活动,把握其内心需求,丰富学生的个体精神世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成效愈发凸显。
三、推行心理相容原则,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心理相容原则是形成优良师生关系,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优良成效的必要条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只有从心理上认同教师的观点,方能对教师的教育观点信服,教师只有发自内心地关爱学生,才能把情感真切寓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之间即可建立相互理解、信任的关系,促进师生在心理上的彼此认同以及情感的相互融合,继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井然有序地开展。学生在自己认可的目标下,就会踊跃参与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就会很高。
为了顺利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教师在教育方法的选用上,应更多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别,遵从学生的个性发展规律。因此,教师要擅于洞察学生微小的心理变化,正确掌握学生的实际思想,深入推敲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唯有这样,教师方可精准推测学生的思想行为。若教师忽略学生的心理,学生的心理需求不能得到满足,那么,就很难取得预估的教育成效,甚至引发学生的叛逆心理。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条件是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及心理特征。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捕捉高中阶段学生成长的热点问题,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生活实际,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实际心理需要,倾听学生的诉求,萦怀学生的利益,选取一系列对应的举措去教育引导他们。同时,教师应适时选择与学生实际相结合,且生动有趣、乐学乐教的教学方法,将趣味性、科学性融为一体,创设优良的“情境”教育教学方法。针对少数叛逆心强且纪律意识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参加各种文体类活动的机会,适当鼓励、赞扬、关爱他们,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积极的竞争意识,阻抑和淡化学生灰心丧气的消极状态,推己及人,入情入理,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近,从而在舒缓愉悦的教育情境中形成转变,达到师生之间的心理相容,有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
总之,心理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可以辅助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为学生制定指向性的教学方案,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原则对学生的观念施行心理引导,积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性,进而取得预设的教育目标,适应高中阶段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和认识规律,更有益于学生思想转变及其健康人格的培养。同时,心理原则也能为学生的生活、学习营造优良的心理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质,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乐于接收知识,有效提升学习质量。
(作者单位:甘肃省通渭县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