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卫生保健教育 促幼儿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作者: 缑莉芸

幼儿期是生命中的重要生长发育阶段,幼儿在这一阶段所形成的习惯往往会对其一生造成影响。培养幼儿良好卫生习惯,不仅能够有效保障幼儿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也能为幼儿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而幼儿卫生保健教育正是基于幼儿生理特点而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是从理论与实践两大方面引导幼儿形成良好卫生习惯的有效方式,需要教师采取合理措施保证教育效果。

一、加强保健教师队伍建设

幼儿园保健教师主要承担着开展卫生保健教育教学工作以及做好园内卫生保健工作的职责,可以说是直接与幼儿卫生习惯、生理健康等密切相关。幼儿园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保健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明确要求。一方面,保健教师应当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根据幼儿园真实情况落实相应的卫生保健工作,保障幼儿的生理健康和生命安全;另一方面,保健教师应当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能够基于幼儿身心特征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进行高效教学,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幼儿园要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并通过考核与培训相结合的形式,促进保健教师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确保教师能够完全胜任岗位,在工作中有效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要明确保健教师的职责,让他们在日常工作中有效履行职责,承担起保障幼儿卫生安全、培养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责任。此外,保健教师还应当遵守幼儿园的规章制度,了解全园幼儿的健康状况,定期落实包括检查、消毒、防护、卫生清洁等在内的基础工作,确保保健室物品充沛且符合使用要求,加强厨房营养卫生的检查和监管,并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落实计划免疫、疫病防治等工作,加强对幼儿常见病与流行疾病的防治。而在日常卫生保健教育教学中,保健教师也应当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卫生健康意识,引导幼儿在生活实践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加强卫生保健的宣传教育

幼儿园卫生保健教育既包括专门的课程教学,也包括日常的卫生保健宣传教育工作,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实现对幼儿的有效引导和教育,促使幼儿对卫生保健有正确认知,强化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也有利于幼儿掌握正确保健方法,形成良好卫生习惯。幼儿园应当着重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大层面着手,对卫生保健的内涵、重要性以及实践方法等以符合幼儿身心特征的语言和方式进行宣传教育,让每位幼儿都能从心底认识到保持身体健康、加强卫生保健的重要性。

幼儿园要以卫生保健课程内容作为基础,以相应的宣传教育作为延伸与实践,采取多样化的方式落实卫生保健宣传教育,尽量以幼儿感兴趣、易接受的方式保障实际宣传和教育效果。诸如集中宣讲、卫生展览会、绘本故事与影视作品宣传乃至区域活动等,均是可行的卫生保健宣传教育形式,值得在实践中多加探索。其中区域活动是最值得尝试的方式,不仅高度契合幼儿爱玩的天性,同时也能强化卫生保健教育的实践性,引导幼儿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养成良好习惯。

此外,教师在设计和组织幼儿开展区域活动时,应当深挖区域活动中蕴含的卫生保健教育资源,并将相应的教育内容融入活动之中,在不影响区域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下保障实际教育效果。通过游戏化的方式引导幼儿在活动中了解卫生知识,掌握保健方法,可以大幅度强化幼儿兴趣和参与积极性,让幼儿在主动探索中有效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针对不同方面卫生习惯进行科学教育及引导

在开展卫生保健教育时,应当全面关注幼儿不同方面的卫生习惯并加以教育和引导,不能只着眼于其中的某一部分。因为,但凡幼儿哪一方面的卫生习惯较差,都会对他们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1.培养幼儿保护外部器官的良好卫生习惯。外部器官包括眼睛、耳朵、鼻子、嘴巴、皮肤等,这些器官一旦出现卫生问题或者发生病变,会对幼儿的正常生活能力造成严重影响,还会阻碍幼儿认识外界事物,对幼儿造成的负面影响往往极为深远。例如,针对眼睛的卫生习惯,教师应当教育幼儿不要随便用手揉眼睛或者使用不干净的纸、布等擦眼睛,要求幼儿不能长时间看电视或者在光线较差的地方看书。在用眼时应当注意正确的姿势,如看电视不能离电视太近,看书时需要将眼睛与书本保持30cm左右的距离,不能躺着看电视或者看书,在平时还要遵照教师的指引做眼保健操。针对耳朵的保护,教师则应当教育幼儿不要随便往耳朵里塞东西或灌水,不能用力挖耳朵,不要在其他幼儿耳边大声叫喊,学会远离噪音源。鼻子的保护则需要教育幼儿不得随意使用手指或其他物品捅鼻,以免导致鼻腔受伤或发炎。而嘴巴的保护则需要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既要在早上起床后与晚上睡觉前刷牙,更要按照正确的刷牙方法刷牙。

2.培养幼儿正确的体态姿势。幼儿在坐、行走、站立的过程中,很容易完全遵循天性,追求自由,享受无拘无束的姿势,从而形成各种不正确的姿势。这些不正确的坐、立、行的姿势,会对幼儿身体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如脊柱弯曲、肩部部位不正、胸部骨骼肌肉所受压力增大等,长此以往可能导致幼儿含胸、驼背、肩膀倾斜,体态不佳且身体健康受影响。对此,教师需要加强对幼儿正确体态姿势的培养和引导,及时发现并纠正幼儿的不良姿势。

3.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安全方面的相关问题对幼儿卫生和健康安全的威胁较大,不少幼儿存在一些较差的饮食习惯,这给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一定威胁,甚至会危及他们的生命安全。诸如暴饮暴食、喝生水、饭前便后不洗手、吃没洗的生瓜果、吃变质甚至腐烂的食物、随意乱吃各种食物等错误的饮食习惯,都会严重影响幼儿健康。对此,教师需要加强教育和引导,要求幼儿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学会分辨不健康的食物,注意饮食卫生。在饭前便后一定要洗手,不挑食和偏食,定时定量进食并适当减少零食量;在饭桌上进食时,如果要咳嗽或者打喷嚏,一定要用纸巾捂住口鼻并且不能朝着饭桌或其他人。

4.培养幼儿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与公共卫生习惯。教育幼儿勤洗澡,勤洗脸,勤洗手,要求幼儿不玩脏东西,勤换衣服,勤剪指甲。在公共场所要遵守相应的卫生规则,不能乱丢垃圾,不随地大小便,不乱涂乱画,自觉将纸屑等废物扔进垃圾桶。

四、对幼儿卫生行为习惯进行监管和规范

除了要对幼儿进行卫生保健教育之外,教师还需要对他们的卫生行为习惯进行监管和规范,及时发现幼儿的不良卫生习惯并进行纠正,保障教育的有效性。这意味着教师需要加强对幼儿的观察,不管是在教学活动中,还是在与幼儿日常相处的过程中,都需要全方位观察幼儿是否存在不良卫生行为习惯。要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幼儿纠正错误习惯,尽量不采取严厉批评的方式,而是要对幼儿进行有效引导,这样才能减轻幼儿的抵触情绪,纠正幼儿的坏习惯,保障实际教育效果。

综上,做好卫生保健教育工作,是促使幼儿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方式。幼儿教师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培养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并在教育工作中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尽量通过契合幼儿天性的形式进行有效引导,让幼儿能够充分意识到注意卫生、保护健康的重要意义,促使幼儿自主自觉地形成良好卫生习惯。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滨河路幼儿园)

(责任编辑  张妤)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