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研究性学习指导下的小学语文课堂
作者: 葛玉琴研究性学习因其探究性、开放性、自主性等特征,符合现阶段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契合语文学科的相关特点。将研究性学习模式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既可以为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提供一方肥沃的土壤,还可以引导学生获取直接经验,切实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一、培养“主人”意识,促进自主思考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里,教师是主导者,主要采取“我讲,你听”的教学形式,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和想法,更在潜意识里忘记了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为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师需要改革教学形式,从文本的关键处着手打开教学局面,设计具备研究价值的重要课题,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切入点,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促进学生的自主思考,将课堂还给学生。
例如,在教学《天窗》这篇课文时,在学生熟读课文后,教师抓住原文中的“夏天……是你唯一的慰藉”和“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更复杂,更确实!”两处细节,将其单独展示在大屏幕上,同时为学生设计如下问题:(1)为什么作者说“小小天窗是唯一的慰藉”?“天窗”在这篇课文中究竟指代的是什么?(2)为什么作者要感谢发明天窗的人?作者从中领悟到哪些重要的人生启示?(3)当你阅读了这篇课文,又产生了哪些独特的领悟呢?通过设计这三个关键性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内涵展开深入的探索与研究,既能锻炼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还能增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想要在语文课堂中实施研究性学习,首先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此,教师需要营造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并从文本的关键处入手,向学生提出关键性问题,引导学生质疑,这样才可实现教学目的。
二、创设问题情境,为探究作铺垫
苏霍姆林斯基对儿童心理的把握极为深刻,他说:“儿童的内心深处有着近乎执着的需要,他们渴望自己是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兴趣是学生实施探索行为的燃料,学生由于见识少、好奇心强,而且年龄小,对新鲜的事物有着近乎本能的热衷。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认知规律、能力基础、知识水平、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等重要因素,同时抓住思维活动的焦点和热点,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这样才能为研究性学习作铺垫。
例如,在教学《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歌时,诗人用活泼生动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乡野村童在菜圃里捕蝶嬉戏的童趣场景。诗歌内容本身并不难理解,而且这首诗对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具有极大的价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以富有趣味性的问题为指引,为学生营造自由、轻松的研究氛围:“同学们,想象一下,你们现在是一个导演,打算将这首诗拍成一部电影,你有怎样的想法呢?打算拍摄哪些景物?用怎样的手法?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瞬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于是,学生一方面反复诵读诗歌,另一方面借阅课外参考书,并和其他学生展开讨论。有的学生准备以一个长镜头展现儿童捕蝶嬉戏的画面,营造一种田园诗意的氛围。有的学生打算先展示黄色的菜花丛,然后以某一个蝴蝶为核心点,展现蝴蝶嬉戏花丛间的画面,接下来再拍摄儿童的欢笑声,并展现儿童捕蝶的画面。试图通过层层渲染的方式,让观众感受到田园风光的美丽,激发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通过对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学生的每一个脑细胞都被调动起来,促成了学生对诗歌的深度认知。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研究性学习,要先为学生营造问题情境,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方式展开问题的研究与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研究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
三、提供研究平台,创造研究机会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将自己的思想、观点以及结论强行输出给学生,完全没有考虑学生的感受,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根本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整个课堂严重缺乏学生的想象、思考、参与和创造。而想要在语文课堂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可以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因为学生想要真正掌握语文知识,必须经过一个研究的过程,一个思维加工的过程,一个自我消化的过程,一个顿悟的过程,一个亲身经历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研究时间以及空间,让学生有自主研究的机会。
例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文章利用多种说明方法,介绍了地球的多方面知识,同时突出了地球美丽、慷慨与无私的一面,旨在引导人们保护地球家园,珍惜地球提供给人们的各种资源。在学生了解了文本的主要内容和文章的核心重点后,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一次调查实践活动,让学生以“我们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为研究主题,利用课余时间对该课题展开深入研究与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搜索、实地走访、调查问卷、信息搜集等多元化途径,对大气污染、环境卫生安全、森林保护、水土流失、水质污染、白色垃圾污染等关系着人类生态环境发展的各类重大问题展开全面深入的了解,同时让学生了解人类在开发新能源、新领域方面做出的各项努力。通过课外的调查实践研究,学生将形成一份科学的报告,教师可鼓励学生将该报告寄给相关部门或宣传媒体,为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语文课堂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师一定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研究时间和空间,因为学生掌握及消化任何知识都需要一个过程,只有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才会更加顺利。
四、创新研究形式,引入小组合作
互动不仅指的是师生间的互动,还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为了提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效果,教师不妨在课堂中引入小组合作模式,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由,让学生有充足的机会交流,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赵州桥》这篇课文前,教师可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能力基础以及知识水平,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布置预习任务,让小组成员利用互联网搜集赵州桥的相关知识,同时整理和归纳有关桥梁的形状和种类等。接着,教师可以设计“课前三分钟发言”的活动,要求小组成员在个人搜集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加工,同时派出一名代表,将本组搜集的成果进行课堂汇报。最后,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结合文本设计一些研究专题,如“作者围绕哪句话来写赵州桥?”“赵州桥和其他桥梁相比,有哪些不同之处?”“赵州桥有哪些特点让人津津乐道?”“为什么作者说赵州桥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其根据在何处?”等,鼓励小组进行自主选择。在选择好研究课题后,小组成员展开讨论探究,并由本组的学习代表将精彩的观点以及想法记录下来,在课堂互动环节进行汇报。通过小组合作模式,既能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效果,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模式,可以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可能关注每一个学生,而小组合作模式由于人数少,教师可以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对提高研究性学习效果大有裨益。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责任编辑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