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课堂实践探微

作者: 冯凯雪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要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是语文课程的新策略,也是语文教育思想的正本清源。《课程标准》对语文课外阅读也做出具体规定,即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一重要的规定,切中语文阅读教学注重课内范文教学、忽视课外阅读、学生阅读量不足的要害,为学生学习语文,提高阅读能力指明了方向。

那么,如何把课堂内外、书本内外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基本规律呢?这需要一线教师反复实践,“操千曲,观千剑”,努力摸索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方法。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有言:“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语文教材是教学之根本,是学习语文的主要载体,是启迪学生阅读智慧的一把金钥匙。部编版的语文教材更是智慧之集大成者,其中储藏着无穷的思想力量、情感力量,是教师一切教学活动的总纲。本文以朱自清的《背影》教学为例,提出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些做法与思考。

一、立足课文,循序渐进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背影》的第一课时教读引领课,实实在在抓课本,即课内朗读,强调字词,跳读分析四次背影四次落泪,引导学生初步体会父子深情。但是初中学生缺乏生活体验,阅读习惯没有养成,阅读能力又不高,教师就需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精读分析,并在课后布置作业朗读课文,积累字词,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基本的语文能力。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先朗读《儿子眼中的父亲》进行课堂导入,旨在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教师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介绍作者及背景,为理解特定情境下的父子情感作铺垫。接着,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整体感知,教师进行点评,突出情感的把握,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让学生在朗读中体悟父子情。此时,教师提出问题:(1)“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2)请你在“背影”前加上一个动词,以便理解四处“背影”的不同含义。(3)《背影》中作者流了几次泪?体会几次流泪包含的感情。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促成其深度思考。

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再读首尾段,领悟深情,把握主旨,并让学生畅谈感受,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课文所饱含的真挚的父子深情。

最后,教师让学生以“爸爸,我想对您说”为开头,为自己的父亲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父亲的爱,从而把学生的情感带到现实生活中,实现学生与文本、与生活的沟通。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设计,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阅读的真谛,体验阅读的快乐。

二、突出引领,抛砖引玉

引领就是教会学生学习,授之以渔。《背影》第二课时的教读引领课中,教师抛出问题:“父亲对儿子的深爱体现在哪些行动中?”学生纷纷找到一些细节,达成共识,最能体现父爱深切的地方是“望父买橘”,抓住动词“攀、缩、微倾”等仔细玩味,年过半百的父亲在手上没有可抓、脚下没有可蹬的情境下,只能吃力地用胳膊撑着肥胖的身体,“微倾”着身子努力爬上月台。越是写父亲爬月台的吃力,越能体现父亲爱子心切,“我本来要去的,他却不肯”,在父亲眼里,20岁的我仍然是个孩子,非得自己亲力亲为,拳拳父爱刻画得淋漓尽致,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接着,教师提出问题:“父亲对儿子的爱又如何体现在语言上呢?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说的四句话,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试着揣摩一下父亲的心思。”学生很快就找到那四句话,并略加思索,娓娓道来,明白了原来父爱也细腻。此时,教师引出对范文贾平凹的《酒》的阅读,并提出问题:“父爱表现在哪些行动中?如何体现在语言上?请从文中圈点批注。”提问的时候,教师分层教学,先从中等以下的学生问起,随着问题难度的增加促使优等生深入思考。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引导点评,鼓励学生潜心读书,用心体会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双重体现。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他们是思考者、学习者、阅读者,同时教师的引领也尤为重要,适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课内对人物语言动作的分析,很快就迁移到范文贾平凹的《酒》的阅读,同是父爱主题,同是借助父亲的行动和语言感悟父爱的阅读任务,高度的相似性让学生阅读信心倍增,兴趣浓厚。明确的阅读目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教师分层教学,由浅入深,逐步调动,依次让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来展示,教师相机引导,层层深入,抽丝剥茧,引导学生体悟父子深情,也让学生明白虽是不同的父子、不同的情境,但父爱却都是真挚的。

三、课堂阅读,学以致用

《背影》的第三课时是组文阅读课。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复习回顾《背影》的内容,明确本文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刻画了一位关爱儿子,细心、体贴,而且执着、坚强的慈父形象。

接着,教师让学生读组文《父亲》(刘亮程)、《父子情(节选)》(舒乙),提出问题:“这两组文章中作者各自塑造了怎样的父亲形象?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请从文中勾画出来。”让学生运用从《背影》中学到的方法去读这组散文,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学会分析人物形象。通过课堂交流展示,求同存异,关注生成性问题。

其次,教师要求学生速读叶圣陶的《谈〈背影〉》,提出问题:“作者主要谈《背影》哪方面的问题,请勾画出来。”教师引导回答方向是选材,凡是与背影有关的就写,无关的一笔带过,凡是与主题关系密切的就详写,关系不大的就略写,这是散文选材的宗旨。然后让学生再次阅读几篇类文,看看它们选材是否遵循了这样的原则。在类比阅读中,教师让学生了解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最后,教师布置课后阅读傅雷家书《给傅聪的一封信》,体会拳拳父爱。这样的课下阅读,既有课堂学到的学习方法,又有明确的阅读目标,学生就会有的放矢,真正实现由课内知识到课外阅读的迁移。

综上所述,三课时完成了精读课《背影》和四篇美文阅读。最主要的是学以致用,让学生用教读引领课学到的方法,去自主阅读美文,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阅读时间,增加了阅读量。把课堂上面面俱到的分析解读课文换成有效阅读相关的名篇美文,这正好应了叶圣陶老先生那句话“千法万法,读是学习语文的根本方法”。

通过课内阅读教学,使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有意识地去阅读积累,引导学生在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中吸取思想的甘露,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对文本个性的多元解读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引导学生由事入理、由情入理的分析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总之,通过阅读,可以历练和丰富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逐步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作者单位:陕西省神木市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岳舒)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