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段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行动研究
作者: 樊保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未来发展奠定稳固的根基。核心素养在《课程标准》中出现的频率较高,也是引人注目的教学研究话题。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指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稳定、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也包括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出的文学修养、文化情趣等。作为与时俱进的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正确看待核心素养培养工作,立足学生的实际认知与身心发展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开展教学,以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内涵分析
1.语言建构与应用。《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应当在学习语言文字后,积累丰富的语言经验,建构语言应用机制,在交流与互动中增进语文学养,熟练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技巧,形成正确的语感并懂得语理,在语境中理解语义。
2.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发展与提升,即提升思维品质,是核心素养的重点内容。学生通过学习语言应用技巧,可以获得包括直觉、逻辑、辩证、创造思维等在内的多种思维能力。教师从直觉与灵感、联想与想象、实证与推理、批判与发现入手,寻找核心素养培养的切入点,科学引发学生关于语文知识的思考,逐步带领学生解决问题,方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3.审美鉴赏与创造。审美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要素,《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体验与感悟中,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逐步掌握欣赏、表现、创造美的方法。审美鉴赏、审美创造能力,可以通过欣赏文章、审美体验、评价活动等进行培养,教师要尊重和顾及学生的个人情趣,教育学生保持健康、乐观的态度看待语文学习,从而通过鉴赏来提高自我审美素养,形成正确审美观念。
4.文化传承与理解。文化传承与理解是弘扬、继承优秀文化的素养。文化传承是民族进步、国家兴旺的重要构成。教师需要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感受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利用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识与态度,在选择与继承中体会文化价值,树立良好的包容与借鉴思想观念,强化民族文化自豪感。
二、培养小学高段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
1.开展趣味语言活动,夯实语言基础。趣味语言活动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可以激发学生的语言应用意识,让学生在积极建构语言的同时,夯实语言基础。教师要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元素,开展生动有趣的语言活动,让学生在说、写过程中,理解语理、增进语文学养。
例如,讲解部编版小学语文《鸟的天堂》一文过程中,为了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教师可以根据文中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指导学生运用语言描述画面,让其想象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在趣味语言活动中,帮助学生理解静态和动态描写景物的方法,夯实语言基础。首先,教师要用趣味接力朗读的方式,要求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重点观察第七、八自然段,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营造良好的语言活动氛围,激发学生的语言建构热情。然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课文第七、八自然段的理解,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呈现不同的鸟类图片,让学生借鉴课文中有关景物的静态和动态描写方法,描述不同的鸟类,再根据学生的描述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最后,在学生建构与应用语言的同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拓展语文学习思路,从不同段落中的形容词入手,让学生描述榕树的奇特、众鸟纷飞的壮观,帮助其体会景色之美的同时,夯实语言基础。
2.提问引发学生思考,提升思维品质。课堂提问是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有效手段,利用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可以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教师在培养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应当善用问题来驱动学生思考、分析、研究、判断,由此启迪学生的智慧,促进其思维品质的提升。
例如,在讲解部编版小学语文《自相矛盾》一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矛与盾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攻击和防御的思考,利用古文知识来串联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思考活动,促进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首先,教师可以呈现有关古今中外矛与盾的兵器发展图,鼓励学生选择一样自己喜欢的兵器,从实用性与美观性角度入手进行介绍,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介绍课文内容并结合注释与插图进行讲解,让学生通过了解古文寓意,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最后,教师还可以提出问题:“如果你来演,你将怎样塑造人物形象?”引发学生关于表演的思考,使之能够在了解古文寓意的基础上,设计表演台词,表现“鼓吹”的得意,表现“矛盾”的纠结,以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3.引导学生鉴赏文本,培养审美情趣。小学高段学生应当具备良好的审美意识,引导其鉴赏文本,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按照正确方式进行审美,将鉴赏活动融入不同教学环节,营造良好的审美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美情趣,掌握鉴赏文本的方法。
例如,在讲解部编版小学语文《匆匆》一文时,教师可以从课文的细腻笔触、优美语言入手,引导学生鉴赏散文,体会时间在无声中流逝,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首先,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开展配乐朗诵活动,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从中分析时间的稍纵即逝。然后,教师要从作者的思想感情入手,指导学生细读探究,鉴赏有关时间流逝的句子,抓住“针尖、溜去”等重点词语,体会作者对已逝的时光的留恋、无奈。最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作者朱自清的其他散文作品,促进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的发展。
4.开展文化宣传活动,提高文化自信。教师要强化文化传承引导,积极通过多样的文化宣传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传承文化的重要意义,并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文化自信。
例如,讲解部编版小学语文《七律·长征》一诗时,教师可以介绍诗歌创作背景,使学生明白《七律·长征》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在红军长征胜利后创作的,以此作为核心素养培养的切入点,带领学生开展相关活动,提升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首先,教师可引入长征线路图,播放音乐《长征》,利用多元化教学资料的优势,让学生对“长征”有初步的了解。然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品析诗句,围绕核心词“不怕”和“远征难”想象并绘制红军“不怕”的威武画面,感受革命文化力量,激发学生弘扬文化的意识。最后,教师要引用诗中提及的“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战役,鼓励学生结合自然环境的险恶和与敌人战斗的激烈,以“新时代长征”为题,设计手抄报,由衷抒发对红军战士的崇敬之情,以提高其文化自信。
总之,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契合《课程标准》要求,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进步、综合素质发展。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从观念、理念、策略等多方面入手,关注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借助不同教学模式与方法,转变教学重点,将核心素养培养活动与语文教学活动进行融合,使学生在学习中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立项课题“小学高段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行动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1]GHB1353。】
(作者单位:甘肃省甘谷县古坡镇古坡学校)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