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现状与改进策略

作者: 孙小娟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是教师思维拓展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方面。课程改革提倡教师要不断探究和创新课堂提问的方式,正确把握发问、待答、叫答、理答等环节技巧,通过有效的提问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思考和表达,进而让学生的思维活动更加灵活,达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然而,在课堂提问环节中,存在教师提问水平参差不齐,问题表述不清楚,提问后等待时间不足,反馈前不让学生独立思考的现象。本文从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出发,提出相关解决措施。

一、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

1.发问环节。教师易忽视学生的知识层次,对问题的难易度把握不准,简单的问题不会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较难的问题反而会削弱学生的学习热情。问题表述模糊不清,有些教师对问题的描述并不精确,甚至出现含糊不清的问题,导致学生不知道如何回答,无法判断问题的关键。

2.待答环节。首先,提问后缺少足够的等待时间。将问题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后学生需要思考,教师应尽量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若教师不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答案就不能真正地反映出他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从而达不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其次,学生主动提问相对较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问题的发问往往要多于解题,通过提问教师能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维模式,并能有效地进行师生间的交流,便于教师适时地做出正确的引导。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大部分的课堂学习都是由教师来主导完成的,教师说得越多,学生的问题就越少,这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最后,反馈之前未让学生主动思考。在反馈前等待可以使学生对所回答的问题进行二次思考,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和补充,使他们的回答更完善,有助于学生自我反思。然而,有的教师在提问时,并没有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只是指出问题的缺陷,因而使他们没有机会去探究问题,影响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反思习惯的养成。

3.叫答环节。首先,叫答对象单一。在教学时,教师没有把问题面向全体学生,学困生处于被忽视的位置,在提问环节参与程度不高。如,成绩优异的学生和成绩不好的学生一起举手,有的教师会选择优秀的学生,这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

其次,叫答形式不正确。在教学时,有的教师叫答方法不严格,故意喊出注意力不集中学生的姓名,让他们解答,表面上是让他们把自己的思绪拉回到教室里,但本质上会影响到他们,因为他们的思想不在教室里,很容易对教师的问题不了解,从而无法给出正确的答案,影响他们的身体和精神发展。

最后,年龄增长,羞于回答。学生随着年纪的增加,心智逐渐成熟,自我感觉更加强烈。如低年级学生,只为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没有太高标准,易举手回答。中高年级学生为给其他学生和教师留下好印象,所以只有当他们的答案都是对的时候,才会举手。还有一些学生因为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知道答案也不会主动回答。

4.理答环节。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会忽视对问题的评价,只用对、错之类简单的词语来评价问题的答案,因而无法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难以激发他们进行反思。教师的反馈会极大地影响师生的课堂互动,进而影响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

二、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1.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分层提出问题。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有问题可想”的能力,并设计出各种难度的题目,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自己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如,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教师先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从这篇文章中,你能分辨出爸爸和妈妈说的是什么吗?请仔细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感受角色的语调。”这个题目只要认真阅读,就能在课文里发现。然后,教师可以提出:“如果你在课堂上,听到其他教师这么说,你会怎么看?”这个问题是从文本到生活的延伸,可以让学生进行更多的思考再回答,这样的提问,就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课堂讨论。

其次,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思考时间,彰显其主体地位。如,在教学《枫桥夜泊》一课时,教师提出问题:“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情绪?”在提问结束后,要为学生留三到五分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能够充分地思考问题,并从中体会到诗人的忧伤。在读诗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这是一首“愁”诗,包含了思念、孤独等情绪,因此,在读诗思情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就得以显现。

然后,教师要扩大课堂叫答的范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师要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特别要注意观察不善于举手讲话的学生,要寻找合适的机会引导他们参与课堂提问,让他们敢于在课堂上展示自己、表达自己,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教师随机选择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廉颇和蔺相如,在台上表演“负荆请罪”,教师让其他学生做“导演”,让他们看着台上的两个“演员”,看他们的对话是否完整,是否将廉颇、蔺相如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教师要注重灵活评价学生的回答,丰富课堂体验。如,在教学《梅花魂》一课时,大多数学生以为课文是在抒写海外老人对家乡的怀念,然而,有一位学生却给出不同的答案:“我觉得这篇课文不仅仅是为了表达爱国情怀,更是为了让我们了解中国人的英勇精神,了解他们的性格。”教师听后回答:“这就是我要夸奖你的地方!”这位学生满心欢喜地落座,显然教师的评价可以让学生的课堂经验更加丰富。

2.提问内容准确精妙。设计提问时,教师要根据提问的内容来设计问题,确保问题的准确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阶段注重课堂问题的设置,即将问题纳入课前准备阶段。同时,教师要尽量根据课程的教学目的来设计问题,使问题能够更好地满足教学目的,并尽可能立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这样才能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此外,教师的教学要面向所有学生,要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3.提问要明确适时。在教学时,教师应注重合作学习,提升教学实效。教师可按照学生的座位进行分组,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如,在教学《金色的草地》一课时,教师可根据课本要求,向学生提问:“请根据课本的内容,对草坪的颜色进行分析。”由于问题较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再分组演示,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4.注重因势利导,凸显提问的个性化。如,在教学《景阳冈》一课时,教师发现一名学生上课时很少主动回答问题,课后也不会主动与其他学生沟通,但喜欢阅读课外书籍。教师可针对这样的学生进行提问:“《水浒传》中有许多英雄,除了这篇文章中所说的武松之外,谁还可以讲述其他英雄的故事?”这名学生听完后,缓缓地举起手,教师适时让其回答:“欢迎这位同学来给我们讲个故事!”其他学生的热烈掌声让这位学生鼓起了勇气,一边说一边表演,吸引了所有学生。课程完成之后,教师对这名学生给予了足够的赞扬,从那以后,他回答问题的热情就大大增加了。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课堂提问,依据学生实际状况和原有认知水平提出问题,并掌握课堂提问的基本技能。通过“根据学生的认知层次提出问题”“让问题具有启发意义”“给学生思考时间”“扩大问题的范围”“在回答后灵活评价”等方式,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从而达到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山县城关镇第五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