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高质量发展
作者: 周桂官【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广大教育管理者应引领教师厚植情怀,为培根铸魂而担当;为人师表,为率先垂范而修为;关爱学生,为求真向善而正心;深耕课堂,为专业成长而赋能;虚心向学,为逐美前行而养气,有效引领教师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教育家精神;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03-0026-03
【作者简介】周桂官,江苏省沭阳如东中学(江苏沭阳,223600)党委书记、校长,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道德模范,江苏省“时代楷模”。
2023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提出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并用七十八个字从六个方面精辟概括和深刻阐释。教育家精神内涵丰富,立意高远,饱含真情,富有哲理,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笔者认为,自觉以“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为指引,立足校情,守正创新,系统推进,积极引导教师与时代同向同行,努力在“躬耕教坛”中向下扎根,在“强国有我”中向上飞扬,有助于促进教师高质量发展。
一、引导教师厚植情怀,为培根铸魂而担当
“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认为,立德树人是中国教师的第一基本功。教育家精神引领下的教师,不仅要有精湛娴熟的教学技能,还要有铸魂育心的宏大格局、立德树人的崇高风范。多年来,江苏省沭阳如东中学注重文化引领、校风育人,自觉以“担当”为校训,用“特别能吃苦、特别善协作、特别肯钻研、特别讲奉献、特别勇担当”的学校精神,引领教师“担当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担当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大责任,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学校通过主题教育、党委班子成员上党课、党员教师开设示范课、“三尺讲坛忆初心”故事演讲、“立德树人·师者心语”等系列活动,增强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通过一系列活动,引导全校教师把成为“四有”好老师作为美好目标去努力,把成为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作为崇高境界去追求,树立“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笃定“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努力当好引路人,自觉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引导教师为人师表,为率先垂范而修为
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树己。道德示范既是教师为人师表的第一要义,也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首要前提。因此,教育家精神引领下的教师,必须自觉陶冶“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首先,在刻苦学习中修为。学校组织教师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系列讲话,邀请著名教育专家成尚荣先生在我校开设专题讲座“如何在实践中弘扬教育家精神”,引导教师爱岗敬业,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其次,在见贤思齐中修为。榜样是鲜活的价值观,是有形的正能量。于漪、张桂梅是我校教师崇敬和学习的“大先生”。她们饱含深情的话语,激发了老师们仰慕崇高的“追星”之行。2023年9月,本人荣膺江苏省“时代楷模”称号。十四年来,本人始终践行“课比天大”“学生在、老师校长一定在”“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吃苦向校长看齐”的管理理念,引领全校教师努力做“四有”好老师。与此同时,学校评选首届“十佳最美教师”,让他们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全校教师在见贤思齐中强化了“弘扬担当精神,培育国家栋梁”的责任担当,在教育实践中修为。因此,作为教师,要自觉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努力把教书育人落实为一种行为规范,转化为一种人格感召力,升华为一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无痕教育。
三、引导教师关爱学生,为求真向善而正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教师应该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教育是“仁而爱人”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爱不是抽象的,总会具体到一个个学生,尤其是在成长中暂时落后的学生。“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是我校一以贯之的鲜明教学主张,集中体现了我校教师“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多年来,我校制定和贯彻《沭阳如东中学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行动方案》,实施“从最后一个班级抓起、从最后一名教师抓起”的托底行动,深入细致地推进“年级怎么落实”“班级怎么落实”“学科怎么落实”“每个教师怎么落实”等管理措施。对教师来说,推进的过程无疑是一场心灵的洗礼和修炼。几年前,我查班时,看到高三的一个班主任经常坐在自己班级的后面。他说,一个班级坐在后面的学生,注意力最不容易集中,要改变班级的落后状态,就要管好后面几排的学生,不让最后几排的学生掉队。我听后非常感动,也一下子意识到,要把“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教学主张落到实处,教师需要多么艰辛的付出。我常常想起诗人狄金森的一首诗:如果我能使一颗心免于哀伤,我就不虚此生。如果我能解除一个生命的痛苦,平息一种酸辛,帮助一只昏厥的知更鸟,重新回到巢中,我就不虚此生。我从教师们的成长中领悟到,正心的本质是纯正无私,是积极向善的道德良心,是丰盈的、温暖的、明亮的,是教师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力量。
四、引导教师深耕课堂,为专业成长而赋能
电影《热烈》里有这样的台词:“舞台就是我们的底气,你相信舞台,舞台就相信你。”同样,课堂就是教师的舞台,是教师的底气,你相信课堂,课堂就会相信你、成全你。把课上好,是教师最崇高的师德,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逻辑起点。课堂可以为教师提供无穷无尽的资源和动力、挑战和机遇、技巧和方法、灵感和智慧。
十四年来,我始终把课堂管理作为“牛鼻子”牢牢抓在手上,持之以恒地引导教师深耕课堂、改进课堂,不断转变和优化教育教学方式,积极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努力成为从课堂里走出来的教育家。办学初期,我把向“满堂灌”开战作为课改的重中之重,从“限时讲课”入手,提出了课改1.0版——“301515”课堂教学模式,严格规定课堂讲授时间不超过30分钟,学生训练时间不少于15分钟,提问不少于15人,让课堂回归“学堂”本真。2013年,我提出了课改2.0版——基于问题解决的“301515”课堂教学模式,提出“让好问题成就好课堂”,引导教师强化问题设计的意识和能力,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让课堂成为思维“奔跑”的地方。近年来,我积极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新课堂教学,提出了课改3.0版——创设情境、牵引问题、夯实基础、凸显能力、涵育素养、导向价值,引导教师在“价值导向、情境设计、问题解决”三大关键环节上狠下功夫,积极建构“有光、有魂、有根、有力”的新课堂,实现了课堂教学的迭代升级。课改出效益,课改出名师。越来越多的教师享受到了课改的乐趣,他们的课堂学生喜欢、教学高效,自己也成为教学骨干。课堂,成为我校教师高质量发展的最佳平台。
五、引导教师虚心向学,为逐美前行而养气
多年来,我深切感受到,一个精神贫乏的教师,很难把课上得饱满而又丰富。教一堂课直接需要的知识是不多的,掌握这些知识,也许只要一个小时,但是要教好这堂课所需要的知识就很多了,掌握这些知识,也许需要一辈子。这就需要教师虚心向学,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学习的路径是多样的,包括向书本学习、向同事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而向书本学习,无疑是践行“勤学笃行、求是创新”教育家精神的必由之路。为此,我们在坚持“基于教学现场学习”学校教科研特色的同时,开展“启真、育善、彰美:沭阳如东中学教师教育经典阅读”行动,引导教师研读教育经典著作,让教师在立德树人的教育新时代,把读书作为一个自觉的行动,通过读书抵抗平庸,迈向卓越,攀登专业和精神的高峰。教师们在阅读中感悟到:读书可启教育之真、能育成长之善、彰显人生之美。荀子说:“君子之学,以美其身。”在经典阅读中,教师增强了立德树人、铸魂育心的正气,贴近生活、与时俱进的朝气,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才气,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灵气,锦心绣口、妙语连珠的雅气,淡定从容、静水流深的底气。
用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高质量发展,是对新时代教师形象的崭新刻画,也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校本行动赋予了探索新维度、精神新动能。对学校管理者来说,完成这一使命光荣而又艰巨,需要坚定“道阻且长、行则必达”的决心,坚持“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的恒心,修炼“精于管理、善于唤醒”的慧心。它需要一种“告别”,告别落后狭隘的教师培训方式和教师发展评价观;它更需要一种“引导”,引导教师在教育家精神引领下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自觉听从立德树人的使命召唤,主动实现专业生命的重塑与升华,进而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