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立意下初中语文实践性作业设计

作者: 陈庆丽

素养立意下初中语文实践性作业设计 0

【摘 要】培育核心素养是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迫切需求,课程标准明确了核心素养内涵,给出了核心素养立意下的学科实践探索方向。教师可以从实践性作业的设计与实施入手,为学科实践提供一种新样态。实践性作业要与学科任务情境设计有结构上的贯通性,要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要有对学生差异化发展的多元化评价。实践性作业让学生经历真实性和整合性的深度学习进程,从而实现课内教学到课外作业的有效衔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实践性作业;整合性;自主性;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03-0052-03

【作者简介】陈庆丽,江苏省无锡市侨谊实验中学(江苏无锡,214000)教师,正高级教师。

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激励教师创新作业类型方式,“鼓励科学设计探究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给教师指明了作业改革的方向。实践性作业,就是以某个主题项目为探究对象,学生主动探索并形成相应成果的过程表现、结果呈现与反思回顾。那么教师如何改革与完善实践性作业,使其能够充分发挥育人功能,拓展学生的深度思维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鼓励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学习和生活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1]。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提炼表达、呈现学习成果,发展团结协作与实践创新能力。基于此,笔者把实践性作业理解成一种课堂学习活动的延伸,利用课外学习素材、学习空间、合作方式、资源配置等有利优势,将课外资源和课内主题整合在一起,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教材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是教师可开发利用的教学资源,笔者借此“资源”,将“综合实践活动”融入实践性作业中。

一、情境贯通,激活实践性作业过程的有序创生

所谓情境,意在将知识获得置于概念专题的研究历程中,让学生体验寻求概念之源的过程。笔者在设计实践性作业时采用了以下三个步骤。

1.在日常生活和概念认知之间确定主题

部编语文教材七下的综合性学习“我的语文生活”,让学生在身边寻找表现语文生活的信息、资源和素材,形成对语文的深度理解。笔者以“寻找二十四节气”作为研究主题,让学生组建合作小组,自选节气,通过体验、观察二十四节气这个真实情境,挖掘文化资源,形成汇报成果,达到理解语文内涵的目的。

2.在主题活动中制造未知和已知的矛盾冲突

鼓励学生从已有资料中发现新知识、新问题,让学生经历不同类型的实践、阅读、探讨、调查过程,使学生发现事物之间的逻辑关联,从而形成由浅入深的学习链和探索链,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

比如,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中二十四节气倒计时作为学习任务的导引,引发学生对二十四节气深层次意义的探究。笔者提问学生:“你选择研究这个节气的原因是什么?你所研究的节气是什么来历?古今人物对节气是如何表述的?你觉得这个节气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联系?通过研究你获得了什么?”学生在探究中不断挑战,不断发现,形成对主题的深度理解。

3.在探究过程中形成阶段性成果

为了改变学生固有的研究成果样式,教师要呈现多样的研究形式,提供作业任务清单,便于他们自主选择,任务清单如表1所示。

研究成果的多样性使学生有了更宽广的学习空间。因此,学习情境的关联性、丰富性和动态性,能让学生的学习始终处在活跃期。

二、问题支撑,实现实践性作业主体的思维生长

语文作业设计不应止于语文知识,而应让学生经历指向思维的真实学习,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推理解释、讨论思辨、实现验证、形成成果,促进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学习探索。[2]问题支架可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不断反思。教师既要了解学生研究的起点,也要始终关注学生遇到和可能遇到的“兴趣点”“生发点”“关键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习惯。以“我的语文生活——寻找身边的二十四节气”这项作业为例,笔者采用了以下三个步骤。

1.提出问题,确定问题研究的方向

设计“我的语文生活——寻找身边的二十四节气”这项作业时,笔者首先提出一个总问题:“从二十四节气中,你发现了怎样别致的语文生活?”具体实践时,要求学生以提出的总问题为方向,在探寻中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循环,在研究中不断论证、检索、观察和分析,积累学习经验,锻炼思维品质。围绕总问题,学生主动进行问题追踪和问题解决,在较为自由开放的空间里开展学习,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对自己研究的课题项目充满探究欲。

2.关注差异,给予适度的学习支架

学生研究二十四节气时遇到自然物候、传说故事、诗词歌赋、视频图像等多元内容,产生的问题也是复杂多样的。此时,笔者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抛出支架式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阐释问题。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你选择先从哪个方向开始?你觉得除了这个方面的阐述,还有别的表达角度吗?”笔者为具有不同困惑的学生提供差异化支持,有针对性地提供视频、网站、文章等资源,让学生学会辨析和梳理,探寻答案。如“小满”节气组学生在文献查询和生活体验后,揣摩出“小满”与中国人“满而不盈,满而不溢”的谦虚品质和处世哲学的关联。

3.适时点拨,给予问题分析和归类的方法

实践性作业包含发现问题、遇到困境、再思出路、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问题导向使学生沿着本来的研究方向,将相关的解决方法和下一步的思路带入其中,其学习内容的在场性、学习方式的灵活性和思维方式的敏捷性,使学生行走在自主探究中。

“清明”节气组学生在主题探究中发现以下问题:在二十四节气中,“清明”既是节气,又是中国传统节日,这是为什么呢?经过一番研究后,学生发现“清明”的由来历史悠久,有深厚的文化意义值得挖掘。于是,学生设计了针对不同年龄的调查问卷,调查中国人对待“清明”的态度,调查问卷结果让他们了解了来自社会各年龄层对“清明”的不同观点和见解。学生梳理了调查问卷,形成了专题报告,画出了本次研究过程的思维导图,并从中提高了自主探究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三、多元化评价,撬动实践性作业历程的真实发生

崔允漷教授认为,教学不是传递信息的过程,而是帮助学生加工信息的过程,也是促进每位学生实现真实学习的过程。[3]实践性作业作为学生真实学习的过程记录,需要有目标设计、评价标准、学习任务、展示交流、反思总结的可视化的框架体系,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形成核心素养。

1.作业目标是学习评价的根本依据

进行作业评价首先要制订作业目标,作业目标是学习评价的根本依据。以“我的语文生活——寻找身边的二十四节气”作业设计为例,笔者确定了以下作业目标:一是通过学习任务“寻找身边的二十四节气”,观察特定节气时的景物变化,并用适当的表达方式呈现;二是通过学习任务“寻找身边的二十四节气”,发现与语文生活相关的人、景、物、风俗,形成观察与思考的新视角;三是通过学习任务“寻找身边的二十四节气”,提高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并能够吸纳他人有益的建议。

2.作业评价是作业目标的具体表现

若要促进学生学习真实发生,就要在评价细则中时时记录学习情况并予以有针对性的指导,作业评价既要有对成果的总结性评价,又要有形成性评价。实践性作业从“材料组合精彩、创意写作鲜活、合作研究共进、介绍生动大方、创新突出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促进学习主体不断提升素养。“春分”组学生认为,“春分”和自己的人生际遇关联,能够从自己的故事发现自然和社会环境对人成长的影响。“谷雨”组学生发现“谷雨”与仓颉造字的传说有关,民间传说具有传播中国文化的价值。

3.学习任务是作业评价达成的桥梁

笔者提供了多样化的、可选择的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挑选任务。学生不仅完成探寻节气内容的任务,还完成了景致观察、习俗传承、诗文鉴赏、文化思考等内涵丰富的复杂任务,呈现成果有散文创作、调查报告、视频演播、观察日记、旅游方案等。教师可通过学生的任务成果进行作业评价。

4.作业反思是作业评价的有效延伸

作业反思设计将作业目标设计、作业评价设计、作业任务设计等长链条归结在一个整体结构里,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检视实践的主动性、目标的达成度、过程的策略性、评价的适切性。

笔者让学生在完成作业后思考三个问题:你觉得再进行类似的实践性作业,需要经历哪些学习过程?你能从“做”这份作业的背后故事里提炼出一个“做”的方法吗?通过这个活动,你对语文学习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学生经历了选题、检索、分析、体验、探究、反思等活动之后,体验了学科内容探究过程,提炼了完成作业获得的整合性经验,学习变得更主动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6.

[2]章新其.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语文作业设计[J].语文建设,2021(21):34.

[3]崔允漷.指向深度学习的学历案[J].人民教育,2017(2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