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动课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
作者: 蒋俊【关键词】“三动课堂”;物理教学;实践探索;摩擦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11-0083-02
【作者简介】蒋俊,江苏省马坝高级中学(江苏淮安,211700)年级主任,一级教师,淮安市优秀班主任。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引下,江苏省马坝高级中学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三动课堂”概念。在“三动课堂”的基础上,学校创设了“五步教学法”教学策略。“五步教学法”立足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2节“摩擦力”(第1课时)为例,探索“五步教学法”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摩擦力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相互作用之一,本节内容是对初中物理摩擦力知识的延伸和拓展,衔接了初高中的知识,能有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情境激趣,问题导思:激发学生好奇心
物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具有趣味性、启发性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为引发学生思考,要在情境中融入恰当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好奇心。
课例设计1:课堂引入部分
师:(播放抽动桌布的视频,以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是什么力改变了桌布上课本的运动状态?
生:是桌布对课本产生的摩擦力。
本课在引入部分采用了学生熟知的快速抽桌布的视频,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把学生的思考引导到一个更高的层级。
二、定标驱动,自主先学:迁移学习方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要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要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先学,设置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关联前面学习过的内容,实现方法的迁移,且能在问题的驱动下实现深入学习。
课例设计2:滑动摩擦力
师:(投影展示实验内容)在研究一种力时,通常从哪些方面去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这类问题,我们通常采用哪种物理研究方法?
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教材相关内容。教师通过设置启发性问题,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变得有的放矢。
三、合作探究,互助共学:提高团队意识
合作探究、互助共学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一起研究问题、合作互助,在合作学习中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
课例设计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教师设置挑战性问题,如“在抽桌布的过程中有没有可能出现以下现象:把桌布抽出,而课本从桌布中央恰好能到达桌面边缘”,请各小组先实践,再做现象分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实验,调整抽动速度,初步感受滑动摩擦力对课本的加速、减速运动的影响。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并作适当的提升和引导,提出以下问题。
师:课本为什么向前运动?又为什么停了下来?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课本的运动方向、相对运动方向有什么关系?
小组合作探究后由小组代表发言,如果有不同的意见,其他学生可以纠错或补充。教师播放视频《聪明的保洁员》,让学生进一步区分物体的运动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观察到的运动现象,并尝试探究分析现象发生的原因。首先,教师组织学生利用刷子和课本模拟保洁员的操作过程,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分析归纳滑动摩擦力的方向特点。接着,学生总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其方向特点。最后,各小组进行实验探究,各抒己见,相互借鉴、启发,共同进步,学生的团队意识得到培养。
四、师生互动,质疑点拨:不断交流与完善
在师生互动中,教师要适时抛出问题,这是师生互动的媒介;还需要关注学生的观点与想法,以肯定与鼓励为主,让学生敢于发言、愿意交流。
课例设计4:(探究实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师:怎样测量课本与桌布之间的滑动摩擦力?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进行个别提问、追问,学生补充,明确测量原理。
师:(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方案不足)我们能保持课本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吗?如果不能,又该如何改进?
从探讨测量原理到开展测量,从遇到困难到解决问题,都是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不断推进的,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缜密、严谨。
五、应用迁移,归纳提升:实现学以致用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现实的情景中抽象出物理模型,再从物理模型中分析其中的物理规律,以实现学以致用。
课例设计5:应用提升
师:在抽桌布的过程中,课本经历了两个运动过程。在课本的加速和减速两个阶段,课本受的摩擦力的施力物体分别是谁?这两个阶段的摩擦力对课本的运动有什么影响?如何控制课本滑行的距离?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关于滑动摩擦力的现象,请同学们列举一些现象。
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相关实际情境,增加体验感。
师:冰壶运动是一项集技巧、策略、心理和物理知识于一体的竞技运动项目,其中,运用到许多滑动摩擦力的知识。请同学们介绍冰壶运动在哪些方面应用了滑动摩擦力的知识?
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展示。
师:物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希望同学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热爱生活!
“五步教学法”课堂教学策略改变了师生之间的角色定位,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了学生的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