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化学习:高三英语读后续写教学的新路径
作者: 顾建香
【摘 要】高三英语读后续写教学中,教师可开展项目化学习,设置项目化学习活动,分解学习任务,设计阶段性的具体学习活动,着力引导学生构思情节、斟酌表达、打磨语言、凝练主题,从而出色地完成续写任务,提升写作综合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
【关键词】英语教学;项目化学习;读后续写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15-0050-05
【作者简介】顾建香,江苏省吴县中学(江苏苏州,215151)教务处副主任,高级教师。
一、高三英语读后续写教学现状
在高三英语教学实践中,因课时有限,对于读后续写的教学教师往往“就事论事”,学生写一篇,教师评讲一篇,对不同文本在语篇布局、语言风格、主题升华方面的共性和独特性很少予以对比分析。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虽然经历了创作,并能够在教师指导下修改某一篇读后续写,但在独立创作新续写文本时仍一头雾水,难以举一反三。此外,课堂教学中教师着重演示如何写,看似高效的教学实则限制了学生的想象与创新,大大降低了学生参与写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修改中教师专注于纠正学生习作中的语法错误、润色个别词句,忽略了写前、写中、写后的过程引导,学生机械地写、被动地改,教与学的效果不佳。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以项目化学习理论为依据,尝试将项目化活动运用于高三英语读后续写教学中,指导学生构思情节、斟酌表达、打磨语言、凝练主题,将学习引向深入,最终让学生独立并顺利地完成写作任务,全面提高其思维能力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项目化学习的定义与理论基础
项目化学习指教师将学生的学习任务项目化,指导学生利用相关知识与信息资料开展研究,设计实践活动,最终解决问题并展示和分享项目成果。[1]项目化学习强调解决实际问题,注重督促学生使用基本的工具和技能进行学习、自我管理。[2]就读后续写而言,项目化学习活动的设计,需要教师在主题语境下依据不同文本特点和具体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项目任务,在每个项目任务下设计一系列实践性和开放性兼具的学习活动,增强活动的增味性,提升学生的参与度,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这样的教学,符合英语学习活动观和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迁移中创新的学习理念。
三、项目化学习活动在高三英语读后续写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在高三英语读后续写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情境、情节、语言、主题四个项目为抓手,对高三读后续写写作任务进行分解,依次规划阶段性学习活动。“情境”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创作环境,“情节”帮助学生建立有逻辑的写作结构,“语言”让学生形成丰富的语言表达,“主题”使学生掌握语言的内涵和外延。四个项目化学习活动环环相扣、互为依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实现高三英语读后续写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英语学科素养的提升(见图1)。
1.第一阶段:基于情境描写的项目化学习活动
高三读后续写教学的第一阶段,教师应以情境描写为学习任务,通过图示法、体验法创设多种情境,帮助学生激活思维、激发灵感,开展具体的微写作学习活动。
【课例片段一】图示法
图示法是将客观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用直观的文字、图形、图片等更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教学方法。
以动作链写作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赏析语篇Run! Lunch-Delivery Man,文中运用了大量动词(短语)描绘外卖小哥快速奔跑送餐的场景。然后学生模仿前文完成情境写作Dash for lunch,考虑学生学情,此处采用填空形式以降低写作难度;再总结动作链描绘的注意点——丰富化而不是复现相同的动词。最后展示数张校园活动照片(如高三成人礼放飞气球、学生宿舍早上洗漱等),安排学生选择其中一张进行创写。
本课例片段旨在指导学生进行读后续写时,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动态展现人物动作,形成情境化画面和连贯性表达。图示法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展现校园生活的图片使学生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有话可写,有助于调动其写作积极性。
【课例片段二】体验法
体验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实际、设身处地地感知并理解对象和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使学生在对事物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产生情感并生成语言文字,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或叙述,把事情写得具体、生动。
以情绪描写写作教学为例,教师首先让学生模仿凯撒大帝的语气说出“I came, I saw, I conquered”,体会人物语言与动作的统一性;然后根据具体人物语言,修改“某人说”这种单一表达形式,替换成更具体、更有画面感的表现形式,如sigh, pray, roar, exclaim等,并且根据话语内容所传递的情感,添加表情、动作,表现人物情绪;再总结情绪描写的方法——展现而不是讲述(情绪);最后以“一次数学测试”为题,安排学生对同学们得知即将要举行数学突击测试时的语言、神态、动作进行描写。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描述,笔者在课前与数学老师沟通,将数学课安排在英语课之前,并在数学课上组织一次临时数学测试。因为有实景体验,学生对情境有切身感受,因此在写作时能够深入思考、吐露真言,写作过程有趣且有效。
本课例片段旨在指导学生进行读后续写时,如何根据人物语言勾勒相应的表情、动作,展现特定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情绪。体验法使学生感同身受,有助于提高续写中人物语言、动作、情绪的匹配度。
总之,基于情境描写的项目化学习活动的第一要务就是为学生搭建真实的情境,通过多种手段赋予写作活动趣味性,使写作任务成为学生对真实经历、切实体验的记录。学生一旦从中体会到了写作的现实意义和真实目的,对写作的兴趣便油然而生,写作积极性、主动性就被激发出来了。
2.第二阶段:基于情节构建的项目化学习活动
学生高质量完成读后续写任务,还要学会构建续写情节。教师在第二阶段写作教学中,应重点引导学生掌握构建情节的方法,增强行文的逻辑性、协同性。
【课例片段三】角色互动+1法
角色互动+1法是指不同角色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沟通,可以是直接的对话交流,也可以是非语言的肢体动作和眼神交流。这种方法通过创建角色之间多个轮回的互动,使故事情节得以有序推进和发展。
本教学片段的语篇材料来自2022年1月浙江卷读后续写题。教师首先让学生研读阅读材料,理清主要角色和情节,然后采用角色互动的方式,构建续写情节(见图2)。
续写前文为:“我”在完成心理学课程项目时被安排与我最不愿意碰到的搭档合作,由于队友高冷、优秀,且喜欢单打独斗,“我”感到自卑,一度想要放弃,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于是,两人开始合作。两段续写首句如下:(1) We started to meet regularly to draw up our plans.(2) Then one day I got word that he was admitted to hospital for a serious disease.
文章的主角分别是“我”和搭档,根据第一段首句中的“meet regularly”可知,“我”不乐意的心态在慢慢改变。采用角色互动的方式,第一段情节可展开如下。①→②(第一轮互动):“我”在频繁接触中对搭档的看法有了改观。②→③(第二轮互动):“我”的态度引起搭档态度的转变,他不再当我是“小透明”,开始认真聆听“我”的意见。③→①(第三轮互动):两人彼此间逐渐建立默契,发挥各自所长,顺利推进课程项目。
第二段首句中的“to hospital for a serious disease”可知搭档因病住院,同样利用角色互动的方式可以推测情节如下。①→②(第一轮互动):“我”对此事的感受以及应对之策——比之前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做课题。②→③(第二轮互动):“我”的努力使课题圆满完成并取得好成绩。③→①(第三轮互动):课题结束后,“我”和搭档收获了彼此的信任和友情。
本课例片段旨在指导学生在进行读后续写情节构建时,根据角色之间的互动,层层展开符合行文逻辑的情节。用角色互动切换的方式推进情节,可以使学生在构思续写情节时明确方向,避免因时间紧迫而考虑不全,忽视句与句、段与段之间衔接的问题。
【课例片段四】四句定位法
四句定位法是指通过锁定四个关键句,固定故事发展脉络的写作方法。这种方法使续写故事的具体情节建立在四个支点的基础上,更具逻辑性。
本教学片段的语篇材料来自2022年全国卷Ⅰ读后续写题。教师首先让学生阅读材料,续写前文为:David是一个10岁的大脑患有疾病的孩子,他坚持报名参加本次越野赛。而比赛那天“我”没见到他上赛道,便找到他询问情况,他支支吾吾说不想跑。于是,“我”又去问他的教练,得知教练担心其他学校来比赛的孩子取笑他的“笨拙”。续写段落首句为:(1) We sat down next to each other, but David wouldn’t look at me. (2) I watched as David moved up to the starting line with the other runners.四个关键句及情节构建如下。
(1)与第一段开头句衔接:根据sat down next to each other, 可以推测接下来可描写David和“我”师生间的深入交流,关注心理和动作描写。(2)引起第二段开头:根据下一段David moved up to the starting line with the other runners,可见他最终鼓起勇气参加比赛。(3)与开头句衔接:第二段首句写David到了起跑线,可以推测续写情节为起跑的信号发出,大家像离弦之箭一样冲出去,而David只能摇摇晃晃地向前跑。(4)与全文主题衔接:坚定的决心和顽强的毅力支持David完成比赛,他获得了大家的赞许和鼓励。
本课例片段旨在使学生通过研读续写段落的首句,先创作出四个关键句,指明情节发展走向,然后再充实具体情节。用四句定位法构建情节,可以使续写的两个段落之间前后呼应,学生先从大局入手,再进行细节的推敲和补充。
情节项目化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运用情节推进的具体方法,审慎构思、梳理行文,使写作过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大大提高了习作情节与行文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3.第三阶段:基于语言打磨的项目化学习活动
本阶段的续写教学聚焦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得体性,通过遣词造句勾勒人物形象,掌握展现人物性格的不同表达方式。
【课例片段五】匹配法
匹配法是指依据事物特点,选择相同或相似的对等物,使两者特征相符的方法,有助于增强人物和情节的真实感。
本课例中教师首先提供人物的语言描写,让学生根据话语内容所传递的情感,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身份地位,然后匹配人物动作(见表1)。
课例片段旨在引导学生解读语言,分析人物性格,感受语言表达的张力,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语言项目化学习活动为学生搭建词汇和句式多样化表达的平台,通过教师示范举例、学生模仿操练,最终帮助学生自然习得语言,养成字斟句酌的写作习惯。
4.第四阶段:基于主题升华的项目化学习活动
高三读后续写的第四阶段聚焦主题,通过不同主题的归类式写作活动,引导学生对比分析,甄别不同的主题,掌握升华主题的方法。
【课例片段六】归类法
归类法是指在分析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条件,对多个事物进行多层次划分归类的方法。归类法不仅可以用于写作前的启发创作,也可以用于写作后的整理汇编。
本教学片段的语篇材料来自2023年苏州零模考试读后续写题和2021年如皋期末考试读后续写题。教师首先让学生对比这两篇续写材料,分析共性(见表2),不难发现两篇续写有着共同的主题——在奶奶的鼓励下,孙子(女)坚持不懈,顺利完成任务并得到一定回报。最后总结,此类主题虽然人物和情境有不同,但是都围绕在别人的鼓励、帮助下完成任务或实现梦想的主题,因此可归为“永不放弃类”。
本课例片段旨在通过列举高三常见的续写主题,如永不言弃、拾金不昧、帮助他人等,指导学生开展归类式写作,从而掌握升华主题的方法。
主题项目化学习活动强调归类整理,不仅提供了多种主题的对比分析,更培养了学生鉴别异同、归类整理的能力,使学生不仅善写,更善于修改自己的习作,提高其综合写作能力。
四、结语
项目化学习活动通过有效分解写作任务、系列化设计学习活动、阶段性推进学习进程、提供语言实践机会,营造师生、生生互动的课堂氛围,让写作成为一种具有现实意义、人人参与、相互启发的学习过程,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独立写作能力的提高。
虽然项目化学习活动的开展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例如,如何设计多样性学习活动、如何在不同学段开展实施等。此外,学生写作案例和数据尚不丰富,笔者期望将来能够广泛积累学生习作案例,通过对比项目化学习前后差异等方式,更深入地研究其利弊。
【参考文献】
[1] 杨明全.核心素养时代的项目式学习:内涵重塑与价值重建[J].课程·教材·教法,2021(2):57-63.
[2] 李旭争,刘菊琳,王丽梅,等.基于教材的高中英语项目式学习实践研究——以北师大版《英语》Module 1 Unit 2“Heroes”为例[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21(6):31-3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