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相融的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教学探究

作者: 李斌星 张仲昊

【摘 要】历史学科涵盖内容丰富,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教学有助于涵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以历史与语文学科融通为例,探究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教学的意义、现状和实践策略,旨在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升初中历史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历史;初中语文;跨学科主题教学;学科育人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19-0024-03

【作者简介】1.李斌星,南京市宁海中学分校(南京,210036)教科处主任、年级部主任,高级教师,南京市德育工作带头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2.张仲昊,南京市宁海中学分校(南京,210036)语文备课组组长,一级教师,南京市鼓楼区语文优秀教师。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要“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教学”[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在原来设置的六个板块基础上,新增加了第七个板块——跨学科主题教学。跨学科主题教学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趋势。而历史和语文学科进行跨学科主题教学实践,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

一、诗海泛舟:拓历史视野

常言道,文史不分家,尤其是中国古代史,很多内容都与语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文言文、诗句都需要足够的语文功底来阐释,如果不具备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学生就无法透彻理解历史人物的典故、语录及历代评论。反之,只有语文文言功底和阅读理解能力也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对特定的历史时空、历史背景、历史知识有较为清晰的了解,这样才能全方位地、深层次地掌握文史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笔者在讲授统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时,前后引用了杜甫的《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垂老别》:“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和白居易的《长恨歌》:“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通过对这些已经在语文课堂上学习过的内容的整理和结合,讲述安史之乱的背景、经过和结果,从而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古诗文引用让学生多角度了解历史,帮助学生客观认识历史事件。融合古诗词进行教学,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文史修养,更让学生在“阅读”中解释历史,在“解释”历史中深化对语文的认识。文史知识融会贯通,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声韵史观:塑唯物史观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的仁人志士与广大人民群众为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学习中国近代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然而,如果学生仅将记忆大事年表、事件影响等作为学习重点,不仅无法深刻体会中国人民不惧牺牲、反抗侵略的英勇品质,更会在单一的知识点记忆中产生厌烦情绪。因此,在进行近代史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语文教材中相关的现代诗、演讲词,创设特定的、具体的时空情境,使学生形成情感上的共鸣,对历史发展规律有客观全面的理解。

例如,笔者在讲授统编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第23课《内战爆发》时,借助语文教材中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与《最后一次讲演》两篇课文进行教学。因为语文课上教师已经讲解过演讲技巧,要求学生搭配表情和肢体动作,对重要历史人物的精神品质进行细致分析。所以,历史课上笔者邀请学生上台进行表演,结合电视剧《解放》中的相关影像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演讲内容中体会单元导语的含义,理解中国人民对民主统一、和平建国的渴望。在历史课堂中融入语文学科的演讲、朗诵的形式,既培养了学生的文化自信,更在具体的时空情境中对历史事件有了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思考。

三、笔下生辉:练表达艺术

历史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初步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需要学生对史料进行搜集、整理与辨析,并客观地描述历史。这与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写作教学“学写传记”有相通之处。传记必须真实,学生须保证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准确性。在撰写时,学生需要查阅大量史料,并且分析其中陈述者的主观态度,最终形成客观且有深度的人物传记。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不同于语文学科所要求的生动传神,历史教师应着重关注史料与学生看法的逻辑关联,引导学生理解真实的历史。

笔者在教学统编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时,结合课文旁的人物图片,要求学生在陈独秀、蔡元培、鲁迅及胡适中任选一人来撰写人物小传,展现先进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尝试与贡献精神。学生通过阅读人物相关资料,结合其主要经历,对人物的性格、行事风格、文学创作理念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加深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影响、意义的理解。把史料转化为文学作品的过程,既有利于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与联系思维,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文字表达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严谨论证,形成了自己的历史认识。

四、足下情深:育家国情怀

结合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任务二“新闻采访”,笔者要求学生召开新闻采访选题会,撰写采访提纲并进行实地访谈。因此,笔者结合本单元教学内容并借助南京独有的名胜古迹,组织学生对当地历史景点进行深度探访,为历史教学助力。在采访过程中,学生可以拍摄图片、视频,加深对某个历史阶段的理解。如在讲授统编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时,笔者携手语文教师,带领学生来到南京总统府,对游客和志愿讲解员进行采访,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感。在此过程中,学生准备了如下问题:“您在游览过程中感受到了孙中山先生的哪些气概?”“您在游览过程中对辛亥革命有了怎样的理解?”“您觉得南京总统府还应该增添哪些陈设,让游客进一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问题由浅入深、由过往到将来,层层递进,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探究能力。在采访中,学生能够从多样视角重新了解孙中山的人物形象、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参观建筑、拍摄物件照片、口述采访等形式,让学生体会到在历史转折时期革命前辈面对的困境和抉择,感受到革命和国家建设之不易,从而涵养家国情怀。

五、名著赏析:览世界历史

世界历史不同于中国历史,其历史人物多、时间线索复杂,而学生了解的世界历史知识比较零散,认识也较为片面,导致学生对历史发展的本质规律认识不足。教材对于时代背景的描述常以概括性的、简明化的表达对时代背景进行描述,也使学生在不了解该历史时期具体事件的前提下,无法进行理解性记忆。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查阅相关史料,也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特定时代创作的经典小说,从更广阔的角度进行历史学习。

例如,在教学统编历史教材九年级下册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时,教材简要提及“俄国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学生无法深刻理解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必然性。笔者就此引入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6课《变色龙》一文,补充相关时代背景,在课堂上进行展开说明。在阅读契诃夫的著作后,学生会理解二月革命失败的原因,也能更好地理解俄国工人的生活诉求,从而加深对十月革命起因、结果及意义的记忆。在阅读该文后,笔者继续推荐学生阅读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套中人》等,将小说放入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加以研读,使学生多维度了解世界历史。

历史跨学科主题教学仍在不断摸索的道路上,尤其是在课程深度融合、转变育人方式方面还有很多的探索空间。跨学科主题教学,既不是简单的学科叠加和拼盘,也不是“空中楼阁”不可触及。其最终的目标是育人方式的转变和核心素养的多学科建构,其实质是解决真实情境问题与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其关键是教师需要具备跨学科学习的课程观,并渗透在学生历史课程的学习之中,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反思,彰显跨学科主题教学的育人价值。[2]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5.

[2]钱金燕,常小伟.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历史教学,2022(9):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