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情境化教学的“以问导学”课堂教学设计*
作者: 王伟【摘 要】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中逐步形成的,而历史学科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情境。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恰当的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情境化教学下的“以问导学”中,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新课标;历史学科素养;情境化教学;以问导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19-0067-04
【作者简介】王伟,江苏省丹阳市云阳学校(江苏丹阳,212300)校长,高级教师。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都明确指出,要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核心素养。历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要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进而引发探究的欲望,就需要创设符合历史客观的教学情境。教师要设法引领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展开学习活动,使学生面对真实的历史情境和真实的历史问题,运用真实的历史材料,探寻历史问题,最终形成自己对历史正确的看法。[1]
人类学习的本质是发现并解决问题。美国心理学家纽厄尔和西蒙认为,问题是这样一种情境,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即刻知道做这件事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2]当个体尝试去解决问题时,学习就发生了。在研读新课标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以问导学”的课堂教学主张,即以学生对问题的自主发现与提出为开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建构问题链或问题矩阵来整合学习内容,通过系列问题的解决,实现知识的整体建构、思维的进阶发展与能力素养的逐步形成。正如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提出的,“让学生不断经历解决老问题、解决新问题、解决疑难题和发现新问题的学习循环,就可能找到创新教育的突破口”[3]。因此,以问导学关注的重点是如何以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核心素养。下面,笔者以《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具体阐述。
一、整合教材,厘清线索,以单元主题构建知识体系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内容,创设情境和设置问题的前提是:认真研读课标,根据教学重难点,对教材文本内容进行细节解读与结构整合,并结合单元主题,重构知识体系。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一课包含三个子目:“繁华的都市生活”“宋词和元曲”“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三个子目涉及的内容有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文学、历史学等,时间跨度较大,主题零散,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十分明晰。但如果我们从“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单元主题出发,重新梳理课本内容,可以挖掘都市生活的繁荣和文化艺术成就背后隐含的共同之处。作为理解本课的基础,前面所学的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发展和民族交融都和本课中城市的繁荣、市民生活的丰富、文化的多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宋元时期的都市、文学、史学都是特定时代下的产物,彼此之间又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单元主题和唯物史观的引领下,笔者将本课的主旨确立为:宋元时期的政权由并立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和民族交融提供了客观条件。宋元都市中贵族与平民的日常生活和文化生活都体现着这一时期独有的时代特征,这种时代特征就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所带来的文化重心下移和平民倾向,也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时代风貌——世俗而不失雅致的人文气息。
二、精选史料,创设情境,以历史事实进行模块设计
史料实证既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也是重要的治史方法之一。信息化时代可以搜索到的史料浩如烟海,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形式。但过多的史料呈现也不合适,一方面学生解读材料的时间有限,过多的材料研读只能是走马观花,小组合作也会流于形式;另一方面不利于创设贯穿整个学习活动的统一情境,学生的探究活动被割裂在一个个单独的小情境中。因此,历史教师在明确教学主题和知识结构后,应围绕主题精选史料,创设统一的历史情境,以问题贯穿始终。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生活最直观的史料之一,笔者用“图说历史”的方式进行模块教学设计。首先以《清明上河图》的动画视频引入,接着结合《清明上河图》中的相关场景建构情境,让学生在《清明上河图》的赏、玩、学中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文化,理解这一时期的时代风貌。课堂教学设计包括三个模块。第一模块,探酒店经营。笔者由《清明上河图》中的“孙羊正店”引出酒店经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讨论。在探讨宋元酒店经营策略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完成宋元时期的大都市、传统节日、市民阶层形成等内容的学习。第二模块,逛瓦子勾栏。笔者由《清明上河图》中的瓦子,引出宋元时期都市生活之娱乐生活,引导学生在“逛”的过程中体会历史的可感、可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历史理解力。教师通过图中相关场景的引入,解说瓦子、勾栏的功能,让学生感受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第三模块,赏宋词元曲。笔者由《清明上河图》中张贴书法作品的小店,引出宋元都市生活之精神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宋元文化的热情。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赏析宋词、元曲的名人佳作,引导学生理解宋词、元曲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精神,再由宋词中蕴含的报国情怀过渡到《资治通鉴》这部史学巨著,引导学生体悟史学家的社会责任感。
值得注意的是,笔者在备课过程中发现,网上可查的教学资料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即一些教师将明代仇英的《清明上河图》与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混淆。目前广泛流传的《清明上河图》主要有三个版本,其中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公认的原版,画家以高超的现实主义手法,生动再现了北宋汴京的繁荣景象;仇英版仿张择端,以青绿重彩工笔描绘了明朝苏州热闹的市井生活和民俗风情。两幅画作的绘画手法和描绘地点完全不一样,一些教师在讲授“瓦子勾栏”这一知识点时,为了使场景更直观更具体,会用仇英版的勾栏场景图作为史料创设情境,这显然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需要引起注意。
三、以境导问,以问导学,以问题意识贯穿教学过程
1.设计冲突情境,激发认知矛盾
学,起于思,源于疑。学习发生的前提是问题的产生。在本课第三部分“赏宋词元曲”的过渡环节,笔者要求学生观察《清明上河图》中的路边小店,并提出问题。学生仔细观察店铺场景,结合生活实际,提出疑问:一家极为简陋的路边摊为什么还挂着一幅字画?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因为历史与学生的实际认知存在矛盾,所以引起了学生的好奇。此时,笔者带着学生回归教材,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上,学生找到答案:因为宋朝时期文化繁荣,人们重视文学,张贴字画装饰店铺更能吸引顾客。笔者顺势提出本部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宋元时期文学发展的主要表现与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接下来的学习。
2.创设开放情境,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情境创设是为学生开展活动作铺垫的。教师是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和学习活动的辅助者,学习的过程由学生在情境中通过各种活动自主完成。本课的第一模块“探酒店经营”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初步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的商业活动。笔者首先呈现《清明上河图》中的几组场景——“孙羊正店”与“脚店”,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理解正店的含义;接着,介绍《清明上河图》中有“七十二正店”,孙羊店是其中规模较大、生意较好的一家;最后,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结合教材和补充材料,讨论宋元时期酒店的经营策略。
学生讨论交流后,提出了以下策略:第一,酒店应选址在人口密集的大都市;第二,可在重要节日开展促销活动;第三,能提供丰富的菜品和优质的服务;第四,进行符合时代审美的装修和广告宣传。学生不仅能结合宋元时期的时代特点,还能突破课本,联系生活实际和已有的商业知识,对“酒店经营”这一综合性问题进行了全面开放的探讨,很好地解决了实际情境中酒店经营的问题,并借由这一问题的讨论实现了本部分的学习目标。
3.设置关键性问题,启发深层思维
历史学习远不止教材中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的形成,以及对蕴含在历史知识中的历史本质的理解。历史的本质,往往是教师通过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在深层思考中剖析出来的。在本课第一模块的一个环节“宋元时期的节日与习俗”中,笔者通过让学生阅读宋代诗词,解决以下问题:宋朝有哪些节日?其主要习俗是什么?对比今天的节日习俗,你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学习后不难发现,今天的很多节日习俗与宋朝是一样的,但他们对习俗传承的本质理解不透。此时,教师可以提问:在沿袭下来的习俗和娱乐活动背后,节日真正传承的是什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明白:习俗与活动是表面现象,这些具体活动代表的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心理、文化认同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学生的理解上升到文化认同与文化传承这个高度时,笔者进一步总结提升:“宋代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它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4.抓住生成性问题,鼓励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是个动态过程,无论多么优秀的教学设计都不可能预设出所有的可能。很多时候,课堂的生命力恰恰就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意外”中。在讨论酒店经营策略时,有学生提出:“如果酒店能提供外卖服务,肯定能吸引更多顾客。”学生的这个提议引来一阵大笑。笔者提供的补充材料中并没有与之相关的内容,没有想到学生会提出这个问题,但这是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实际作出的合理推断,是一个非常好的想法。事实上,宋朝确实已经存在外卖服务了。笔者找到《清明上河图》中的一个细节:在一家“脚店”旁边,有一个双手托盘、行走匆忙的店小二,这正是中国最早的“外卖小哥”。通过这个小插曲,学生再次体会到宋朝城市商业的发达,体会到古人的生活智慧,汴京城熙熙攘攘的生活场景仿佛跃然眼前。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课堂的生成问题应是“以问导学”课堂的重要核心,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学生如何能“问得出问题”“问得准问题”,这既需要教师善于启发、有效引领、有意留白,也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问得出问题”的合适土壤。
5.利用拓展性问题,引导主题深化
深度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或任务,主动探究、举一反三。
本课学习中,学生通过感受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所带来的文化重心下移,初步理解宋元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时代风貌。但历史是包罗万象的,都市、商业、文学和史学都只是时代风貌的部分体现。因此,笔者布置了课后拓展任务:无论是《清明上河图》的场景还是《东京梦华录》《梦粱录》等文献记录,都让我们看到了宋元时期的人间烟火,还有其背后的精神传承,围绕这一主题,你还可以从哪些领域找出佐证?笔者希望学生通过这个探究任务,实现学习知识的迁移与实践运用。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会进一步领悟:宋元时期的时代特点体现在方方面面,成为这一时期的历史特质。这为他们学习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提供了更深刻、更具体的时空背景。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方法。初中历史情境化教学下的以问导学,就是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而聚焦核心问题,持续探索追问,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最终完成自我学习建构,实现学习的有效迁移和素养的逐步形成。[4]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58.
[2]陈琦,刘德儒.当代教育心理学[M].2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58.
[3]王天蓉,徐谊,冯吉,等.问题化学习教师行动手册[M].2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4.
[4]王天蓉,徐谊.问题化学习[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