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范院校钢琴专业分层教学策略探析
作者: 徐子轩【摘 要】因学生个体差异,师范学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面临新的挑战。教师在教学中应基于分层教育理论,积极探索钢琴课教学新策略,通过同质分类、异质组元、分层走课、个别跟进、监测评析,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提升全体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分层教育;因材施教;师范院校;钢琴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19-0089-03
【作者简介】徐子轩,江苏省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连云港,222006)教师,助教。
钢琴演奏是师范院校的一门必修课程,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不但可以掌握乐理知识与演奏技巧,还可以陶冶情操,提升艺术素养。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或是起点不同,或是接受能力不同,传统的集体教学形式难以促进学生的整体进步和提升。笔者在专业课教学中以分层教育理论为指导,积极进行多样化教学策略探析。
一、同质分类:因材聚智,有的放矢
教师在保持原有集体教学进度的基础上,根据学生钢琴弹奏技巧、弹奏能力和擅长曲风等因素,进行同一性质的分类,因不同的材,聚各异的智,师生共同建构适合的课程体系。
1.根据擅长曲风和演奏特色进行显性分类
部分学生演奏特色与擅长曲风相似,可以更加紧密地交流与合作。相同特色的组类实现了同质相融,促进了切磋共进。因相同曲风与相近特色,层组之内对于教学内容可进行适时补充与有益拓展,在提升学生钢琴学习兴趣的同时,促进了学生演奏能力与教师课程建构水平的提升。
2.根据弹奏水平与潜力倾向进行隐性分类
教师立足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习目标、能力训练、达标测试、综合评价等方面分层,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发展。针对专业能力较突出、学习进度快的学生,确定高起点教学目标,在弹奏、听辨等方面提出严格要求,注重知识拓展与延伸,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创造力;针对潜力学生,由易到难,采取示范及讲授练习的方法,注重培养学习兴趣,提升基础技能。教师要有足够的经验和耐心,详细了解不同层级学生的差异,帮助学生找到“最近发展区”,实现整体优化。
二、异质组元:合理配搭,协作共进
异质组元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在互助互学中提升学生的能力与素养。
1.组内异质,实现合作互助,共同提高
学生在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接受教学信息情况有所不同。教师根据学生性格、性别、兴趣、态度、动机等方面的异同和学习能力、习惯、方法、知识结构、学习成效等方面的差异,兼顾家庭等方面的因素,组建异质小组。小组内的学生能力互补,以建构小组间由信息差、能力差等形成的流动效应。基础扎实的帮助基础薄弱的,接受能力强的引领接受能力较弱的,积极正向的带动暂时落后的,小组共同完成组内学习目标,实现共赢。
2.组间同质,实现协作竞争,共同促进
组间同质,便于学生发挥各自特长和优势,而各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利于形成小组之间公平、合理竞争的良性循环。在钢琴学习与演奏时,学生形成团队奋进的态势,在教师营造的合作与共赢、竞争与发展的氛围中,努力学会对集体与他人负责任。学生在集体主义精神感召下,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将小我融入大我,实现自能生长。
三、分层走课:个性自主,协调发展
分层走课是学生根据现有知识基础以及对钢琴的学习能力和兴趣,自主选择不同层级或特色的教学班和教师。
1.教师要做好特色分层
分层走课是一种运动式的、大范围的分层,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确定与其基础相适应、可以达到的教学目标,从而既降低学困生的学习难度,又满足学优生扩容的需求。因此,教师的分层尤为重要,学校应以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内容与曲目特色、难易程度为标,科学进行师者分层。对于学优生,教师确立具有开拓性、创新性的教学特色,加大对兼具鉴赏力与艺术品位作品的研习,以有难度系数的乐曲为代表,不断促进学生开拓创新;对于稳定生,学校遴选能与时俱进的教师,确立有特色的、有风格的教学内容与曲目,帮助学生稳固基础,扩大知识面,打开思路,形成独特的演奏风格;对于学困生,教师重视技术、技巧教学,突出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学生要学会自主分层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估,在对自己有清晰认知后合理选择学习主题与特色班,找到适合的学习层次。教师要帮助学生客观了解自我的实际情况,并明确层次班是动态变化的,随着学情发展,个体可以重新对方案和教学班进行选择,将每一次选择作为一面镜子,对照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学生在自主定位、审定、选择、跨级中生发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发现自我、唤醒自我、成就自我。
四、个别跟进:精进方法,彰显特色
就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而言,根据学生发展潜能与个性品质,实施“一对一”的钢琴个别跟进教学最有效果。
1.精进方法,让学生学有信心
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手把手地辅导,抓好双基过关,做好曲目掌握情况跟踪,并设计单一强化作业,使之逐步达标,树立自信心。教师采取低起点、分小步设计的方式,以右手为旋律声部,以左手为伴奏织体,先让学生完成第一层目标,把握节拍与节奏,待乐曲弹奏流畅后再进入下一目标;在乐曲表现力上,左手音量小,要突出右手旋律,保证声音均匀,让细节对比更加突出。这样精进方法的步骤学习,助力学生一步步达成目标,获得成功。
2.彰显特色,让学生学有所长
对于学优型学生,教师应充分考虑学习能力和实际情况,进行逐层深入的钢琴教学。教师选择具有启发性、拓展性、探究性、综合性的教学内容,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特长展示。在学生完全掌握曲目的基础上,引入创编环节,加深学生对曲子的理解,引导学生自由创编钢琴作品,将学生自身潜能充分激发出来,实现课堂教学的大容量。教师要拓展课程内容,加大弹奏技巧相关知识的衔接,增加创作类作品与即兴演奏环节,加大对演奏作品内在精神价值的研究和分析,让学生经历熟练弹奏、深入体会、最终感悟的过程,在点滴进步中实现质的飞跃。
五、监测评析:有机调适,纵深探究
在钢琴教学中,教师要加大过程性评价,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专业向纵深发展,全面提升钢琴演奏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1.关注能力监测,合理跨层
对学生来说,分层并不是固定的,在一套分层动态调整机制推动下,要配备相应的监督机制,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进行过程监测,尤其针对学生课堂研习内容、课后作业及课程实践等环节进行量化考核与定性评价。教师要进行目标分层监测与定向培养监测,如根据学生层次确定完成不同的演奏曲目,或在琶音、和弦、音阶等基础练习时,根据难易程度斟酌练习时间等,建立科学弹性的监测机制,观察学生的变化。每学期或每学年进行调整,在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低到高发展的各层级之间合理调控,允许学生依照程序申请跨层流动,鼓励学生主动由低层级内容的学习向高层级内容的学习发展。
2.加强互动评价,有效剖析
在实施过程性能力监测中,教师要加大互动评析力度,坚持以找优点为出发点,坚持个体发展为主标准,坚持有效提升,引导学生深化对作品内涵的理解,诠释美的价值与意义。教师尤其要立足学习共同体,促进小组合作学习和成员之间互帮互学,通过自评、互评与他评,关注个体动态,由甄别评价转向引领发展,形成有利于学生整体协调发展的集体力量。
总之,基于分层教育理念的钢琴教学,教师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增大课堂容量,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架”,关注每一层级,助力每一个人,规范且灵活,统一且多样,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弹奏特点和风格,明白自己的强项和不足,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教师通过教学,缩短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差距,在同质分类、异质组元、分层走课、个别跟进、监测评析中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最终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黄丹宇.现代教学模式在师范院校钢琴教学中的运用[J].戏剧之家,2022(1):111-112.
[2]王珀.钢琴教师应具备的八种境界[J].北方音乐,2014(11):212-213.
[3]王林林.高中音乐鉴赏课分层教学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验[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