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教育”的思想地图与施工蓝图

作者: 彭钢

【关键词】科技特色高中;协同教育;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23-0044-02

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江宁高中”)从“十三五”期间针对学生学习差异较大的问题,开展“指向高中学生关键能力的协同学习研究”,到今天着眼于普通高中学校特色发展,将协同教育确定为学校特色发展的核心思想和基本路径,学校以科技特色为重点,推进课程、队伍和管理的协同创新,架构出更为宏大的发展愿景和发展蓝图,为未来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思想地图”。从学理上看,江宁高中的“协同教育”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一、以学校育人为核心,建构多层次的教育协同

任何意义上的协作和协同都必然有明确的目的和目标。江宁高中始终不忘学校育人的根本目的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始终牢记普通高中“全面而有个性”的培养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明确提出了“自立自强、科学理性、实践创新”的校本化培养目标。协同教育是“回归育人本位”的协同,是“一致性”“共向性”“有序性”“自主性”“开放性”的协同,为此,学校扩展学习协同的范围和领域,构建多层次的协同教育新格局。

当然,从“有序性”的角度看,目的和目标永远是第一位的。按照实践推进的逻辑,江宁高中从学习协同的研究逐步扩展为教学协同、课程协同、队伍协同、管理协同等,范围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拓展,内涵不断提升,从而形成学校协同教育的鲜明实践特点。但是从育人的逻辑看,教学协同、课程协同、队伍协同、管理协同等都只是有效支撑和服务于学习协同的外部因素,学生成长始终处于教育协同的中心位置。因此,回归育人本位的教育协同,建构多层次的协同育人体系,最终还需回到学习协同的根本上,回到以协同学习全面提高国家课程的实施质量和水平上。从这个意义上看,协同学习始终是课程协同、队伍协同、管理协同指向的“一致性”“共向性”的目的和目标。

二、以课程教学为关键,不断提升协同的专业性品质

课程与教学是学校工作的重点,也是最能体现学校工作专业性的领域之一。可以这么说,课程与教学的专业性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学校工作的专业性品质,因此,江宁高中首先把课程协同作为教育协同的重点之一。

从新课程的角度看,专业性首先是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的专业能力,江宁高中的校本课程就体现了这种专业性。“基础课程”体现全面性,面向全体学生;“拓展课程”体现兴趣性,面向大多数学生;“研究课程”体现个性化,面向学有余力、学有所长、学有个性的学生。三者共同构成完整的学校课程,横向并立,纵向递进,共同指向学校的培养目标,共同体现学校的协同文化,共同形塑师生行为。

其次,专业性体现为“知·行·创”一体的课程实施和学习方式,其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儒家教育思想中的知行统一的原则,还体现了当代中国教育强调的“实践”“运用”“综合”和“创新”理念。“知·行·创”作为一种课程实施方式,需要开放教学的时空,形成更大范围的协同。“知·行·创”作为学生行为和学习方式时,不仅需要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还需要跨学科学习、体验性学习、沉浸式学习和表现性学习等。因而,“知·行·创”不仅是科技类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方式,也是人文类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方式。

最后,专业性体现为校内外多主体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课程实施队伍。校内以联合教研中心的方式促进教师在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上的协同;校外与高校和研究机构协作办学,既强化理科拓展课程的合作,又强化研究课程的协同。通过相互协作,实现互补和互促,提高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专业性。

三、以科技特色为重点,强化协同的创新驱动能力

江宁高中科技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科技学习空间的建设与实施,让我们看到了协同创新的模样。这两个点相互支撑,让学校的科技特色教育站立起来,并从“思想地图”转变为“施工蓝图”。

从科技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层面看:江宁高中主要着眼于三个课程模块的开发,将科技教育最重要的三个方面以主题课程的方式与现代技术紧密结合。理科实验是数字化的,跨学科学习是智能化的,工程技术是项目化或竞技化的,体现了科技课程开发“求真知、勤实践、争创新”的宗旨。

从科技学习空间建设与实施的层面看,学校既有基于科学精神培养的各类场馆,又有基于人工智能的科学探究场馆。培养科学精神会涉及科学家的观点、思想、方法、工具等,是一种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探究学习;科学探究也会涉及独立思考、质疑精神、实证态度、容忍失败等精神的培养,二者相互影响和相互支撑。

以科技特色为重点的课程开发和空间建设,已超出传统普通高中硬件和软件建设的范畴,需要多方面的协同创新。这种协同创新突出学校科技教育的鲜明特色,具有鲜活的模样和具体的细节,成为一张未来建设的“施工蓝图”。依据这张施工蓝图,江宁高中需要在科技教育特色的范畴中,重建“协同学习”的概念,并形成超越过去协同学习的特点。一是更好地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现有课程和设施的效用。二是科学素养教育完全基于国家课程中的理科学习,是基于学科的跨学科学习、探究性学习、创新性学习,而不是脱离学科基础的想当然的所谓“超学科融合”。三是以“知·行·创”为主要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协同学习,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学科实践能力、学科迁移能力和学科运用能力,而不只是停留在理科知识和概念的接受式学习上。

回归育人本位的科技特色教育,既是从协同学习扩展到协同教育的过程,也是从协同教育重回到协同学习的过程,二者是统一的。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