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素养目标的落地需要教师具备三种能力
作者: 缪徐伴随着初中、高中各学科新版课程标准的颁布,课堂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主旨的新型目标观正渐渐走进广大一线教师的内心。然而,从理念认同到理念落地还有一段艰难的路程需要走。笔者以为,要缩短这段路程的行走时间,让素养目标尽快落地,一线教师应提升以下三种能力。
一是解读素养目标的能力。解读新版课程标准中各学科的素养目标,既要研读目标的内涵,又要注意如下几个关系的梳理。首先,要理清如今的素养目标和当初的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素养目标既是对三维目标的传承,又是对三维目标的整合和提升。其次,要理清学科素养目标之间的关系。学科素养目标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比如有一个素养目标可能处于中心位置,其他素养目标围绕着这一“中心”联动呈现。最后,要理清同一学科不同学段素养目标之间的关系。一般而言,初中、高中的学科素养目标之间存在着对应和递进的关系,明确了这种关系,初中教师就能把握好教学的边界,高中教师就能顾及学生的素养基础。
二是透视教学内容的能力。“只见知识不见素养”在一定程度上是当前一线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这里有客观原因:知识是显性的,易见;素养是隐性的,难找。也有主观原因:教师缺乏对教学内容的透视能力,即看不到知识学习背后素养提升的机会。这好比看人垂钓,只看到几条渔获,却看不到垂钓者身心的放松、疲惫的消除以及他对蓝天白云、河水芦苇的钟爱。要练就透视能力,教师必须带着“为什么”的疑问去挖掘显性知识承载的素养提升功能,抓住知识学习过程中观念形成、思维提升、语言表达、审美创造、精神熏陶等契机,将知识学习和素养提升的过程彼此渗透、有机融合。
三是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即使明确了素养目标、看到了知识学习中素养提升的契机,没有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依然不能达成素养目标。对于那些承载了素养提升功能的教学活动,教师不能采用告诉式的教学方式,不能缩减必要的认识过程,不能一味地去追求刷题应试的“实效”,而要将学生置于课堂中央,本着“基于情境、问题导向、深度思维、主动参与、适时评价”的原则去优化活动设计。只有把学生当成有潜能、有个性、会思考、会表达的生命个体,只有把思考权、话语权、体验权、质疑权、生成权归还给学生,课堂才会真正成为他们核心素养发展的摇篮。
当然,教师助推学生素养目标落地的能力还远不止这些,上述三种能力可以视作一线教师必须重视的、时常锤炼的基本能力。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教育集团教师培训中心主任,正高级教师,江苏省化学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