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学科德育的目标、内容与路径

作者: 芦淳 王小东

初中语文学科德育的目标、内容与路径0

【摘 要】从知识内含价值倾向来看,教育与教学是同一件事。但是教学的纯工具化现象和价值取向的偏差也时常发生。在新课标的引导下,语文学科教学落实核心素养导向的学科德育,需要厘清语文新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并用实践性的方式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语文学科;德育目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35-0015-05

【作者简介】1.芦淳,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苏州,215127)初中语文教研员,高级教师;2.王小东,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南京,210013)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初中语文教研员,正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语文学科德育要素在义务教育新课标体系中的彰显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从育人这一最终目的来看,把握好语文核心素养(包括和其他学科共通的跨学科素养),就是把握好语文学科的德育目标。二是从学科德育要以具体学科的学习内容为载体来看,语文学科德育的独有内容就是“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三是从学科德育的实施路径来看,以综合性、实践性、生活化的方式实施语文课程,自然能够实现学科德育的目标。

2024年江苏省初中语文“依标教学”课堂教学展示课牢牢把握核心素养目标对语文学科育人方式转变的要求,通过实践性学习,以“实践—养成”的方式实现德育目标,让学科教学与学科德育高度同构,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一、依标教学:将细化的核心素养作为语文学科德育目标

2022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研究制定中小学学科德育指南,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主阵地作用,深入挖掘语文、历史和其他学科蕴含的思政资源,强化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德育功能,准确把握各门学科育人目标,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深入实施跨学科综合育人”。语文学科的德育目标自然在“学以成人”,依标教学的“标”自然是指课标,而课标的总纲就是它的素养型目标体系——语文课程“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虽然在不同的学习任务群中对核心素养有不同的侧重,但不可否认的是,语文课程的各个部分应发挥整体协同效应。因此,所谓“依标教学”就是遵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结构,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进行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设计。学习任务群这一教学组织形态里,无论是微观的学习任务,还是中观的单元学习和宏观的学习任务群,都是情境化与结构化的统一,能力迁移都是在情境化中完成的,学、思、用贯通整个学习历程。大单元教学中的“知道”“理解”和“能做”三个维度相互激发、促进、融合,高度契合中国传统综合教育的“知信行统一”的观念,三维目标在育人这一最高层次的目标上相互统一。

本次展示课活动中的综合性学习《进退两相“和”——八(下)第六单元“以和为贵”》一课,执教者以古典乐曲《高山流水》入境,营造文化参与情境的学习场域,从语言文字的意义出发解读“和”文化意涵之演变,引导学生领会“和”字的文化沉淀,以布置“和”文化长廊为学习任务,让学生从知道走向理解,在领悟中实践。学习者即为创作者,学生分享对作品的理解,教师启发“和”文化在当下文化生活中的表达形式,师生共同在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过程中知道、理解和实践“和”文化。学生在情境中掌握知识,在实践中理解意义,在理解中激发意志,在听说读写整体发展中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体现了三维目标在育人层面上的整合,验证了核心素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结论。经由思维激荡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是体现了“和”的教学方式,实现了方法与目标的统一。在本次活动的七(下)第四单元整体教学中,执教者以真实的学习生活情境驱动学生深入领悟中华美德。教师先出示单元学习目标和整节课的路线图,带领学生进行聚焦式精读,通过比较分析《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驿路梨花》《最苦与最乐》三篇现代文,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梳理多篇课文的不同写法,从而归纳、建构不同层级的写作学习要素。通过小组合作,循序渐进地进行单元整合阅读教学,从读的能力向写的能力转化,体现了教师对义务教育新课标核心素养内涵的细化理解,其清晰地把握了教学情境任务中不同能力的有机组合,支撑起一个单元的整合学习项目,逐渐实现能力向素养沉淀。

二、文道合一:廓清有语文学科特征的德育内容

陆志平先生指出:“素养型目标体系发展完善的过程,其实是对语文育人功能、育人方式认识深化的过程,体现了在以立德树人为宗旨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语文课程的准确定位和独特贡献,厘清了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边界,统筹兼顾语文的工具价值与人文价值。”[1]由此可见,“文以载道,文道合一”即为语文学科德育的独特内容,整合型课程组织涵纳了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群,是语文学科德育内容的具体呈现形式和载体,其中学习主题是语文课程德育的灵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科课程内容的主题和载体形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儒家美学本就强调文道合一、文以载道,讲求作品内容雅正、文风刚健质朴,且关注作者的道德修养,重视文艺作品的伦理教化功能。

活化教材是文道合一的前提。教材始终是语文课程内容的载体,统编教材的选文具有典范性,兼顾“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组织的单元结构,已经初步体现了整合型的课程组织形态。语文学科的德育内容首先应该依托经典的“定篇”功能、涵泳咀嚼,主动挖掘范文主题本身所蕴含的德育点和语文知识本身所蕴含的价值倾向,引导学生潜入文本、代入文本、审视文本、联系生活。几进几出之中,能够实现学习者从与文本深层对话到与自我深层对话,达成由“他育”向“自育”的升华。学习任务群对学习主题和学习内容加以整合,而单元语文要素可以归并到学习内容当中。因此,经典内容除了定篇功能,还要积极发挥例文、样本、用件等作用。在大单元教学中,要整合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的功能,共同为实践性的读写转化服务。这样,情志在读写转化中才得以内化,教材的内容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内容。而只有学习者把教材内容内化为自己的内容,德育功能才能实现。

书写之汉字,行文之言语,是“道”之所载,因此明道之“文”成为语文学科德育渗透的主要凭借和有力抓手。字词的品咂,言语的涵泳,本身即是推敲文意、解剖文心的过程,同时也是以意逆志、理解文之道的过程,语文学科德育的精髓即在于课堂组织的言语涵泳中。以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文言文为例,文言文是文言、文学、文章、文化四位一体的,文言文教学的着力点应是炼字炼句处和章法考究处,从推敲炼字炼句处和章法考究处到领悟所言志、所载道,就是一个逆向理解文化到文学、文章、文言的过程。

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应是“以古对古”,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宜用与文章脉络原本一致的章法知识分析文言文。但光有分析还不够,还要综合,溯源,情境化,古今勾连,以学促用,以用促学。本次活动中,八(下)《虽有嘉肴》一课就是一节文化本位的文言文教学样本。执教者从汉字的形体、音韵及意致入手,指导学生“据形索义”,启发学生“说文解字”,追根溯源,深入浅出,由“字”到“文”,由“言”悟“文”,探寻文言之美,沉浸文化场景,融文字学教育、书法审美鉴赏与文化传承于一体。通过师生共读、分组朗读等方式,以极具语文味的言语涵泳,助力学生体会文章的含义与情感、作者清晰的逻辑思考和智慧的人文关怀,领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智慧的重要性,充分彰显了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此外,执教者本人的传统文化积淀深厚、言行儒雅、谈吐风趣,其专业素养助推课程资源构建,其人格魅力也具有春风化雨之效。

三、以“文”化人:以实践性学习为核心的语文课程德育路径

语文课程的育人路径“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根据学习主题确定的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是学习者构建个体言语经验的基本途径。开卷有益和学思践悟本就互不冲突。在现代教育的语境中,传统语文教学的“多读多写”如果放在学习任务群的框架中实施会更见成效。

本次活动中,《一棵小桃树》一课的执教者通过设置“改文为诗”的写作实践任务,以写促读,引导学生勾圈点画,品味重点词句。学生在读诗、评诗、补诗等活动中理解托物言志的传统文学手法,在诗文对比转换中领悟小桃树所寄寓的情感和所象征的品质。执教者还结合贾平凹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传递烛照自我的化育力量,将坚韧不拔的小桃树精神沉潜至心理层面,升华至民族、国家精神层面,在榜样的启示中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的意志和勇于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使阅读的过程成为一个自我觉知的过程。以下为课堂实录片段。

师:说得太好了。这棵小桃树其实不仅是贾平凹的。同学们,你们有没有从中读到自己的影子呢?老师是读到了自己的影子的。我觉得,这不仅是贾平凹的,也是你的、我的、我们所有人的小桃树。他启发我们,在成长的路上,总会有挫折和坎坷,这时,我们应当如何应对呢?

生1:人生总会遇到挫折,我们要像小桃树一样有着坚定的信念和战胜挫折的勇气。

生2:面对挫折,我们要永不放弃。

生3:面对挫折,我们要乐观坚强。

生4:面对挫折,我们要积极面对。

师:所以说作者不愧是文学大家,他以“一棵小桃树”为题,赋予文章更广阔的外延和内涵,启发我们生活的哲理。

课后,教师布置了整篇托物言志的作文任务,将静态的文本分析转化为动态的言意共生。通过分析上述课例可以发现,语文学科德育是文道合一、以道育人的赓续和更新。确定有“语文味”的德育内容、有“生活感”的课程内容,要求以学习主题为引领,整合学习要素,生成语文学习任务群,将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融入语文学科教学,使每一次语文学习既是一次“学习语文”的故事,又是一次自我成长的精神修炼。

学习任务依靠学习活动来完成。《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出,“要精心设计、组织开展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教育活动,以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励学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施要求,“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由此可见,德育工作推行的“活动育人”与语文学科创设的“学习活动”实为同源同向。

《虽有嘉肴》一课以“劝学”为学习主题+情境,以三个活动贯穿课堂。其中,最后一个活动的课堂教学实录为:

师:最近,我们都在阅读《经典常谈》这本书。有同学反映,这本书对他来说有些难度,感觉不太能读懂。那么,现在请大家拿起笔,从我们今天学习的文章中选取一个句子,用你最喜欢的字体,可以是隶书,也可以是楷书,将它抄写下来,并在旁边写下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劝慰他,勉励他,帮助他克服困难。

(生书写,师巡视。)

师:我看有的同学模仿老师写隶书,还有的同学写楷书,都不错。每个同学都有自己喜欢的句子,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

生1:我写的是“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不迈出第一步,就永远也发现不了自己的不足,所以抄写了这句话。我想要从学习的重要性角度来鼓励这位同学,同时也是对自己的鼓励。

师:非常好,选用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句话来激励同学和自己。老师注意到你是用楷体抄写的,横平竖直,说明你对笔力的控制已经到达了一个不错的水平,但是在间架结构方面还可以继续改善,安排得更合理一些。谢谢你,还有没有同学继续展示?

跨学科学习活动也是语文学科德育的重要路径,甚至可以说语文课程本就应该以综合性学习为主要实施方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是整合程度最高的学习任务群。因此,语文学科德育的重要路径在于有效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在真实情境问题解决的跨学科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它摒弃了学科本位意识,敢于突破学科界限,实施多学科联动育人,致力于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综合素养。

四、发展性评价:把握语文学科德育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发展性评价是全人评价的应有之义,有利于促进语文学科德育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本次课改更加重视重构评价观,强调“教—学—评”一体化,将评价嵌入学习过程,重视评价结果的反馈与应用,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目的。为发挥评价的上述功能,教师要在新型评价观指引下,重构课堂学习评价路径,充分发挥评价的育人价值。例如,在《一棵小桃树》一课上,执教者就布置了这样的前置评价任务(见文末表1)。

整节课以评价促进理解,而理解的强化又反过来促进了评价水平的提高,评价和理解缠绕上升。以下为课堂评价部分的实录:

师:给你点赞!这两首诗中都寄寓了对奶奶的情感,同学们来比较一下,你觉得哪一个作品情感表达更丰、更浓?

生1:我觉得唐同学的表达更为丰富、深沉。“我的眼中为何常含泪水”化用艾青的诗句来表达贾平凹对小桃树、对奶奶的爱。

师:作者为什么对已逝的奶奶爱得尤为深沉?

生2:文中提到,爷爷虽然很爱护花草,但他却不在意“我”的小桃树,一直以来都是奶奶在帮“我”悉心地照料它。

发展性评价系统的构建,真正实现了语文核心素养统领下的教学评一致,超越了传统的语文评价方式,也突破了知识本位的考试评价方式的束缚,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为“以文化人、学以成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在义务教育基础课程体系中的语文学科,由于其综合性、实践性的性质,担负着特殊的使命。语文学科德育工作的推进落实,勉励我们要以启智润心的育人智慧,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善为“业师”,好为“经师”,乐为“人师”,育智育德,育人育心,为课程育人整体规划服务,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

【参考文献】

[1]陆志平.以文化人的新境界:新时代的语文课程建设[J].基础教育课程,2020(1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