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的内涵、特征与路径

作者: 黄伟

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的内涵、特征与路径0

【摘 要】强化学科实践,是促进现行学习方式变革的基本理据。面对实践缺失的根本局限、知识获得中去情境化和虚假探究等教学问题,教师需要拾起被知识掩盖的情感、思想和信念。学科实践是指蕴含学科本质与意义的典型性实践,其涵育着实践品性。学科实践的特征是崇尚学科观念的塑造、获得社会化成长、突出观念的理解与应用、强调知行的融通。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学科实践;学科观念;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35-0037-06

【作者简介】黄伟,南京市百家湖中学(南京,211100)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提出“强化学科实践。注重‘做中学’,引导学生参与学科实践活动”,这是促进现行学习方式变革的基本理据。学科实践让学生经历知识探索的过程,建立知识、个体与真实世界的多维联系,将陈述性知识转化成应用性知识,通过学科化的实践拾起知识习得中被遗落的情感、思想和信念,找到典型的、有意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从而认同社会生活的规则,反思人生意义的本然价值。

一、学科实践的概述

(一)内涵

“人是实践的存在物,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1]学科实践是指蕴含学科本质与意义的典型性实践,其将学科的内容体系、关键能力、情智发展、信念系统蕴含在情境互动、任务项目、问题解决中,让学生主体在多样化的操作与交往中实现与学科知识、客观世界之间的互动和交融,从而释放和阐扬学科精神和价值。学科实践与学科知识融合,创生出指向个人成长意义的学科知识。学科实践与学科方法相连,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学科的眼光观察和审验真实世界,进而解决真实问题。学科实践与学科思想观念相合,教师应从德性层面帮助学生建构正确做事的价值理想和愿意做事的责任担当。学科实践与学习活动相适,学生通过调查访谈、社会参与、活动策划、撰写报告等观察、探究和验证,在行动中求知,以形成复杂的素养结构。学科实践创生了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让学生处于一个完整的学科生态谱系中,从而提升学科核心素养,涵育学科实践品性。

(二)特征

1.以学科观念塑造为内核

人的素养和德行是在外化的实践中孕育生成的。学科实践不仅包括以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做事和体验,还包括在做事中建构学科的价值观念,让做事产生理性与意义。学科观念以立德为主旨,是对学科实践所研究对象本质特征和规律的概述,有别于学科事实性知识,它更加强调理解和体认、应用和迁移。学科观念植根于学科实践,是学科实践的精神内核,是关乎学科本质的理解,是内隐于外在实践的规律系统和价值系统。学科实践验证学科观念,学科观念指导学科实践,为学科实践提供解释世界的方法和视角。为此,一要基于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经验、学生需要,梳理出统摄性、价值性、层级性的学科观念,并在学科观念间建立联结,形成结构化、脉络化的观念体系。二要为学生提供蕴含学科观念的真实任务,将学科实践、学科知识上升为学科观念。三要在类任务的复演中螺旋式进阶,建构意义,塑造人的类特征,在实践活动中形成持久性的学科特质。

2.以个体的社会化为目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育人是育社会需要之人,“学习则是个体化转向社会性建构的过程”[2]。只有在与人的交往与多方利益冲突中,学生才能表现出真实的道德品质与情感价值。学科实践突破学科领域,是探知学科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一种社会性活动。学生通过学科实践,用学科知识解决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开掘学科内部的教学系统与社会运行系统的通道,实现个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因此,教师要营造在场感,为学生创设有意义的、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社会宣传、社区服务、社会考察、职业体验等社会化学习方式进行自我反思。当然,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塑造价值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透析社会规则,增进社会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实现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

3.以观念理解应用为旨趣

理解应用为本的学习过程揭示了学科实践的内在旨趣。理解应用是学生解决问题时能够联结已有经验,通过概括、类比、推理等思维方式,提出解释框架,采取学科化行动和策略的表现。学科实践促进学生从事实性的“知道”,转向对学科观念的理解与应用。学科实践让知识跳出某节课、某个单元,甚至某个学科,学生获得的不再是静态的惰性知识。理解与应用要依赖任务的变式、思维的重组与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科实践中,教师应通过创设拟真或模仿的生活境脉,促使学习者沉浸式地理解观念。从方法论看,教师可展示观念产生的自然背景、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等,解析其隐含的思维方式和学科方法论,下沉到观念的支撑条件和系统中。从认识论看,教师要呈现观念的理论依存、逻辑依存和经验依存,探索认知模型,验证猜想,沟通学科逻辑和心理逻辑,更有效、更深刻地理解观念。从本体论看,观念是一种身体经验,教师要赋予学科实践具身属性,让学生亲历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在动态化的理解与应用过程中生成经验,促进公共道德转化为学生内在的信念。

4.以知行互推转化为机理

荀子提出“形乎动静”“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劳斯指出,科学不是通过逻辑演绎建构的,而是在介入性行动中不断生成的。[3]“实践哲学主张将行动置于认识过程的核心。”[4]学科实践让认知与行为有机耦合,以知导行,以行探知,实现知与行的动态交织,将知与行变成同一件事,纳入人的认知系统。这一机理的形成,一方面,要将学科知识、学科观念带入操作化的学科实践中,验证学科观念,指导学科实践;另一方面,要通过参与实践再构学科知识,反思前经验,再造新经验。这促进了从“学以致用”到“用以致学”的深度转型与多轮次的螺旋式发展。这里的“用”,不是形下践履的纯技能之用,也不是功利之用,而是基于学科知识观念做事、成事、成人的实践。

二、学科实践的教学样例

下面,笔者以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十课第一框“关心国家发展”为例,介绍学科实践的样态与路径。

(一)教学目标设计

1.通过完成以“关心国家发展”为主题的访谈活动,学生能够理性认识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形成正视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坚定跟党走的信念,培育家国情怀,增强政治认同。

2.通过完成访谈任务,学生能够感知社会主义事业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有机统一,形成关心国家发展的积极主动的意识,懂得如何正确地关心国家发展,避免陷入思想误区。

3.通过访谈策划方案的设计、访谈活动的模拟与开展、访谈报告的撰写,学生能够学会访谈的操作要求,提升识别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社会参与能力。

(二)教学过程设计

依据学科实践的内涵与特征,拟定了学科大任务:以“关心国家发展”为主题,组织一次访谈活动。

1.任务一:研讨访谈策划方案

(1)子任务:确定访谈活动目的

学生阅读教材,从不同角度确立本次访谈活动的目的;以小组为单位,对比各小组的活动目的,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讨论后形成共识。

(2)子任务:选定访谈对象

教师提问:我们可以确定哪些人为访谈对象?请说明理由。

生1:访谈对象应包括各行各业的人。

生2:要有不同年龄层次的人,这样我们可以知道各个年龄阶段的人在想什么、做什么。

生3:还应该考虑不同文化层次的人。

教师小结:每个人都应该关心国家发展,即便只是一个普通人,即便是身处困境,也要“位卑未敢忘忧国”。

(3)子任务:确定访谈提纲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针对不同的访谈对象,从教师提供的议题中选择一个,并设计2~3个情境问题,在小组内研讨设计意图。(参考议题:国家取得了怎样的发展,国家的发展顺利吗,为何要关心国家发展,如何正确地关心国家发展)

组1汇报:国家发展取得的成就

小组展示设计的访谈问题:①观看视频,概述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民生、国防等方面取得的成就。②为什么我国能取得这样的发展成就?③怎样理解其他国家对我国发展持有的不同声音?

小组阐述设计意图:问题①让访谈对象全面了解与感知我国近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归纳能力;问题②通过“为什么”的思考,增强“跟党走”的信念;问题③从“他者”的角度,理解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认同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才能赢得民心、赢得世界的尊重。

组2汇报:国家的发展顺利吗

小组展示设计的访谈问题:

①《江苏省政府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们要时刻牢记人民政府前面的“人民”这两个字,多为群众办实事、多为企业助把力、多为发展想办法,以公务人员的“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政府工作报告为何要将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作为重点议题?

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中国共产党是怎么面对发展中的问题的?你相信这些问题能得到缓解或者解决吗?

小组阐述设计意图:问题①通过对重点议题的关注,让学生理解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问题②主要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一时代之问,体现了历史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有机统一,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组3汇报:为何要关心国家的发展

小组展示设计的访谈问题:①谁应该关心国家发展?②为何要关心国家发展?③有人认为,“我能力不够,无法关心国家发展”。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小组阐述设计意图:问题①试图让访谈对象认识到关心国家发展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问题②引导访谈者理解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密不可分;问题③强调筑牢关心国家发展的主体意识,在关心国家发展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组4汇报:如何关心国家发展

小组展示设计的访谈问题:

①面对部分人对国家发展漠不关心的现象,你怎么看?

②自媒体时代,经常看到一些背离事实的不当言论,而这些文章总能获得不少点击量。某企业发布公告,要求员工一律使用国产手机,该公司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市面上的国产手机性能都很好,作为中国人应该支持国货,支持国家发展。”一些网友对我国的对外支援政策表示异议。对于上述现象或做法你持何种观点?

③对于国家发展,仅仅关心就够了吗?

小组阐述设计意图:问题①引导访谈对象坚决抵制面对国家发展时的冷漠行为;问题②引导访谈对象用理性的眼光关心国家发展,抵制“高级黑”“低级红”等行为,准确地理解国家政策,敢于竞争,扩展国际视野,认识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问题③引导访谈对象从认知层面走向实践层面,促进知行合一。

2.任务二:模拟访谈,修改提纲

(1)根据格式要求,完成访谈活动方案。

(2)讨论访谈中的注意事项。

①可将问题设计成问卷,进行集体性的访谈,也可是面对面的访谈,情境问题应制作成PPT进行展示;

②要尊重访谈对象,表述清晰,能让访谈对象理解问题的内涵;

③准备好访谈所需要的工具,如录音设备等,布置专门的访谈室,营造访谈的氛围,将访谈过程制作成短视频;

④做好访谈记录,对访谈结果进行梳理分析,形成结论。

(3)组织访谈模拟。

针对模拟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完善访谈提纲,为后续正式访谈做好准备。

3.任务三:组织正式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