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以问导学”课堂的问题设计

作者: 钱鑫华

【关键词】高中语文;以问导学;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35-0082-02

【作者简介】钱鑫华,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江苏海门,226100)副校长,高级教师。

“以问导学”课堂的核心是“问”,因此,设计问题是实施“以问导学”课堂的首要任务。

一、“以问导学”课堂问题的设计

“以问导学”课堂的问题设计分为核心问题、一般性问题和拓展性问题。其中,核心问题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在设计核心问题时,教师应充分考虑以下五个方面:立足课程标准,分析课程内容,明确学习目标,总领课堂开展,创设问题情境。

一般性问题和拓展性问题是对“以问导学”课堂的有效补充。其中,一般性问题又分为核心问题的子问题和基础性问题。子问题必须与核心问题密切相关,具有层次性、启发性和逻辑性;基础性问题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旨在夯实学生知识基础、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性问题是对核心问题的延伸,帮助学生在达成学习任务的前提下举一反三。

二、问题设计在“以问导学”课堂上的运用

下面,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小说《促织》的教学为例,阐述高中语文学科“以问导学”课堂中的问题设计。

1.问题设计

在开始教学之前,笔者回顾单元前的学习导语,扣住“人生体验”“提升能力”“培养情趣”三个核心词。然后在课文后的学习提示中,抓住“理解变形中寄寓的社会批判意味”这句话,确定了“插图为什么选用主人公儿子去世的画面”这个核心问题。

接着笔者围绕核心问题设计了子问题“概括《促织》的故事情节,画出情节发展曲线图,进而在情节图的基础上画出情感变化图”和“不过丢了一只蟋蟀,主人公儿子为何要自尽”。从另一个层面上说,这也是基础性问题。最后,考虑到本单元还有另一篇选学课文——卡夫卡的《变形记》节选,笔者设计“除了《促织》《变形记》写到人的‘异化’,其他小说是否也涉及‘异化’?”作为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

2.教学活动

【活动一】情境导入

教师播放《大明风华》中明宣宗斗蟋蟀的片段。抛出问题:“作为一个皇帝而且是历史上风评较好的皇帝,如何评价他这样的爱好?”

教师播放视频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视频内容也与接下来学习课文中百姓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小说的主旨。学生各抒己见,能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活动二】抛出核心问题

教师抛出核心问题“插图为什么选用主人公儿子去世的画面?”学生快速思考并发表各自的看法。

小说既对封建社会的黑暗进行了批判,也表达了对底层百姓的同情,更以主人公一家命运的变化对封建社会这种现象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而这幅插图展现了小说主人公一家命运的最重要的转折点。因此,笔者将其作为核心问题抛出来,意在与导入情境形成鲜明对比,并通过核心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完成本篇课文的学习任务。

【活动三】抛出子问题

教师抛出子问题“主人公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不过丢了一只蟋蟀,主人公儿子为何要自尽”,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巡回观察,关注学生的参与情况,了解学生的讨论、探究内容,并适当予以点拨。

子问题是对核心问题的条分缕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核心问题。通过梳理“情感变化”,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文章情节的脉络,体会小说情节一波三折的特点;问题“主人公儿子为何因一只蟋蟀而自尽”更能够帮助学生切入理解小说的要害。同时,文言文基础知识作为基础性问题会在子问题的探究中得到解决。

【活动四】解决子问题和核心问题

各小组学生代表展示研讨结果,并指出所在学习小组对于核心问题的思考,小组之间可以互相补充或质疑。

这一环节中,学生为主体,教师应尽量兼顾各个层面的学生,提升其学习文言文的信心和兴趣,也体现了课堂上对学生多元评价的要求。活动的过程既有图文展示也有口头表达,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小组之间互相补充或质疑,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判断和分析能力。

【活动五】解决拓展性问题

在学生解决完核心问题之后,教师抛出拓展性问题“除了《促织》《变形记》写到人的‘异化’,其他小说是否也涉及‘异化’?”学生自由交流看法。

拓展性问题是对课文主旨的拓展,旨在告诉学生:在社会激烈的竞争压力下,巨大的生存压力让不少现代人产生焦虑感、危机感、孤独感、压抑感,这些情绪会使人们的精神世界不自觉地扭曲而逐渐“变形”,在不知不觉中迷失了自我。同时,教师预设卡尔维诺的《树上的男爵》、麦克尤恩的《蟑螂》和鲁迅的《狂人日记》作为补充。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适当地加以点拨、引导和总结。

三、“以问导学”课堂的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完成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各环节的问题层层深入,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逻辑能力、判断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以问导学”课堂的特点。同时,体现了学校“2332”的课堂架构,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突出了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特点,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