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跨学科实践的路径与评价

作者: 聂颖

初中跨学科实践的路径与评价 0

【摘 要】跨学科实践是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学校应重视跨学科实践研究,明确初中阶段开展跨学科实践的方向,突出教材案例、校本课例、项目化学习三条路径,深化“教—学—评”一体化评价机制,强调对师生跨学科素养的测评,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和教师专业素养。

【关键词】跨学科实践;素养测评;项目化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39-0063-04

【作者简介】聂颖,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初级中学(江苏张家港,215600)校长,高级教师,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要优化课程内容结构,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联系,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要求。跨学科实践成了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跨学科实践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中心,将跨学科知识嵌入其中,打通学科逻辑和生活逻辑,发展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在实际推进中出现的诸如学科“拼盘”、概念混淆、教师跨学科实践能力和情意不足等问题,影响了学科整体育人的效果。本文结合初中阶段与学校的实际情况,探索将跨学科知识融入学科实践活动,打通学科逻辑和生活逻辑,发展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能力的跨学科实践路径。

一、跨学科实践路径

1.基于教材体系组织综合性实践活动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要求,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在现有教材中,诸多学科的课程体系中也明确了本学科可开展的综合性实践活动。以语文和物理学科为例,教材明确要求每学期开展5~6次不同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结合教学进度,梳理教材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跨学科意识,渗透跨学科思维,开展综合学习活动时注重向学生生活蔓延,在提升学生学科思维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学科关联思维的发展。

2.基于课标理念开发跨学科实践课例

学校教研组立足新课标,开发学科关联的校本课例,构建“1+N”跨学科主题式学习课程体系,“1”是指以一门学科为主,“N”是指与主学科产生联系的至少一门其他学科。

以物理学科为例,自行车尾灯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角反射器,原理是“光的反射”。由于初中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性,他们无法准确认知光在立体空间内经过多次反射而形成的传播路径,因此学校物理教研组以教材中对“角反射器”的介绍为基础,开发《制作角反射器》跨学科校本课例。教学中设计的用3D建模软件构建立体空间内光的反射模型这一环节,就关联了信息技术学科。学生通过i3Done软件绘制立体光路模型,并应用软件选择不同的视角观察光路模型,直观、准确地认知光的传播。再如,语文学科开发的跨学科实践课例《别出心裁品〈关雎〉》,教师以《诗经》中的植物为引子,让学生制作植物卡片,学生可以形象化地感受荇菜的美好,理解抽象的比兴手法和淑女的形象,实现了生物学科与语文学科的有机融合。

3.基于生活情境组织跨学科项目化学习

项目化学习不仅需要学科知识技能的整合,还需要项目主题的引领。学校构建“特色+自选”的项目化主题学习样态,共同推动生活场景下的探究活动。例如,学校以“海洋强国”特色项目为统领,通过全学科参与和覆盖,引领学生围绕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海洋科技创新、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建设“蓝色粮仓”等当下前沿热点话题深入探索。

一是形成跨学科教学知识地图。各学科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围绕“海洋强国”项目进行头脑风暴,形成不同学科在这个项目中的知识地图(见图1)。教师以本学科主要问题为纲领,借鉴、统整其他学科的知识与能力,梳理具有探究价值的海洋研究课程内容。

二是建设跨学科实践特色基地。学校建造船舰馆,引领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复杂的问题,凸显跨学科实践的意义。在场馆建设过程中,数学教研组教师带领学生实地测量,确认场馆面积,估算造价成本;美术教研组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图纸设计,设想场馆布局;物理教研组教师指导学生搭建船模、装饰场馆;历史教研组教师则引导学生搜集历史上船舰发展的资料,制作图文介绍展板等。

三是营造生活化实践探究情境。教师利用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中国航天日、中国航海日等时间节点,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如组织观看科技类影视作品、组织知识竞赛、开展科技运动会和科学故事演讲比赛等,为“海洋强国”项目的实践创设环境。

除特色“海洋强国”项目,学校还开发了“气候变化”“城市规划”“可持续能源”“健康生活”“日常安全”五大自选项目主题课程。气候变化项目,主要研究气候变化的科学原理、历史背景、社会影响,以及如何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城市规划项目,主要研究城市的发展历史、社会问题、环境状况,以及如何进行城市规划和改造。可持续能源项目,主要研究不同类型的可持续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了解它们的原理、优缺点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健康生活项目,主要研究影响健康的因素,探讨如何通过锻炼、健康饮食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来维护健康。日常安全项目,主要研究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如何有效避免各种危害。

二、跨学科实践评价

1.学生跨学科综合素养的测评

学生跨学科综合素养评估包括社会与情感能力评估、自主学习力评估、思维发展力评估(见表1)。其中,社会与情感能力细分为任务能力、情绪调节、协作能力、开放能力、交往能力。任务能力侧重考查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自主表达的能力,情绪调节侧重考查学生面对失败时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协作能力侧重考查学生在团队中的角色地位,开放能力侧重考查学生对团队成员的包容度,交往能力侧重考查学生主动分享成果的意愿。自主学习力主要从自我定向、应用学习策略、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四个维度评价和诊断学生的认知结构。思维发展力从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复盘能力、以始为终、创新思维、多维度思考六个维度,聚焦学生在跨学科实践活动中面对困境时的态度、解决过程,以及批判、质疑等高阶思维表现。

2.教师跨学科素养的测评

跨学科实践中,教师是引领者、合作者,也是学习者。教师的跨学科素养测评主要包括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教师课堂行为等。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包括跨学科教学知识、跨学科教学能力和跨学科教学情意等(见下页表2)。

课堂教学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课堂行为观察量表聚焦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从目标定位、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和教学技能几个要素评估课堂教学效果,重点关注教学中跨学科知识、跨学科思维的介入和实施效果(见表3)。

三、结语

学校通过跨学科实践探索,形成了系统化的跨学科活动体系,深化了“教—学—评”一体化的评价机制,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教师的专业素养。后续,学校将进一步开发尊重学生差异化的跨学科实践课程,搭建学习支架,深入推进跨学科实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5.

[2]柴唤友,陈丽,郑勤华,等.学生综合评价研究新趋向:从综合素质、核心素养到综合素养[J].中国电化教育,2022(3):36-43.

[3]安桂清.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整合:特征、形态与维度[J].课程·教材·教法,2018(9):48-54.

[4]朱德全,彭洪莉.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测评模型实证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4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