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心素养统领学科教学设计

作者: 张飞

随着《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的推进,“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界的热词,这标志着学校教育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和品格塑造的转变。这一变革对学科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从三维目标转向核心素养,重新定位教学目标,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学科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过去,教学目标常被定位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然而,核心素养的提出要求我们重新审视这一目标体系,实现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的跃升。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在面对复杂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观念、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品格。因此,教学设计应更加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品格塑造,实现教育的全面回归。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学方式的转变至关重要。教师需要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探索以“情境化引入,问题化展开,任务化驱动”为特点的新型教学方式。通过情境化引入,将抽象知识与具体生活场景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通过问题化展开,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任务化驱动,促使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教师应围绕核心概念和关键问题组织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实现学习的真实发生。

各学科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进行了上位的具体性描述,但在教学实施时,教师需要将课程目标具体化为课堂教学目标。一线教师在进行课时教学设计时,需结合教学内容,解读学科核心素养,将课程目标具体化为微观层面的表达。这样可以确保课程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的一致性,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从各学科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路径来看,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后学生外在行为表现的两个方面。培养这两者需要我们在学科教学中进行系统设计。学科教学必须立足于价值观念引领和真实教学情境的创设,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和任务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认知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和创造力。

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学科教学设计变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完善教学目标体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应对这一挑战并培养更多具备核心素养的优秀人才。

(作者系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党委书记,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物理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