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结构化知识的建构*

作者: 何欢欢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结构化知识的建构*0

【摘 要】结构化知识是主题意义建构的基础。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主线,建构结构化知识;基于文章结构信息,整合事实性信息;创设学习活动,内化结构化知识;设计真实情境,迁移结构化知识。以此促进学生在学习中从知识到能力再到素养的转化。

【关键词】高中英语;结构化知识;阅读教学;主题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43-0058-04

【作者简介】何欢欢,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南京,210036)教师,一级教师,扬州大学在读博士。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教师应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视角重新审视课堂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整合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深入研读语篇,建立语篇内容与主题意义之间的关联,提炼语篇中的知识结构,探究语篇的主题意义和思想,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和教学目的。[1]结构化知识的建构和内化,是学生跨越浅层信息、深入理解主题意义的基础。

一、结构化知识的内涵与功能

英语教学中的结构化知识是反映语篇核心概念和主题意义,以特定的逻辑联结起来的具有概括性质的知识结构或知识图式。结构化知识以主题意义为依托,指向学生的深度学习。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学生在建构结构化知识的过程中,要从零散的事实性信息中归纳、提炼和建构新的概念性知识,要理清语篇中因果、主次、整体与部分、抽象与具体等关联,从而提升概括、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其次,教师组织和整合围绕某一特定主题的结构化知识的过程,可以深化和拓展学生对文本主题意义的探究和认识,从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语篇的主题意义,促进深度学习。最后,内化的结构性知识可以让学生在新的情境中,灵活地迁移创新,解决实际问题,培育核心素养,从而实现学科育人的教育教学目的。

二、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建构和应用结构化知识

本文以译林版高中英语必修二Unit 3 Reading板块的教学为例,分析和阐述如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建构和应用结构化知识,促进学生对主题意义的深入探究。本板块的话题是“环球旅行”,语篇是两篇旅行日志。

结构化新知的认知机制由“建构—内化—使用”三要素组成。[2]笔者沿着“建构结构化知识—内化结构化知识—迁移结构化知识”的思路,组织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对主题意义的理解。

(一)解读文本主线,建构结构化知识

文本主线是文本的逻辑线索和主干脉络,是作者谋篇布局的思路,是文本的写作线索,体现文本的内在层次和逻辑关系。[3]两篇旅行日志沿着时间线展开,时间线下还有一条隐含的主线,作者Alex沿着“感受异域文化—接受异域文化—融入异域文化”的文化探究主线展开文本。建构结构化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解读文本隐含的主线。

1.基于文本体裁,探究旅游日志内容

不同于说明文或者记叙文的语篇结构,旅行日志通常包括旅游时间、地点、旅游体验和作者的评价等内容,一般为客观介绍和主观体验相结合,语言生动活泼,与读者互动性强。部分旅游日志还包含图片、视频等多模态信息。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文体特征,让学生接触真实生活中的语篇,学会从多模态语篇中提取信息。在导入环节,教师提问:What can be included in a travelling journal?以此引导学生预测文本结构,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随后,教师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找出两篇旅行日志包含的信息,形成有关旅行日志内容的结构图(见图1)。除了文字部分,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关注旅游日志中的图片信息,以及图片信息传达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文中两张图片分别是印度婚礼中新娘和新郎的合影,以及巴西狂欢节中人们跳桑巴舞的巨大场面。教师提问:What do the two pictures indicate? 两张图片都展现了节日中的欢快场景,体现出对不同文化的包容开放的积极态度。

2.围绕文本主线,梳理文章结构信息

文章结构信息是学生探究主题意义活动的基础,结构信息的梳理是应用与实践、创新与迁移等活动的基础。通过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学生可以建立起各部分信息之间的关联,理解全文的行文逻辑,为内化与运用等深入语篇的学习活动作铺垫。教师聚焦语篇结构,先让学生提炼段落大意,形成两篇旅游日志的结构信息图(见图2、图3),再引导学生回看结构信息图,让学生在提炼段落大意的过程中,体会文化融入的过程,并学习介绍节日活动的语言表达和结构知识,为后期创新迁移活动做好知识准备。

(二)基于文章结构信息,整合事实性信息

在挖掘文本结构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整合文章的事实性信息,借助思维导图等形式,梳理整合事实性信息,并以外显的形式输出。教师可以利用结构图、思维导图、线形图、鱼骨图等可视化工具,引导学生对细节信息进行整合加工。

经过梳理,学生发现第一篇旅行日志主体部分介绍了举办婚礼的地点、参加婚礼的人们和婚礼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依据结构图,再进一步挖掘细节性信息加以整合(见图4)。其中,婚礼过程的介绍是重点信息,作者不仅详细阐述了过程,还提到虽然印度婚礼和中国婚礼的形式完全不一样,但是大家的笑容都一样。这句话体现了文章的主题意义:文化风俗不同,但是人们对美好情感的祝福相同。教师可以在学生挖掘整合细节信息的基础上提问:What does this sentence indicate? 引导学生挖掘事实性信息背后的文化意图。针对第二篇旅行日志的主体部分,教师可提问:Who are mentioned in the celebration of the Carnival? How do they react to the Carnival?学生发现作者重点介绍了乐队、舞者、庆祝人群,并使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见图5)。

(三)创设学习活动,内化结构化知识

结构化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内化,才能形成新知,真正被学生应用或者迁移。因此,内化是由知识到素养必不可少的一步。

1.基于知识结构图,分析体会写作手法

在对第二篇文本进行细节信息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梳理乐队、舞者、人群在活动庆祝前和庆祝中的表现,探究前后对比的写作手法,并提问:What’s the function of contrast here? 在第三段场景描写中,作者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描写,描述了狂欢节的热闹场景。在视觉描写中,作者把庆祝的人群比作洋流、大海、波浪。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比喻修辞手法,并提问:What feeling can you get from these metaphors?Why did Alex use the image of “water” here? The vivid description can create a picture of huge crowds of people. 在结构化知识的基础上分析写作手法,学生更容易理解对比和比喻对于表达主题意义的作用。

2.设计递进的问题链,深化主题意义理解

问题链是教师依据学生知识水平创设的一连串问题,问题之间层层深入、彼此联系而又相互独立。[4]结构化知识的梳理是理解文本的基础,而如何从结构化知识中抽丝剥茧,推动学生从理解到分析,层层推进对文本的理解,需要教师设计具有层次的思辨问题。教学中,基于对文本结构图、细节信息的梳理,笔者设计如下问题链。

Q1:What did they do when taking seven steps? Q2:What were the promises about? Q3:Do you think it romantic? Q4:How did Alex feel about the Indian wedding? Can you find evidence? Q5:Did Alex get the spirit of the Rio Carnival? Q6:How did Alex feel about the Rio Carnival? Q7:Why did Alex enjoy both experiences while knowing little about either of them? Q8:What is the right attitude to a different culture? Q9:How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 between other cultures and our own?

Q1到Q3涉及第一篇旅行日志中有关印度婚礼的细节信息,Q4转入分析评价作者的感情。Q5和Q6是对第二篇旅行日志中作者态度的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寻找证明作者融入当地文化的支撑性信息,体会作者从惊叹于文化的差异到融入当地节日氛围中的转变,从而体现主题意义:比较文化差异,学会欣赏和拥抱不同文化。教师通过Q7和Q8再追问:为什么作者在面对新文化时有这样的态度?我们对待异域文化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再通过Q9明确如何看待异域文化和我们民族文化的关系,引导学生从融入异域文化上升到尊重文化多样性,兼收并蓄,培养其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设计任务情境,迁移结构化知识

设计真实任务引导学生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可以使内化的新知外化于行,形成连续性、完整性的学习经验。在完成结构性知识的内化和主题意义的探究后,教师创设任务情境:假设你是旅游博主,请你做一个小视频,介绍一个中国节日及其活动,小组讨论后共同完成。这个任务情境让学生在“做中学”,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介绍本土节日,通过语言实践活动,巩固内化结构性知识,进一步深化对尊重文化多样性这一主题意义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模仿两篇旅行日志的结构,列出介绍中国节日的结构(见图6)。学生再回顾两篇旅行日志中写作手法、表达感情的语言结构,列出口头介绍的提纲,完成介绍任务。

结构化知识是主题意义建构的基础。结构化知识的形成,不仅是梳理知识、建立连接的过程,也是学生提炼文本主线、培养逻辑思维的过程。结构化知识的建构、内化和迁移,是思维逐级进阶的过程,教师应借助问题链,引导学生对结构化知识背后的主题意义进行探究,引导学生层层探究文本的文化意义,实现深度学习。同时,教师可以创设真实有效的情境,设置迁移创新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迁移结构化知识,促进学生从知识到能力再到素养的转化。

【参考文献】

[1]张敏,冯辉,孙清莹. 基于结构化知识的英语读写结合教学探析[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23(6):30-35.

[2]俞聪妹,黄远振.英语结构化新知的认知机制与生成路径[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23(10):9-14.

[3]张慧敏.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结构化知识的建构与应用[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23(11):44-48.

[4]刘宏刚,高理想.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问题链”:内涵与设计[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23(1):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