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价值与实施策略*

作者: 陈汐平 汤明清

【摘 要】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为了积极响应“数字中国”的战略性发展需求,满足“数字土著”的成长需求和重塑职业教育新生态的价值需求。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顶层设计,系统规划;需要产教融合,聚焦数字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数字赋能,推进职业教育全要素数字化转型;需要科教融合,提升师生数字素养和应用能力。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职业教育;复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43-0082-03

【作者简介】1.陈汐平,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江阴,214400)教师,高级教师;2.汤明清,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江阴,214400)产学研合作处主任,正高级讲师,“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为国家产业转型、技术创新和实体经济发展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要在数字化时代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弯道超车,准确把握数字化转型给职业教育提供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就要在数字化转型中重塑职业教育生态。

一、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价值

(一)应对数字时代的挑战

第一,积极响应“数字中国”的战略性发展需求。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中指出,要将“数字中国”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和构筑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职业教育是与产业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类型教育,职业教育的数字化转型能够培养适应数字时代的产业需求、具有数字素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数字中国”国家战略对职业教育提出的人才需求。第二,满足“数字土著”的成长需求。“数字土著”是指出生和成长于数字社会的群体,他们对数字技术有着天生的敏感性和好奇心,更加愿意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交流。数字技术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模式和思维模式。因此,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能满足“数字土著”的成长需求,为其提供更加合适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二)重塑职业教育生态

当下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教学资源、教学时长、教学环境等都呈现出一定的稳定性、定向性和单域性。但是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和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大规模涌现,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内部要素正发生改变,在数字化转型的大环境下,职业教育的服务场景正走向复杂化、空间化和增强化。职业教育在学习时空方面将有所突破,在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与非正式学习三大类型学习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数字技术与经济的融合发展,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不断发展,这些外部环境都对职业教育的育人模式和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符合产业、行业发展的最新要求,跟上“四新经济”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要将为行业、企业培养数字化技术技能人才作为发展的新动力,通过数字化转型系统性改变内部结构,重塑职业教育生态。

二、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施策略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目标是促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育人质量和社会适应性。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推进。

(一)顶层设计,系统规划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

职业院校要做好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数字化转型设计,将数字化转型与学校的智慧校园建设、专业群建设、课程建设、产教融合以及教师队伍发展等有机结合,动态调整、完善和优化体现本校办学特色的数字化转型目标体系,让数字化转型成为提升学校办学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引擎。

第一,遵循“需求为主、突出应用、体现服务”的原则,将数字化转型纳入学校五年发展规划,科学制定学校数字化转型的中长期规划。结合学校的智慧校园建设,安排教学、后勤和管理等部门的信息化、数字化发展工作,合理确定学校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定位和实施原则。根据学校的实际财力和人力,将关乎校园安全、师生管理和学校优质专业、高水平学科建设、产教深度融合区域作为数字化转型和升级的重点。第二,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对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指导和推进力度,出台指导性意见和工作流程图。第三,地方政府要整体规划,协调相关企业、行业和就业等部门,将这些部门的数据打通,发挥数据的最大价值,促进数字化转型。同时,优化政府采购流程,帮助职业院校规范、高效地采购价廉物美、性价比高的数字化教育设备,为职业院校的数字化转型做好后勤保障。

(二)产教融合,聚焦数字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不是为了技术升级,培养适应数字化时代产业发展和岗位需求的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是职业院校数字化转型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的制造业还没有完全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还有一段较长的路程要走。

第一,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要着力培养适应“数字经济”环境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当下和未来的重要经济发展模式,职业教育必须直面数字化给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具有数字思维,注重数字化、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开发、集成与创新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第二,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要着力培养具备数字素养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在数字化环境下工作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因此,技能教育与数字教育有机结合是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指标之一。第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要强化学生的数字技能。职业学校应基于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智能传感器等数字化技术,利用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培养学生的数字化专业技能。职业院校要与企业、行业以及跨企业培训中心加强产学研合作,开发更多虚拟仿真实训课程,在虚实结合的实训场景下对学生进行数字化工作技能训练,从而促进学生数字化专业能力的发展。

(三)数字赋能,推进职业教育全要素数字化转型

1.数据共享,再造职业教育业务流程

一是实现教育数据共享。职业院校应通过建立安全、统一的数据汇聚和融通标准,设计跨层级、跨部门的数据共享机制,提升数据采集和使用的效率。学校应汇聚科研、管理、教学和就业等数据,建立数据中心,打破职业教育内部及外部的数据壁垒,实现教育内部、教育与企业之间的数据共享,为教学、评价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二是挖掘数据潜在的价值。数据壁垒的打破使得动态数据成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动能。首先,学校可以在各级数据平台和数据中心的基础上,优化本校数据平台的服务功能,使得平台更加便捷化和智能化。其次,学校通过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时长、互动频率和完成作品情况等数据,自动生成可视化分析报告,为教师开展差别化教学和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提供数据支撑,为更加科学、高效地开展师评、互评和自评提供依据。最后,多维度数据分析为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决策和科学管理提供支撑,使得教育决策更加科学、服务更加精准和便捷。

三是创新职业教育教学业务。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应运用数字化技术和数字思维对教学、管理、服务和评价等方式进行流程再造,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挖掘,打通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孤岛,利用数字技术管理、组织和运营部门业务,创新职业教育教学流程。

2.数字赋能,升级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第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全面了解行业、企业和学习者的需求,让相关利益方都参与到课程建设中来。第二,利用信息平台组织行业专家、一线教师、企业大师和技术研发人员定期交流,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共同开发职业教育新型课程和职业教育一体化教材。第三,通过共享优质学习资源、共用虚实结合实训场所,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的精准性,实现教育时空的无缝衔接,提升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学习的体验性,实现学习的真实体验、全程互动和及时反馈,打造集“技术、文化、教法、数字”于一体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四)科教融合,提升师生数字素养和应用能力

首先,提升职业院校领导的数字化意识。数字化转型是“一把手工程”,领导的数字化意识、数字化领导能力对数字化转型起着决定性作用。

其次,提升职业院校信息化管理部门业务人员的数字化水平和数字服务能力。作为学校数字化转型的业务部门和技术服务人员,这支中坚力量的数字化素养直接决定学校数字化战略的实践与落地。

再次,提升职业院校师生的数字化素养和应用能力。教师要转变意识,了解数字化转型给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带来的便利,理解数字化转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认可数字化转型对于社会发展和教育创新的重大战略意义和价值。学校应常态化开展全员数字化应用能力培训,提升教师熟练操作数字化设备、软件、平台等数字资源的技能,要求教师能够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学情分析和学业水平评价、获取和制作数字化教学资源、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创设数字化教学环境,从而优化教学流程。

最后,提升职业院校师生的数字社会责任。数字化转型在给教育带来高效、便捷的同时,也给职业教育的思维、运行和行动等方式带来冲击。一是大数据环境下的“人”的地位逐渐被数字技术挤占。二是在大数据环境下人的隐私安全存在较大风险。三是教育中的人文性趋于弱化,情感教育、生命教育逐渐被“虚拟教育场所”取代。四是在各种数字化共享平台学习环境中,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空间被挤压。因此,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中要进行数字社会责任教育,引导师生合理使用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维护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保护个人信息和隐私,维护公众数据安全。同时,遵循教育发展和学校办学规律,将数字化与教育专业化有机结合,以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化解数字化转型可能带来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张慕文,祝士明.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逻辑与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23(3):120-128.

[2]王佑镁,李宁宇,王旦,等.新时代新征程我国职教数字化转型的扬弃与创变[J].中国电化教育,2023(4):5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