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深度学习

作者: 郝绪兵

【关键词】高中历史;家国情怀;教学实践;革命道路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47-0095-02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为“新课标”)强调,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笔者认为,家国情怀的培育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问题链,从而激发学生深度思考。本文以统编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上册《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一课为例,浅谈如何在高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一、提炼教学立意

在历史教学中,利用史料设计问题能使问题更具有指向性和探究性。指向家国情怀素养培育的问题探究,要求教师以教材主干知识为主线精心设计问题,师生共同分析讨论,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提升能力的同时进行理性思考和情感体悟。本节课的家国情怀素养是探索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和伟大的长征精神,进一步感悟长征精神在当下的社会价值,认识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为之不懈奋斗的历程。基于新课标的要求,笔者以“寻路”为主线,通过一系列问题链的设计,让学生理解“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内涵,在探索中国革命路径的过程中体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性,从而提高其历史学科素养,涵养家国情怀。

问题1: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革命道路面临什么困难?

问题2:到达农村后,如何才能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

问题3:你心目中的长征精神是什么?如何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

教师要对这节课的核心问题进行高度提炼,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帮助学生构建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使其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探索救国道路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二、导入革命先烈事迹

新颖别致的导入方式,重在一石激起千层浪,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笔者在导入过程中利用江苏本土革命烈士史砚芬的事迹作为切入点,通过问题设计,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史砚芬(1903—1928),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调任共青团南京市委书记。1928年5月,当时的史砚芬正在南京出席一场活动,但是由于叛徒的出卖,他被国民党逮捕。在监狱中,他遭遇了严刑拷打,仍然不屈不挠。同年9月27日,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年仅25岁。

问题1:史砚芬为什么被杀害?

问题2:国共合作为什么会破裂?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革命面临什么困难?

问题3:如何传承、弘扬革命烈士的英勇精神?

学生通过讨论和分析教材得知,当时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许多党员和领导干部被捕,中国的革命运动一时走向低谷。通过史砚芬的事迹,学生体会到革命先烈在民族和国家前途面前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精神,以及在面对国家危难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种可贵品质,需要当代中学生进一步传承和弘扬。

三、利用史料探究

结合毛泽东对“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描述,笔者设问:中国革命为何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引导学生利用史料从不同的角度提取信息,通过探究合作的方式解决学习中的重难点问题,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史料分析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笔者设计情境问题,让学生获得历史知识,受到革命文化的熏陶。

问题1:到达井冈山以后,假如你是当时的一名士兵,你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问题2:面对以上困难,你认为如何才能进一步巩固和壮大革命根据地?

问题3:分析思考,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对中国革命有什么意义?

通过讨论和引导,学生体会到革命道路的正确性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革命道路的选择需要与本国国情相符,坚持实事求是。教师通过引导和启发,让学生感受探索革命道路的复杂和艰难,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四、增加历史细节

为了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帮助学生理解红军长征的艰难,笔者设计如下问题链。

问题1:阅读相关数据,谈谈红军长征经历了怎样的艰难历程?

问题2:你认为长征精神是什么?

通过直观的数据,让学生感受长征中所遇到的难以想象的艰难困境,使其明白长征的胜利对中国今后的革命进程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是历史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结合校情、学情、班情等情况综合考虑,创新教学设计。教师在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应以问题引领作为展开教学的切入点,围绕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现实学情等因素来创设历史情境。

(作者单位:南京市第十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