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初中物理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培育研究

作者: 张艳 柳旭 毛静文

课程思政视域下初中物理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培育研究0

【摘  要】新课标背景下初中物理课程思政育人成效显著。教师挖掘并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积极探索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的培育路径,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启智润心,铸魂育人。在厘清科学本质、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的内涵的基础上,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方面反思育人困境。研究发现:通过采取设计情境化的科学态度与责任教学目标,整合体现思政元素的初中物理教学内容,创新物理科学态度与责任培育方式方法和构建促进素养培养的多元育人评价体系的育人对策可以有效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

【关键词】初中物理;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课程思政

【作者介绍】1. 张艳,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徐州,221000)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2. 柳旭,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徐州,221000)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3.毛静文,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徐州,221000)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

物理学作为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家精神、爱国情怀和环保意识等思政元素。《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规定科学态度与责任是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并对学科育人功能进行了教育性诠释。因此,教师可依据新课标,探讨初中物理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培育对策,达成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让“课程思政”之盐融入初中物理教学之“汤”中。

一、课程思政视域下初中物理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内涵

如何深度理解新课标对“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内涵界定,关乎物理教学的有效性。下面从科学本质观、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三个维度进行诠释。

(一)科学本质观

科学本质是对客观世界本质的正确描述与解释,是对科学本身全面的、哲学性的基础认识[2]。初中物理课程中的科学本质主要包括:一是科学知识的本质。认识到物理学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与解释;二是科学探究的本质。认识到物理学是基于人类有意识的探究而形成的;三是科学事业的本质。认识到物理研究是建立在观察和实验基础上的创造性工作。

(二)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指个体在面对人或事物积极正向的心理品质。初中物理课程要求的科学态度主要有:一是求知的态度。崇尚科学,乐于思考,具有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二是求实的态度。能总结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严谨认真,事实求是;三是求真的态度。有克服和战胜困难的决心,不迷信权威,敢于追求真理。

(三)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指社会主体对自我、他人及社会所承担的职责和使命[3]。初中物理课程要求的社会责任主要包括:一是对自己和他人的责任。遵守科学伦理,尊重他人,尊重规则;二是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具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三是对环境和资源的责任。能关注科技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总之,科学态度是学生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而科学本质和社会责任是学生需要遵循的情感道德规范[4]。对于一线教师认识与把握内涵至关重要,这是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深入推进学科育人的基础保障。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初中物理科学态度与责任培育困境及溯源

思政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应有之义。随着“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不断落实,“课程思政”已逐渐成为基础教育研究的焦点。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着素养落地比较困难的窘境。

(一)“重智轻育”的教学观念有待改变

传统物理教学的内容体系与教学模式更多的是注重于知识点的讲解与应用[5]。在大多数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观念里,教学是向学生传授物理知识及技能,教师较少意识到如果不关注学生对科学知识本质的认识与把握,缺少对物理学史、科学家故事等育人元素的深度挖掘,最终会导致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之间失去平衡。

(二)教学内容育人连续性与操作性不强

当前,部分教师挖掘史料的能力较弱,对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内涵及蕴含的育人元素缺乏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没有完全掌握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培育实施策略,致使其在平时授课中可能只是偶尔或无意识地渗透思政内容和思想,没有把育人与育智进行有机融合,缺乏系统化的考量和连续进行育人的动力。

(三)初中生群体认知的特殊性需要关注

中学阶段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学生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排斥心理较强;二是自主意识较强。因此,初中生容易受社会、学校等不良因素的影响,习得一些不良的社会习气[6]。而作为教师往往容易忽视初中生群体认知的特殊性与育德方式的内隐性,有时采用简单粗暴和生硬灌输的方式,导致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四)“分数第一”的考试评价亟须改进

“见分不见人”是当前课程评价存在的根本问题[7]。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学评价的重心是对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主要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测验、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等形式,对其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的程度进行考查。这些考核的结果最终指向了学生的考试分数。易使“分数第一”成为衡量学生学业成就的单一标准。

由此可见,为了更好地回应地国家课程育人的诉求,教师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达成物理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初中物理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培育对策

基于以上困境缘由及新课标解读,初中物理要想有效落实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目标,发挥物理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就必须将思政元素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育人评价体系进行有机融合,变革课堂教学。

(一)设计情境化的科学态度与责任教学目标

科学态度与责任教学目标的落实需要情境。初中物理教学只有浸润到真实的“情境”中,学生才能更好地形成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当前,科学态度与责任目标设计存在着目标指向模糊、聚焦不够、操作性不强和流于形式等问题。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的ABCD模式设计具有情境化的教学目标。[9]比如,对于科学本质教学目标的表述,可采用“行为条件+行为动词+科学本质”, 例如:“通过观看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的视频,认识到科学家们从研制到成功发射历程的艰辛。”此目标表述就可体现对学生科学本质认知的要求。

(二)整合体现思政元素的初中物理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落实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的重要抓手[4]。因此,教师需要具备挖掘教材育人素材的能力,使内容不仅仅展现物理知识层面,还能展现知识背后隐藏的历史长度和人文宽度。

下面以人教版物理教材八年级上册为例,运用文本分析法,将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和课程思政要素相结合进行三级编码,诠释课程思政要素及释义与分布。表1中要素编码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如科学本质编码为A;子要素编码用小写字母来表示,如科学知识的本质编码为a;思政要素编码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如 “辨证唯物主义”编码为1,这样拓展释义中的“通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的相互联系、矛盾对立统一”就可以用编码Aa1表示。(详见表1、表2)

表1 人教版物理教材八年级上册思政要素及释义

表2人教版物理教材八年级上册课程思政素材分布

由表1和表2可知,初中物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育人元素,教师可通过讲好科学家故事,加入现代科技和融入中华文化等教学内容,落实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

1. 深挖教材内容,讲好科学家故事

科学家精神是思政元素中的重要内容,可将科学家故事巧妙地融入到初中物理教学内容之中,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求知、求实、求真的科学精神。例如,表2 “测量物质的密度”的内容,可通过讲好“瑞利与化学家拉姆塞经过多次重复精确测量,发现一种新的气体——氩”的故事,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时的锲而不舍与严谨求实。

2.加入现代科技,增加民族自信

将中国的现代科技融入初中物理教学内容,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加深对思政元素的理解。例如,表2中有激光束保证隧道方向不出现偏差的教学内容,可将“中国研制了超强超短激光器”的相关素材融入该内容中,让学生知道该激光器是迄今为止人类已知的最亮光源,对人类生产、生活有重大意义与应用价值。

3.融入传统文化,感受家国情怀

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精神标识[10]。在初中物理教学内容中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厚植家国情怀。例如,表2 “乐音和乐器”内容,可将春秋战国时期的乐器——编钟融入教学内容中,既能加深对乐器发声原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创新物理科学态度与责任培育方式方法

初中物理教师应发挥不同教学方式独特的育人功能,实现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可采用史学问题,采用立足物理实验和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等方式,促进科学态度与责任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1.以史学问题教学,培养学生对科学本质的正确认识

在物理教学中以史学问题为线索,可让学生在讨论科学家们观点中探索和发现对科学本质的正确认知。但史学内容的渗透不应仅停留在“讲故事”层面,而是要利用好史学中带有争辩性问题来展示科学家们进行科学研究的真实经历[11]。教师可以运用辩证观点,设置带有争议性的史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争论,让学生在分析问、解决问题中领悟物理史所蕴含的科学本质。

2.立足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科学的本质就是“做实验”。因此,初中物理教学育人的重点不在物理知识本身,而在于物理问题的发现、探究和应用过程。然而,当前初中物理教学最为突出的问题便是忽视了实验教学的育人功能,一是实验以讲代做、知行分离;二是实验“照方抓药”,以模仿为主[12]。学生没有进行深入的实验探究,自然无法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因此,教师需要用实验为学生提供独立观察、调查与探究的机会,引领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从社会生活中选择教学内容的主题,把物理知识与现代科技、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鼓励学生去参与、去实践、去思考,让学生在关注社会生活、人类发展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例如,在学习物态变化时,教师可利用电冰箱来探究物态变化现象,可通过让学生制作冻豆腐、冰淇淋等食品来研究物态变化的情况,促进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四)构建促进素养培养的多元育人评价体系

新课标强调要发挥物理课程评价的育人功能,构建主体多元、方式多样的育人评价体系。针对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评价,教师可尝试质性为主,测量为辅的多元评价方法,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13]。(详见表3)。

表3  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评价量表

由表3可知,可以采用质性评语的形式对学生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进行评价。评价包括自评、互评和他评三种形式,评价内容主要观察学生在课堂小组学习、实验探究、口头报告等活动中典型的行为表现,评语书写需展现学生“代表性”“典型性”“关键性”的行为。[14]通过这些行为可以洞察出学生在科学本质、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方面表现出的个人特质。

质言之,通过研读新课标,调研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及溯源,尝试从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四个方面寻求课堂变革路径,以期促进初中物理课程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的落地,真正发挥初中物理课程思政育人功能,最终形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育人新格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0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