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活力英语”学科育人教学实践
作者: 谢建民
【摘要】“活力英语”是基于目前初中英语教学存在的内容选择死抠教材、教学方式死抓读写、学习方式死记硬背和评价方式死盯分数等现象而提出的,旨在推动国家课程刚性化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英语学科育人价值的实现。本文以《江苏牛津译林版》八年级上册 Unit 7 Seasons (Integrated skills)为例来阐释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活力英语”学科育人教学实践。
【关键词】核心素养;活力英语;学科育人
【作者简介】谢建民,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实验学校(江苏无锡,210019)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英语特级教师。
“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英语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方面。”[1]近年来,初中英语教学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逐渐从知识与能力导向转向核心素养导向。“然而,实际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常是孤立的单项技能机械性训练,且常流于形式、碎片化、表层化,表现为无主题,活动设计未能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教学目标设计不合理,教学内容欠逻辑性、关联性,难以在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2],尤其是对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等的深层研究仍然不足,不能有效地发挥学科育人的价值。具体表现为内容选择死抠教材、教学方式死抓读写、学习方式死记硬背和评价方式死盯分数等。
一、“活力英语”课堂教学范式
“活力英语”指向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教师创设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充满活力的英语课程体系中主动地学英语、用英语,让英语教与学真正“活”起来。
“活力英语”课堂教学旨在通过改革创新,融合课堂各要素,扭转教师过于关注训练学生的阅读解题技能的倾向,引导教师关注教学过程,注重各要素(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组织、教学实施、教学结果等)之间的逻辑关联,形成“活力英语”(活学、活用、活化、活辨)ACTIVE ENGLISH的教学范式——“实现(Actualization)、内容(Content)、活动(Task)、探究(Inquiry)、评价(Value)、延伸(Extension)”,最终落实“活力英语”课堂教学的教、学、评一体化。
1.实现(Actualization):提升自身素养,把握育人理念
英语教师要把解决“为什么教”的问题作为英语教学的“头等大事”,把课标的育人目标“培养什么样人”与英语教学有机关联,了解英语教学的理念是为了学生的“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也就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由此,教师可以依据反向教学设计(backward design)理论来进行语篇分析、教学目标制定和教学活动设计。
2.内容(Content):分析语篇学情,制定教学目标
教师基于英语教学的理念和要求,分析单元主题、文本和学情,重点聚焦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等六要素,明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等。基于语篇分析和学情分析,“围绕语篇,明确学生在语言、文化、思维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应达到的水平”[3],制定教学目标。
3.活动(Task):整合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的设计主要体现教师“怎么教”和学生“怎么学”的问题。教学活动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实践英语学习活动观,选择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三个层次的活动形式,以达成既定目标。[3]学生在具有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特点的学习活动中,逐步提升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4.探究(Inquiry):注重学习过程,开展学习探究
在英语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参与主题意义的探究活动。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自身语言知识学习、语言技能发展、文化内涵理解、多元思维发展、价值取向判断和学习策略运用。这一过程既是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整合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品质不断提升、文化意识不断增强、学习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还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
5.评价(Value):综合学习表现,实行教学评价
评价活动一方面助力教学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关注学生学习效果实现的过程和证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持续观察学生的实际表现,评价学生在语言、文化、思维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为调整教学提供参考(王蔷、李亮,2019)。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用提问、观察、档案袋、表现性任务(如体演评价、读者剧场等)等方式监测学生表现,实施互动评价。
6.延伸(Extension):根据评价反馈,进行拓展延伸
教师根据课堂评价反馈,确定学生当前水平与期待或潜在水平之间的差距,反思并作出调整,为日后教学改进或补救提供参考。通过学生反思、师生面谈等方式经验学生的丰富、转变学生的态度,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检测等手段考查学生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提升。
二、“活力英语”学科育人教学实践
英语课程的育人价值是通过具体的语言学习过程逐步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基于具体的主题及语篇,主动参与语言实践活动,运用各种学习策略,学习语篇呈现的语言和文化知识,分析、理解主题意义并使用所学语言进行思考、表达和交流,逐步发展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4]
本文以牛津译林版英语教材八年级上册 Module 2 Nature and environment 8A Unit 7 Seasons (Integrated skills)为例,阐释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活力英语”学科育人教学实践。Integrated skills为本单元的第五课时,重点训练学生的听、说、读、看、写等综合语言技能。
(一)语篇及学情分析
1.语篇分析
语篇的主题语境为人与自然——自然生态(世界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气候特征)。语篇类型有天气报道、日记、对话。本课内容分为以下两大部分。第一部分:A Weather in different seasons and places,A1是北京一年不同季节的天气报道。学生通过阅读天气报道,找到不同季节的特点,推测文中所描述的的季节,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A2是听力。学生通过听世界各地的天气预报,填出所缺信息,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A3根据天气预报的内容,补全丢失信息,完成天气日记,训练学生的读写能力。
第二部分:B Speak up: How’s the weather in Nanjing?通过听对话了解北京和南京的天气状况,并运用所学的有关天气的知识谈论天气,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技能。
2.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经过了本单元的导入、阅读、语法等输入准备,对有关季节和天气的单词和短语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用英语提取、处理信息,简单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阐解释意义和批判评价的能力可能较弱。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设计思路
1.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从文本、听力中提取有关天气信息,并掌握有关有关天气(季节、天气、温度)方面的知识、短语和句型,并用来谈论天气和做天气播报;(2)比较和分析不同地方的天气差异及成因,主动为他人提供帮助,并能提出合理建议;(3)理智面对环境问题,对某些行为作出批判评价,形成环境保护从自我做起的意识。
2.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时采用产出导向法,通过拟人的手法,设置两只喜鹊作为贯穿整个课堂的线索,进行整体教学。从两只喜鹊面临的环境问题引出话题任务——帮助两只喜鹊寻找最佳的居住环境,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具体的情境中使用所学语言完成任务,通过比较、分析不同地区天气差异,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主动参与语言实践的习惯、主动为他人提供帮助的意识,并能提出合理建议;通过最后两只喜鹊不愿离开家乡或祖国的行为,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例如:勇于面对困难、理智对待移民等等;通过对雾霾等恶劣天气的认识,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
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基于本课的主题语境,主动参与语言实践活动,运用各种学习策略,学习英语语言和文化知识,分析、理解主题意义并使用所学语言进行思考、表达和交流,逐步发展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最终达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国际公民。
(三)教学实践过程
1. 活学(Learning smartly):提高学习能力
(1)小组合作学习,积极主动探究
本课以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单位进行积分竞赛,通过回答问题获得卡片的方式促进组员间交流合作、组间展开竞争的学习氛围;同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照顾后进学生。这样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持续学习英语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成就动机,形成主动参与语言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设计意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协助下,能在学习活动中积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能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发现并尝试使用多种策略解决语言学习中的问题,积极进行拓展性运用。[1]
(2)灵活导入新课,引出话题任务
在上课之前,笔者收集了我校一年四季的美景图片,并制作成短视频。上课之初在课堂上播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四季的季节特征,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已有的知识基础。
根据本课及模块、单元整体教学的实际情况,笔者对教材的文本进行了整合、扩充、改写和顺序调整,并加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任务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利用视频中反复出现的两只喜鹊——来自北京Jack和南京的Jill的对话,引导学生发现环境问题——雾霾的严重性。
Jack: Hello, I am Jack! I come from Beijing.
Jill: Hello, My name is Jill! I’m from Nanjing.
Jack: I don’t want to live in Beijing any more. I can’t stand the terrible weather any more! The haze is terrible.
Jill: I don’t like living in Nanjing, either. I can’t bear the awful weather!
Jack: What should we do then?
继而列出环境问题对Jack和Jill产生的一些列危害,并抛出本课的产出导向任务:Give Jack and Jill a weather report in different places around the world and help them find a perfect place to live。
【设计意图】通过拟人化的手法,从两只喜鹊面临的环境问题引出话题任务,利用产出导向设置信息差,学生可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英语。学生有了具体的动机就能自主地学习,并且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主动地用所学语言去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自然地使用所学语言进行思考、表达和交流,发展语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