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引路人 挖潜科研力

作者: 沈玉红

寻找引路人 挖潜科研力0

【关键词】专业发展;专业引领;学科教研;课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07-0092-03

西班牙哲学家奥特加·伊·加塞特认为:世上主要有两类人,一类人是对自己提出较高要求,不断给自己增加任务,力求有所收获;另一类人是不对自己作任何要求,日复一日,工作一成不变,最终无所作为。一个人最终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努力程度。

俗话说:有想法才会有做法,有做法才能实现想法。而我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寻求自己的专业发展,努力拼搏促进个人成长的普通教师。

一、基于导师引领的专业发展

2004年,我从苏州大学化学师范专业毕业,来到了我的高中母校——江苏省昆山震川高级中学。在这里,我开始了我的高中化学教学生涯。

当时由于化学教师紧缺,所以在任教第一年,我在担任班主任的同时还承担了3个高一班级的化学教学工作。我白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听课、上课、批改作业以及班主任工作中流逝,真正可以让我静下心来思考的就是下班后的时间。因此,我每天晚上都会留出大段的时间用于我的教学反思,并将这些反思结果记录下来,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本反思册。同时,我积极参加教学比赛,认真对待每一场比赛、每一次培训活动。虽然在准备的过程中需要付出很多精力,但是也正因为这些付出和努力,才能促使我迅速成长,遇见了不一样的自己。

在一次培训活动中,我有幸观摩了一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保志明老师的课。保老师的课让我如沐春风。保老师会在化学概念的教学上进行历史性深化,告诉学生这个概念出现的历史背景,并告诉学生这个概念出现的必要性,以及它给实际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保老师会在化学课堂上将化学学科的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积累学科知识并不只是用来完成考试的,它们可以为实际生活服务,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听完保老师的课后,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我觉得这就是我想要的课堂教学,这也是我所追求的教学境界。

那时候,我特别希望能有机会多听听保老师的课。后来,保老师会把她的常态课视频放到网站上,让各地的教师免费观看。从此,我将听保老师的线上课、看保老师的教学论著与论文作为我业余时间充电的重要方式,这为我的课堂教学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改革要求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要以“情境”为知识传授的载体来进行课堂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有时候却为了创设“情境”而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阻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在一次苏州市的教研交流活动中,苏州市教研员曹旭琴老师的讲座提到了“境脉”教学理念,也就是教师在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时,可以选择同一个“情境”,将整个课堂教学贯穿起来,让课堂教学以“情境”为脉络进行。这引起了我的共鸣与思考:如何将“境脉”教学理念融入我的课堂教学?使用“境脉”教学理念能否使课堂教学效能得到提升?带着问题,我开始了我的“境脉”教学探究之路。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境脉”教学给了我不一样的教学体验。至此,我确定了教学主张和教学理念——“境脉教学”,让学科知识从生活情境中来,又回到生活情境中去。

之后,我申请加入了昆山市高中化学名师工作室,成为张红俊老师的徒弟。张老师是正高级教师、江苏省化学特级教师,他对专业知识的研究非常深入,他的课语言简练、重点突出,教学艺术高超。跟着张红俊老师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促使我的教学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昆山市化学教研员吴泽平老师来我校调研的时候经常来听我的课,课后他会真诚地提出很多课堂教学的改进建议。同时,工作室的前辈们也给了我很多指导建议,他们都是促使我不断成长的良师益友,让我慢慢地改正了自己的一些缺点,逐渐完成了“蜕变”。

我一直保持着一颗学习的心,保持着一种学习的状态。我积极参加各类教师专业素养比赛、评优课比赛等,并在比赛中屡次获奖,从昆山市一等奖到苏州市一等奖,再到省级一等奖以及全国评优课特等奖,这些成果也激发了我不断向前的动力。

现在,我已经是昆山市高中化学名师工作室的副主持人,同时作为昆山市“青蓝工程”导师,带领着一群年轻的化学教师共同成长。他们本身也是骨干教师,这也给我带来了一些压力。然而,有压力才有动力,这促使我更加深刻地反思平时的课堂教学,并与他们一起探讨教育教学,实现共同成长。

众多优秀的引路人促进了我的“蜕变”。然而,我的“蜕变”还没有结束,我还可以变得更优秀。

二、基于教研落实的专业发展

“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说过:“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教师的教学,不存在最好,只存在更好。我的目标始终都是让自己成为更好的教师。我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给自己充电,督促自己进步。在这个提升的过程中,我发现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的同时进行研究,即进行“教研”。

“课堂教学”与“教研”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课堂教学”是“教学研究”的基础与来源,我们的“教研”课题都是来自“课堂教学”这个真实情景下的研究。“教研”是“课堂教学”效能提升的助力与反馈,“教研”中的新理论、新思想可以给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我的课堂教学效能的提升就得益于我将“教研”真正落实到了实处。每当我遇到课堂教学难点的时候,我首先会去查阅文献,研究其他优秀教师是怎么处理这类问题的,他们在课堂上是怎么开展教学的;思考他们的做法是否适合我的学校、我的学生,我会将学到的理论进行修改,将其运用到我的课堂教学中。接着,结合实践以及后测的情况汇总,我再进行总结与反思,进而将修改后的方法用于下一个班级的教学中。最后,我将整个过程整理好,形成教学论文,把文章投稿发表。当很多难点都被逐个攻破后,我的教学效能得到了提升,同时,教研的成果——论文、课题也应运而生。

很多教师认为,平时工作那么忙,如何找时间去做教学研究?我认为,时间是根据自己的合理分配而产生的,如果我觉得“教研”这件事情很重要,那我就会把它放在首位,这样一来自然就有时间了。我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不断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少学生课后摸索的时间。

当然,“教研”这件事要坚持是不容易的,刚开始接触“教研”的时候需要外部力量的推动。我的“教研”生涯,或者说我的写作生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不过我铆足干劲,精细打磨每一篇论文,积极向核心期刊投稿。每篇文章的发表都带给我很大的信心与动力。

近年来,我陆续在《教学与管理》《中小学管理》《化学教学》《江苏教育》《中小学教师培训》等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还有3篇文章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同时,在写论文的期间,我翻阅了大量的资料,让我在教学过程中比原来更加得心应手。

慢慢地,当我们发现写作不是攀登珠穆朗玛峰,而是翻越一个个小土坡的时候,我们就会喜欢上翻越这座小土坡的成就感。当我们喜欢上写作后,我们就已经真正地走在“教研”这条光明大道上了。

当我掌握了“教研”的方法并坚持落实后,我的科研与教学成果也在不断增加。近5年,我主持并参与了省级以上课题5项,其中课题“国家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建构与实践”获得江苏省教育研究成果奖三等奖、1项课题获得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一期课题评奖一等奖。

在收获教研成果的同时,教学方面也收获颇丰,我先后获得江苏省教科研工作先进个人、苏州市化学学科带头人、昆山市四星级教师、姑苏教育青年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近5年,我获得江苏省中学实验教学说课比赛二等奖、苏州市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苏州市中学化学创新实验比赛一等奖、苏州市中小学教师实验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我指导多位学生在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我也多次获得省级优秀指导教师奖。此外,我还多次受邀到四川、浙江、安徽等地开设关于“积极的、发展性的课堂教学评价”的主题讲座,指导多校的教育教学实践,并取得良好效果。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有了良师的引领,个人还需要在良师的指导下不断努力,不断提升,只有形成了对教学的深刻理解,才能真正把教学这件事情做好。我们和优秀之间,可能只是相差了一支笔。让我们拿起笔,在良师的引领下,在学习、记录前人经验的同时,也表达和传播自己的思想。

我的这些收获和成果,也将是我的新起点。我要继续在平凡的教师岗位上做好教书育人这件事。

沈玉红,江苏省昆山震川高级中学教科室副主任,高级教师,江苏省教科研工作先进个人,苏州市化学学科带头人,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姑苏教育青年拔尖人才,昆山市优秀班主任,昆山市高中化学名师工作室副主持人。发表论文60余篇,3篇文章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主持和作为核心成员参与7项省市级课题,主持的省级课题获江苏省教育研究成果奖三等奖。曾受邀到浙江、四川、安徽等地开设教学专题讲座十多场。她秉持“境脉教学”的教书育人理念,让学科知识从生活情境中来,又回到生活情境中去,使得化学学习变得有趣有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