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多轮续写,以深度学习促写作素养提升
作者: 韩炳华
【摘 要】当前读后续写教学仍存在互动偏弱、语言协同不足等问题,深度学习视角下的多轮续写从“语篇研读,吃透原文;思维启发,构思续作;行文表达,多轮落实;评价修改,学会学习”四个环节实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
【关键词】高中英语;深度学习;多轮续写;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16-0016-06
【作者简介】韩炳华,江苏省邗江中学(江苏扬州,225009)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英语特级教师。
目前很多学校的英语写作教学计划是这样安排的:高一主攻应用文写作,让学生开始接触、了解读后续写,高二写作教学的重点转移到读后续写,此后读后续写训练会一直持续到高考。然而,学生的读后续写能力并没有得到显著提高。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学生的续写在内容、语言及逻辑等方面与原文协同效应低;二是教师评讲课的评析纠偏不到位。这种一次性续写,或者称之为一轮续写,直接导致读后续写教学的“高耗低效”。
针对互动偏弱、语言协同不足等问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王初明教授提出了“多轮续写”教学法,具体内容是对同一主题下的长文逐段续写,通过续写、反馈与纠偏增加续写与原作内容、语言理解的互动频率,使学习者在互动、连续的语境里产生情感协同。[1]该教学法从理论层面为增强学习者与文本的互动强度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策略。针对高中学校班额、课时及教学安排的特点,笔者提出新的“多轮续写”的教学操作方法,以期实现“既有继往又有开来,既有呼应又有预测,既有协同又有发挥,既有补全又有拓展,既有创造又有模仿,既有理解又有产出,既有内容的动态表达又有语言知识的学习”,使读后续写教学真正成为“解决语言学习根本性问题不可多得的好方法”。[2]
一、深度学习与多轮续写
深度学习是一种以个体主动理解知识和探寻意义为动机,将已有知识经验迁移到新的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深度学习有五个特征,即注重批判理解、强调信息整合、促进知识建构、着意迁移运用、面向解决问题。其核心特征是高阶思维,发展高阶思维有助于促进深度学习。[3]
读后续写是一种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的学习活动,以理解与表达相互促进,将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切实结合。在教学时,教师一般都会按照“语篇研读—思维启发—行文表达—评价修改”四个步骤来设计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分析语篇,包括所选叙事语篇的主旨、行文风格和部分语言表达;其次,通过思维导图、问题链等任务设计,启发学生思维,为写作提供素材;再次,引导学生将口头语言付诸文字,形成习作;最后,对学生续写作品进行评价并修改。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读后续写教学中的“修改”这一学习活动常常被安排在课后完成,缺少再评价、再修改的学习过程,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在一轮读后续写教学中,教师单向的评价反馈缺乏师生互动,学生处于被动接收状态,缺少主动参与,缺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对教师的纠错只是“过耳”,而非“入心”。提高作文水平还是要靠一轮轮地写、一轮轮地改,于是“多轮续写”有了新的内涵。
多轮续写,重点在“多轮”,应做到轮轮有重点、重点各不同,当然最终落脚点还是“写”。换句话说,就是对同一叙事语篇从不同维度进行多轮次的读后续写。每个新一轮续写都是在再一次研读原文基础上,或针对前一轮续写的不足进行完善,或针对符合主题的不同情节设计、细节优化等做出新的写作尝试。这样的多轮续写促进学生与原文的互动,提高续写部分与原文的协同度,促进合作学习走向深入,促进静态语言学习、动态语言运用,促进原文旧知识在续作新情境中的运用,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多轮续写的整个学习过程呈现出联结与整合、理解与批判、迁移与应用、合作与共享、评价与发展的深度学习的特征,可以说多轮读后续写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深度学习。
二、多轮续写教学实施策略
多轮续写首先要解决的是对原语篇的精准解读,主要包括主题提炼、故事情节、情感变化、语言风格等。在此基础上根据题目提供的续写部分两个段首句的内容,协同原文主题、情节、情感和语言,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设计出多种方案,通过小组讨论选择几种合理、典型的情节与细节设计,组织学生逐一练笔,最后开展精准互评和纠错润色。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增加与原文的互动与协同,尤其是语言协同,有重点地训练学生各种必备的写作微技能,达到举一反三、写一篇通一类,最终让学生学会学习。下面以2022年新高考英语全国I卷的读后续写题目为例,具体说明。
(一)语篇研读,吃透原文
在读后续写教学活动中,读是基础,续是主体。读有四要:提炼主题、梳理情节、探究情感、把握风格。
1.梳理人物事件,提炼主题意义
主题也可以称为“中心思想”,是语篇的灵魂。在这一环节,教师可引导学生快速梳理记叙文六要素,初步感知文本大意,重点关注背景、人物和事件,理解文章主题意义的构建。试题原文描述了一个身有残疾,但意志坚强、积极向上的男孩David,在大型越野赛跑即将进行的时候担心被其他学校的同学嘲笑而打算放弃比赛,作者(一名特殊教育教师)欣赏男孩的毅力和努力,走过去和David挨着坐下来,故事由此展开。试题设置的情境:David因担心被其他学校同学嘲笑而决定放弃参加大型越野赛跑。结合续写部分的两段提示语,可以提炼出本文的主题:在老师鼓励下,身残志坚的David参加了大型越野赛跑。
2.理解起承转合,梳理情节进程
情节是记叙文完整内容的具体展开,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重要节点组成,个别作品可以有序幕和尾声,这是故事发展的明线。试题原文开端叙述事实、现象或问题(在大型越野赛跑那天,“我”发现患有大脑疾病的David独自站在一旁)——分析事件背后原因(从教练口中得知,因为担心被其他学校同学嘲笑,所以教练想让David自己决定是否参加赛跑)——寻求解决方法(续写第一段:如何鼓励David勇敢接受挑战)——呈现解决的效果(续写第二段)。
3.关注故事细节,探究人物情感
记叙文通常以写人记事为主要内容,故事中的细节描写主要包括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场面、物品、景物等,这些细节描写常常传递人物情感,是贯穿故事的暗线。试题原文的以下细节中隐含了情感发展的脉络。(1)由往常表现反观当前异常行为:如“His usual big toothy smile was absent today.” “He hesitated and then said he had decided not to run.”(2)寻找原因:教练担心其他学校孩子会嘲笑他,让他自己选择是否参加比赛,David心中感到不安。“ ‘I was afraid that kids from other schools would laugh at him,’ he(coach) explained uncomfortably.”(3)我忍住抱怨,思考解决之道:如“I bit back my frustration.”“After making sure that David could run if he wanted, I turned to... ”(4)用教师的同理心去理解并帮助孩子:如“As a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 at the school, I was familiar with the challenges David faced and was proud of his strong determination.”
4.研读遣词造句,把握文体风格
仔细分析原文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重点划出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词句,赏析好词好句,归纳语篇文体风格。试题文本节选自David’s Run一文,试题命制过程中对文本有小幅度的改写,但依然表现出语言生动、形象鲜活、描写细腻、文字感人的写作风格。文本用词简单而深刻、句式丰富、可读性强,例如warm up,spot,big toothy smile,hesitate,laugh at,bite back my frustration,rock from side to side,swing his feet forward,participate,to the best of his ability,等等。
(二)思维启发,构思续作
理想中的读后续写应该是原文与续写部分浑然一体的。解读文本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做到续写部分与原文的“四个协同”,即与原文主题协同、情节协同、情感协同和语言风格协同。教学中,教师要在引导学生阅读续写段首语的基础上设计一些具有逻辑性、批判性和创新性问题,提升情节设置的合理性、细节描写和情感变化的丰富性以及续写主题的思想性。
1.基于原文结局,推进主题建构
在续写过程中,学生要精准定位并分析语篇中的人物、事件以及相关要素特征,把握语篇基调、情感要素、事件进程、矛盾焦点等;在读懂、读通、读透原文的基础上,以原文的结局为起点,写出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变化;紧紧围绕主题,展开合理的想象,多角度地想象几种情况和结果,从中加以选择并列写提纲。在主题构建的过程中,教师要设计一些与文本主题相关联又超越文本的综合推理和价值判断的创新性问题,引导学生化抽象表达为具体刻画,从而提升续写主题的思想性。例如,续写语篇的结尾部分,大部分同学设计David完成了比赛。此时教师可以设问“In your opinion, can David win a prize in the cross-country run?”经过讨论,学生认识到对于一个患有脑部疾病的孩子,坚持参加比赛本身比获奖更重要。
2.建立顺序思维,确定情节走向
合理的情节设置既能强化叙事主题,又能升华叙事的现实意义和情感价值。教师可针对语篇中的人物、事件走向设计逻辑性问题,引导学生明晰语篇主题语境,理清叙事主线,把握人物特征,找准续写源头,再综合考虑段首提示句,对其后的情节进行符合原文主题的预测,做到前后连贯、衔接自然,力保续写情节的合理性。同时,学生要敢于创新,写出情节的曲折和人物心情的波澜起伏。由续写第一段首句“我们挨着坐着,但 David不愿看我”可知,该段可描写作者鼓励 David不要放弃比赛,David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决定参加比赛。由第二段首句“我看着 David和其他选手一起走向起跑线”可知,该段可描写 David开始参赛,虽然中途遇到困难,但仍坚持完成了比赛,并因此赢得所有人的尊重。
3.设计矛盾冲突,情感细节真实
设置人际冲突、内心冲突或人物与环境冲突等有助于主题意义的深化,依据原文思路设置合乎情理的矛盾冲突才能体现“续”的特点。矛盾冲突要遵循生活的真实性,要有“生活的合理性”。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一些批判性问题,引导学生确定续写的具体情节设计、细节支撑和情感变化,增强续写细节、情感的丰富性和准确性。根据续写第一段首句中的“David wouldn’t look at me”可知,David内心有自卑感,参赛动力不足,因此作者需要通过合适的方式帮助David重建参赛信心。根据第二段首句中的“watched”与“moved up to”推知,David走出了阴霾,作者感到欣慰,同时也有担心与期待。比赛中意外情况时有发生,David可能会因遇到巨大的挑战而内心产生波动,对此作者也要做出一定的回应。
4.模仿语言语气,保持文体风格
续写的用词朴实还是华丽、句式简单还是复杂、语气平淡还是欢快,这些都需要与原文保持一致。教师要设计语言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分析试题原文用词简单而深刻的特点,分析原文时态应境而变的丰富性,重点关注原文中的多种细节描写,如心理活动、人物语言等;引导学生分析作为叙事语篇,原文描述性语言多、说明性语言少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使用了较多的复杂句子,但文本依然给人自然流畅的感觉,没有任何阅读负担。在续写时,要充分协同原文写作风格,减少协同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