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大单元教学的概念解释与路径探索
作者: 杨志冲
【摘 要】历史大单元教学在观察层面,存在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视角,核心素养、大概念、主题学习是大单元教学设计的三个关键词。大单元教学板块包括明确主题、整合内容、设计问题、精磨例题等,实践中高效的历史大单元教学有“读?提?讲”三部曲模式、导学式教学模式、探究性主题学习模式等。
【关键词】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核心素养;大概念;主题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24-0034-06
【作者简介】杨志冲,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江苏南通,226001)党委书记、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历史特级教师。
大单元教学就是从学科的大系统出发,根据知识的系统性原则整合教材,使教学按照知识系统进行,真正达到高效课堂的“大容量”要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题教学,从更为宽泛、更为广阔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与定位学科教学。大单元教学的实施,需要学科教师有扎实系统的学科知识作为支撑,需要教学设计者的大格局、大视野,实现知识、技能的结构化,教学活动的条理化、纲领化,达成“教—学—评”一体化。
历史的本义是人类社会所有活动的记录,与其他学科联系密切,因而实施大单元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以统编历史教材高一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设计为例,解释历史学科大单元教学的相关概念以及探索教学实施的路径。
一、观察层面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视角
对历史学科大单元教学概念的理解,现阶段还处于初探时期。有人认为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着手,确立教学主题,继而整合各个学科的知识,进行跨学科教学;有人认为应该遵循课程标准和教材的顺序,展开大概念学科性教学为宜;也有人认为大单元教学是新授课结束以后的单元复习课,课程设置的目的是通过叠加式教学,强化巩固率等。厘清这些问题,还得从学科教学的初心和教学设计切入的角度去认识。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知晓历史规律,解决现实问题。历史大单元教学在切入的层级方面,客观上存在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视角。
广义的大单元教学是指根据学段教学内容,按照概念的分类,整合成若干教学专题并组织教学。所以,大单元教学需要学科内的融合、学科间的汇合。广义的大单元教学不一定局限在教材的教学单元,可以将若干内容、若干板块组合展开教学。主题性、跨学科的大单元教学就是基于广义的视角展开的。
狭义的大单元教学是根据教材的单元和课时安排展开教学活动。施教者将整个单元作为备课考量的范围,继而对单元内容按照不同的主题进行重组,或者根据不同的主题对课时内容进行适当的微调。狭义的理解在实际操作上具有更大的可行性。
二、历史大单元教学的三个关键词
大单元教学模式起到调节课堂教学、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而核心素养、大概念、主题学习是大单元教学设计的三个关键词。我们从狭义的大单元教学视角去思考,理解历史大单元教学设计时把握关键词的效用。
(一)任务:提升培育核心素养的效能
由于分课时教学的内容存在分散性,在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方面有系统整合缺少与深度理解不足等问题,实施大单元教学主要目的就是更好地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在大单元教学中的养成,可以作以下理解。
唯物史观:关乎历史学科的核心理论,要求养成对史事全面客观地进行考察的习惯。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学习与研究的核心思维,要求将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通过学习形成以历史的视角看问题。
史料实证:这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核心方法,在对史料进行科学的分类与甄别的基础上,依据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对史事进行推理和论证。
历史解释:是对历史阐述的核心能力,即对过去的事情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历史解释在历史研究和教学中使用广泛,孤证不立、闭环取证、以理服人等成为历史学习与历史研究者必须具备的方法。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的核心价值观,通过中学阶段的历史科目的学习,养成基本的价值判断和人文情怀,也是准确的判断力和公正的评价力的关键要素。
我们以《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为例,从主题归纳、要点整理、思维点拨三个方面展开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主题归纳】
归纳主题旨在唯物史观引领下了解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辽宋夏金元时期,一个很重要的经济现象,就是这一时期,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的普遍发展之下,南北经济差距的变化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另外一个层面,由于人身自由的增加,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放松,平民社会到来。
【要点整理】
历史的真实性通过史料实证来论证,历史的因果逻辑通过历史解释来说明。历史知识要点的整合,不仅是知识体系的构建,而且是核心素养的培育。例如手工业发展的整理。
制瓷业:(1)宋朝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的、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瓷器;(2)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3)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继丝绸之后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矿冶业:(1)煤开采量很大,东京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2)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印刷业: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印刷业是宋朝新兴的手工业,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宋元时期,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尤其宋朝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基层市场蓬勃涌现,大众服务商业成主流。 、
【思维点拨】
思维能力提升不仅是深度学习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指标。我们采用问题导入的办法,了解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趋势。据此,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有了科学的历史解释。如为什么世界上许多地方经济中心城市引领社会潮流?为什么现阶段农村青壮年大量外流,乡村出现空心化的问题?宋以后的文学作品人文性明显增强的原因?等等。
(二)路径:提炼大概念、安排大任务、设计大问题
提炼历史大概念,前提是要清楚历史学科的知识层级结构,历史知识层级从小到大分历史史实、历史概念、单元主题、历史大概念、历史规律五个级差。
第一是历史史实,是最基础的部分,包括历史现象、具体问题、名词术语等方面。第二是历史概念,通过归纳、概括等方法运用文字叙述,抽象性是历史概念的主要特征。第三是单元主题,属于小综合范畴,是历史发展一个阶段的总结。第四是历史大概念,是历史学大综合的类型,实际上是一个或者几个大的历史发展阶段的总结。历史大概念分史论概念(如政治类概念、经济类概念、思想文化类概念),重要命题(如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重要原理等基本类型。第五是历史规律,体现历史教学的目标,挖掘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等。
安排大任务,就是大概念统领下实施大单元教学,由于一般采用的是狭义的大单元教学模式,故而其知识范围有限,一般是低于跨学科的概念范围,处于历史学科内的顶层概念。当然,对于历史教学实施的要求,不仅是具有概括性,如按主题进行知识整合;也必须具有包容性,如不同民族政权的理解上不是简单的谁胜谁负,而是从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多元碰撞与融合去理解。
大问题的设计从教学的“三向”着手。大单元教学的知识整合提倡“三向”,即纵向、横向和逆向。一是纵向,强化时空概念。利用思维导图、知识树、坐标系、表格等,构建整体知识框架,有利于学生时空观的养成。二是横向,强化因果逻辑。保持历史逻辑的完整性,历史因果关系得以完整。三是逆向,强化思维能力。从观点的对立面思考是逆向思维,也称为求异思维。历史发展是原因到结果,而呈现的是结果,然而需要追问、质疑、执果寻因。课堂过程应该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第三单元的大问题设计可以分时空坐标(见下页图1)、阶段特征来达成。
【阶段特征】
辽宋夏金元时期(916—1368 年)是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阶段。基本的路径是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等主要领域去归纳。政治:民族政权并立,并逐步趋向统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行省制度影响深远;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经济:经济重心南移,并在南宋时完成;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空前繁荣;海外贸易繁荣;土地兼并更为激烈,租佃经营更为流行;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
民族关系:多民族政权并立,民族战争频繁;民族交融是主流,边民内迁,互市贸易;元朝大一统,推动民族交融出现新高潮(民族迁移、回族形成)。
思想文化:儒学复兴,程朱理学形成;科技发展出现新高峰(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与外传);多元化、市民化的文学艺术作品涌现;少数民族文字产生。
(三)技巧:基于单元主题学习的合作研讨
从狭义角度组织大单元教学,了解高中历史新教材的编写特点必不可少。现行的教材有如下特点:一是教材内容高度浓缩,教材所用描述语言简约、精炼;二是教材体系的学术性强,不仅语言表达、知识结构呈现学术性,而且选择的不同类型材料之间的逻辑性很强;三是单元内容虽然时空顺序极大跨越,但是教学主线清晰。
据此,在明确大单元教学主线前提下,整合教学内容是基本的方式,其流程包括:明确教学主题,划分若干专题;按照专题主线整合教学的内容;精心设计好合作探究的问题;精挑细磨课堂上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的课堂用例题。
为了提升大单元教学的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如下环节:一是加强学习,增强整体系统的认识与把握;二是教育学生学会学习,通过学习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三是教师、学校以及主管部门要形成共识,共同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化,提高教学的质量,提高课堂的吸引力;四是坚持因材施教原则,调整学习差距,提高整合教学效率。
根据教学内容和自身教学能力,灵活编排教学环节与技巧,形成大单元教学基本模式,追求课堂效率的最大化。对第三单元中的“辽宋夏金元的文学艺术”知识板块,单元主题整合可以尝试采用确定主题、整理知识和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主题观点】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知识整理】
【合作探究】讨论主题:民族交融和商品经济发展在文学艺术领域产生哪些直接影响?因为教科书中相关内容的表述散见于各个知识点中,整理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归纳和提炼,形成基本的观点,这是研究能力提升的过程。第三步是展示和争论环节,争论能够知己知彼,扬长避短,在争论中形成共识。
三、历史大单元教学的课堂模式
(一)“读?提?讲”三部曲模式历史课堂通过读懂教材、提升能力、讲解学法的“读?提?讲”三部曲展开,在规范教学行为和提升教学质量方面有显著的功效。这种教法是传统历史课堂的改良,课堂教师讲述环节的占比还是比较高,因起点低,易上手,在教学实践中采纳率较高。
以第三单元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为例,课标要求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在经济与社会方面的新变化。教学时为了深化学生理解,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的要求应适度提高。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如下目标:一是要搜集文献材料和图片,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二是结合江南的开发和两宋之际的战乱环境,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三是结合辽宋夏金元时期科举制和人身依附关系的发展,从 “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当时社会的变化。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分三个阶段教学。
第一阶段为“读”。表现为自主学习与课堂检查环节,目的是打牢基础。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堂上教师采用提问的办法,按照课本的编排体系,铺开整个知识链,及时弥补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并化解学生学习中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