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培育路径
作者: 刘恩樵【摘 要】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是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日常每一节课的教学,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总目标分解为每一节课的小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应围绕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从让课堂充盈文化气息、让语言文字精准起来、让思辨培育学生智慧、让学生亲历审美历程四个方面入手,从教学设计到课堂实施切实做到每一节课都能指向核心素养培育。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堂教学;案例阐释;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42-0073-05
【作者简介】刘恩樵,苏州大学附属昆山市兵希中学(江苏昆山,215334)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作为一线教师,必须重视日常每一节课的教学,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中。为此,笔者以课堂教学案例解析的方式,例说如何让每一节课都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让课堂充盈文化气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的第一个方面即文化自信。那么,如何将文化自信的培育落实在课堂上呢?以笔者执教的八年级上册《三峡》一课为例,这节课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观书、作诗、写赋、撰联等形式,将文化自信的教育与熏陶渗透在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运用之中,让课堂充盈文化气息。
(一)读书法《三峡》,诵古版《三峡》
为了更好地发挥诵读的价值,同时让学生在诵读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笔者设计了两种朗读方式,一是读书法《三峡》,二是诵古版《三峡》。《三峡》文辞典雅,句式整饬,音韵和谐,乃千古名篇,因此也成为众多书家的书写内容。笔者选择了一幅行楷《三峡》书法作品,在学生已经读熟《三峡》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诵读《三峡》的书法作品,让学生感受《三峡》的文化之美。笔者还让学生诵读古版《三峡》。笔者模仿古书排版的方式,将《三峡》全文编排成竖式的、由右往左的、去标点的样式,且将PPT底色调为古旧的纸色,然后加上竖长格,让学生在PPT上看到的仿佛就是古版的《三峡》文,这样读起来更有古典感与文化味。
(二)据《三峡》文,吟“三峡”诗
《三峡》作为一篇写景散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然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写了哪些景物以及这些景物的特点。但是,如果仅是提问学生“《三峡》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那么,这样的教学势必显得浅易而单薄,更不要谈文化气息了。为此,笔者引导学生创作三峡诗:
三峡诗(其一)
山岩嶂巘天,日月曦水泉。
霜林猿柏谷,潭影岸瀑涧。
三峡诗(其二)
水湍涧肃山峻昂,林寒柏怪瀑飞扬。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诗的创作,不仅落实了学生对《三峡》内容的理解,更让学生体会创作诗歌的乐趣,感受诗歌文化的魅力。
(三)由《三峡》文,作《三峡赋》
课文《三峡》的预习提示中有这样一条要求: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句式整齐、声韵和谐的特点。为了让学生体悟到《三峡》的这一语言特点,同时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文言词句的文化魅力,笔者组织学生从找读《三峡》中的四字典雅短语开始,再经过学生讨论、交流与展示,最终将全文改写成《三峡赋》,全班大声诵读《三峡赋》,学生兴味盎然。
三峡赋
上有瞿塘,中是巫峡,下乃西陵,合为三峡,七百余里,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亭午夜分,方见曦月。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王命急宣,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里,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林立,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甚长,猿鸣三声,哀泪沾裳。
将《三峡》文改写成《三峡赋》,不仅落实了教材中“感受课文句式整齐、声韵和谐的特点”的要求,而且通过创作与朗读“三峡赋”,让学生又一次感受古典文化的气息。
(四)撰“三峡”联,抒“三峡”情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汉语言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三峡》的艺术特色与主题思想,笔者设计了创作对联的语言学习活动并让学生大声朗读集体创作的对联:
七百余里高峡山峻水湍涧肃瀑飞林寒柏怪自然奇观名闻遐迩实乃名胜;一千多年名篇词雅句整构巧篇精意丰情真地理力作芳流古今堪称经典。
撰联这一创意性的学习活动,训练了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更让学生感受到了对联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魅力,也增强了学生对三峡与《三峡》的喜爱之情。
二、让语言文字精准起来
核心素养中的语言运用是要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地积累、梳理和整合,培养良好语感,提高运用能力,形成语言经验,同时培育对语言文字的感情。“我的语文生活”是七年级下册的一个综合性学习内容。笔者在教学此部分内容时,以生活中水蜜桃的包装盒与酱香饼的纸袋作为学习资源,引导学生斟酌语言,揣摩文字,从而让语言文字精准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可以在课堂上,也可以在课外生活中。
(一)推敲一副对联
在无锡阳山水蜜桃的包装盒上,有这样一副对联:“乐陶陶太湖风光好,甜蜜蜜无锡水蜜桃。”初看这副对联似乎挺好,然而仔细推敲,就会觉得不够准确,尤其是“风光好”与“水蜜桃”,存在明显错对的现象。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基于“风光好”对“水蜜桃”这处错对,按照对联的一般常识进行修改,学生便在修改这一语言实践中,让这副对联完善起来:
乐陶陶太湖风光好,甜蜜蜜阳山美桃香。
游览无锡太湖景乐陶陶,品尝阳山水蜜桃甜滋滋。
乐陶陶游览无锡太湖景,甜滋滋品尝阳山水蜜桃。
随后,笔者让学生以阳山水蜜桃农场基地负责人的角色,从这几副修改后的对联中选择一副最合适的印刷在包装盒上。经过讨论,“农场主”最终确定重新设计包装盒,将“乐陶陶游览无锡太湖景,甜滋滋品尝阳山水蜜桃”这副对联印制在新的包装盒上,这个水蜜桃的包装盒也更有语文味了。
(二)斟酌一组短语
这个包装盒上还写着一排短语,用这些短语来宣传水蜜桃的特点、功效等:“色艳肉细、汁多甘厚、桃香飘溢、玉露含情、健美皮肤、清胃润肺”。笔者让学生品读这组短语,学生发现这组四字短语中存在很多不足。比如,短语中只介绍了水蜜桃的色、肉、汁,其实,为了凸显水蜜桃的特色,还可以从个头、皮、形、味等方面介绍,另外,应该先介绍水蜜桃的功效,最后再写对水蜜桃的评价。
学生经过讨论与修改,最终将这组短语修改为:“个大形美、色艳皮薄、汁多肉甜、质软味纯、健肌美肤、清胃润肺、桃香浓郁、果品优佳。”
对这组短语的修改,让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更强了,水蜜桃的语文味也更加浓郁了。
(三)琢磨一段介绍
土家酱香饼,是由恩施土家族民间面食大师,根据祖传宫廷秘方秘制。用三十多种调料经现代科学配方精制而成。调料“风味独特”“香酥可口”,回味无穷,老少皆宜,适合广大消费者口味。被称为中国式比萨。
这是土家酱香饼纸袋上的一段介绍。很显然,这段文字语句非常粗糙,有很多病句。于是,笔者让学生多读几遍这段文字介绍,然后与同学讨论修改。学生最终将这段文字修改为:
土家酱香饼是由恩施土家族民间面食大师,根据祖传宫廷秘方,用三十多种调料经现代科学配方精制而成,风味独特,香酥可口,回味无穷,老少皆宜,被称为“中国式比萨”。
这就是“我的语文生活”,这就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种形式,这更是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训练。
三、让思辨培育学生智慧
在语文教学中,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是重要的语言实践方式,而在这些语言实践方式的背后起着重要支撑作用的是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思辨,这是教出学生智慧的主要渠道。
《杨氏之子》是一篇有趣简短的小古文。教学时如果仅仅让学生知道词语的含义,能翻译句子的意思,能说出杨氏之子是很聪明的,就完成了教学任务,那这样的教学就很肤浅了,学生得到的就是几个文言词语的词义而已,根本谈不上启迪与培育学生的智慧而让学生越学越聪明。那么,《杨氏之子》怎么教呢?笔者以问题展开了对这一文本的教学。
(一)孔君平与梁国杨氏有官位之别、长晚辈之分吗?
这个问题一出,学生愣住了:《杨氏之子》中没有写啊!真的没有写吗?笔者让学生在字缝中去寻觅、发现与讨论,学生终于揪出了两个字“诣”与“君”。“诣”,拜访的意思。本义为古代到朝廷、上级或尊长处拜访之意。“君”,表示敬称。由此可见,孔君平的职位比“梁国杨氏”职位低,或者孔君平是“梁国杨氏”的晚辈。这个问题就像火苗,点燃了学生探究的热情。
(二)杨氏之子的“甚聪惠”,表现在哪里呢?
《杨氏之子》首句说“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那么,为什么说他“甚聪惠”呢?如果简单地回答杨氏子能够“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那显然只能让学生知其然而不能知其所以然,更谈不上将学生教出智慧来。笔者在教学中首先出示“聪”的三个义项:(1)听觉;(2)听觉灵敏;(3)聪敏有才智。让学生选择“甚聪惠”中的“聪”是“聪敏有才智”的意思。接下来,笔者就引导学生分析,杨氏子为什么听了孔君平“此是君家果”的话,就能随口应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呢?原来,他识破了孔君平的说话思维:因为杨梅叫“杨”梅,又因为君家姓“杨”,所以,此(杨梅)是君家果。于是,杨氏子也这么想:因为孔雀叫“孔”雀,又因为夫子家姓“孔”,所以,孔雀是夫子家禽。教师引导学生理出了杨氏子思考的路径,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杨氏子的“甚聪惠”,同时也从杨氏子的聪慧中启迪了自己的智慧。其次,教师再来引导学生理解“惠”字。“惠”通“慧”,聪慧的意思。但是,仅仅理解到这样层面是不够的。笔者又提出了一个问题:除了作为“慧”的通假字之外,“惠”本身还有仁爱的意思。那么,在《杨氏之子》故事中,杨氏子的仁爱有修养表现在哪里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再读文本后发现:“为设果”“应声答”“未闻”“夫子”等都是杨氏子的“仁爱有修养”的表现。家中来客,主动“为设果”,是不是一种礼貌?面对客人的问话能够“应声答”,这是不是一种礼仪?回答孔君平的话时用“未闻”“夫子”,这是不是一种修养?如此引导学生理解“惠”字,既启迪了学生的智慧,又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教育,熏陶学生做一个有智商又有情商的现代少年。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再看“甚”字。杨氏子是“甚”聪慧,他的聪慧之“甚”体现在哪里呢?学生最终发现了一个极其寻常的词“九岁”,因为是“九岁”的孩子,他有如此不凡的言行,方见其“甚”。
寻常的“甚聪惠”三字,如果简单而教,就是“很聪明”的意思,如果像这样智慧地教,学生也就随之智慧了。
(三)如果杨氏之子没有听出孔君平的话外之意,他会怎么回答?
杨氏子是个“甚聪惠”的孩子。假如他不是一个“甚聪惠”的孩子,他会如何应答孔君平“此是君家果”呢?学生的回答可谓五花八门,典型的有这样几种:否,此果贾之。是,此果吾家树结之。孔雀是你家禽?
无论是哪种回答,都不能配得上“甚聪惠”三字。于是,笔者继续与学生一起分析这几种应答的智慧:“否,此果贾之”与“是,此果吾家树结之”,根本就没有听明白孔君平的话,属于下而拙的回答;“孔雀是你家禽?”虽然听懂了孔君平的话但是不得体,属于中而庸的回答;只有“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回答,不仅听懂了孔君平的话而且回答很礼貌得体,属于上而慧的回答。这样教《杨氏之子》,用思辨培育学生智慧,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