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语文教育思想的超越性

作者: 黄荣华

于漪语文教育思想的超越性0

于漪语文教育思想非常丰富,涵盖了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非常深刻,几乎每一个方面都有直指语文教育本质的论述,像语文课程性质、语文课程定位、语文教学目标、语文课堂实施、教师教学语言锤炼、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等方面的许多论述,都非常独到,常见之人所未见,思人之所未思,发人之所未发。

于漪老师所以能成为这样的语文教育思想家,有许许多多的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一辈子学做语文教师!

2017年,88岁、做了70年语文教师的于漪在《语文教学通讯》第2期发表了《一辈子学做语文教师》一文。如何一辈子“学”做语文教师呢?文章从怎样认识课堂、怎样认识人生、怎样调动生命的精华等方面多角度做了回答。在文中于老师动情地说她就是一辈子“不断拷问自己:教育是什么?教师是什么?语文教师是什么?我在做什么?我应该做什么?目标在哪里?如何跋涉?”

正是带着这样一系列的拷问行进在语文教育探索之路上,一辈子“学”做语文教师,于漪就永远向前,永远超越,超越自我,超越时代,超越历史,使自己不断走向一名语文教育思想大家的大境界。

一、超越自我

于漪教育思想的超越之路,首先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自我的不断超越,这又集中体现在于老师对“教文育人”理解的不断超越上。

(一)以“知识”为中心的语文教育

1964年5月,于漪在《上海教育》发表了她投身语文教育教学后的第一篇重要文章——《把语文课上得实惠一些,朴素一些》。文章提出了“读懂教材,了解学生,有的放矢”的观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细读文章,我们就能发现,于老师那时的“读懂教材”是偏重于对“文”的知识性理解的。她以自己讲读《包身工》为例阐释观点后,这样评价自己的教学效果:“这样的课,课时比以前减少了两个,课后并未布置作业,学生学了以后觉得‘原来自己读时只知大意,经过老师有重点地讲解,认识了生字,懂得了难的词句,理解了结构,对课文中揭露的阶级压迫和剥削也体会得比较深了。’”可见其课堂关注的核心是语文知识,这里其实隐含着对“育人”的“人”的理解——学习知识的“人”。

1979年3月,于漪在《上海教育》发表了她新时期的第一篇重要文章——《兴趣?感情?求知欲》。此时,于漪进入了教育教学探索的重要时期,开始思考如何把握课文“引人入胜的特点”“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充分发挥我们祖国文字特有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使学生不仅学有收获,而且学有味道,兴趣盎然。”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于老师提出的把握课文“引人入胜的特点”展开教学的观点,与今天所讲的将“文本个性”与“学生个性”相结合异曲同工。但细读文章,我们同样能发现,此时于老师所关注的课文“引人入胜的特征”,更多的还是从对“文”的知识性理解的角度思考的。她说:“教知识要像敲钉子一样,一个一个往下敲,使学生脑子里留下深深的痕迹,学有所得。”比如教《周总理,你在哪里?》时,“确定了围绕主题构思的教学目的,帮助学生通过这首优美诗歌的学习,理解如何认真构思,围绕主题决定材料的取舍与安排,从而逐步克服习作中不讲究构思以及内容干、淡、浅、窄的毛病。”

由此也可见,此时于老师语文课堂落实的“教文育人”的“文”与“人”,总体上还以“知识”为中心的语文教育的体现。

(二)以“人”作为一个独特个体的发展为中心的语文教育

标志着于漪语文教育观重大转折的文章,是1989年1月发表在《语文学习》上的《素质?能力?智力》。她说:“语文教师教学生‘文’,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读写听说能力,当然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与此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语文教师应树立鲜明的‘育人’目标,‘教文’要纳入‘育人’这个大目标。”

于漪老师认为:“语文教学之所以能在学生素质、能力和智力方面发挥重要的培育作用,首先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思想性。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既是表达情意,那么,用它组成的作品,都寓有一定的思想情感。思想情感为里,语言为表。”“要善于缘文释道,因道解文,既废除离开字词句篇的架空说教,又力戒置思想内容于一旁的支离破碎的词句解释,力求把思想教育与语文训练结合起来,水乳交融,使学生思想上受教育、感情上受熏陶,语文能力获得有效提高。”

从上面引述的文字中可知,于老师此时的语文教育观与先前有了很大的不同:一是明确提出“‘教文’要纳入‘育人’这个大目标”的观点,“教文”为“育人”服务;二是明确提出“思想情感为里,语言为表”的观点,这表明“教文”不能仅停留在语言之表,而要进入思想情感之里;三是提出“力求把思想教育与语文训练结合起来”的观点,“使学生思想上受教育、感情上受熏陶,语文能力获得有效提高。”细读下来,我们发现,于漪此时对“文”的理解,已不再是仅从知识性的角度去思考了,而开始转向思想文化意义的角度去观照了,其突出点就是关注到了“教文”对开发学生智力、培育学生情感、提升学生思想三个方面的意义。这不仅打破了当时语文界“德育渗透”的僵化的教条,而且引领了语文界对“文”的意义的全面认识。

之所以有如此大的转变,是于老师已经充分认识到“育人”是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教文”为这一终极目标服务;并且,语文教育所育之“人”,不是只学知识的知识接收器,而是在“学文”过程中不断发展智力、培育情感、提升思想的不断生长的独特的“人”。她说:“语文教育中发挥育人的作用,不但要掌握学生的共性,更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不能站在学生世界的外面观察,要站在学生世界之中眼观耳听,搭准他们的脉搏,了解他们的思想、性格、情趣、爱好、知识、才能,长善救失,因势利导,使他们的潜力,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健康地充分发展。不促使学生的个性获得发展,育人就相应地失去了光泽。”这里最重要的也是最值得人们注意的是“促使学生的个性获得发展”。

此后,于漪不断丰富“目中”之“人”的“个性发展”的含义,诸如思维力、想象力、记忆力等。

以“人”为中心,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人”作为一个独特个体的发展为中心的语文教育,是对以“知识”为中心的语文教育的巨大超越。

(三)以“培育具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为核心的语文教育

进入21世纪,于漪老师对“文”的理解又深入了一层。它关注更多的是文章所蕴含的全息性的文化意义,是这种文化意义对学习者的全面化育功能。

“思想、情感、语言是同时发生的。语言不仅翻译思想,不仅是载体,而且就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语言和文化在母语教学中不是两个东西,而是一个整体。”“母语教学不能如同外语教学中的‘商业对话’训练,不是‘英语900句’,不能老在语句上兜圈子。教母语,同时也在教民族的思想和情感。”“有人说:‘母语是父母给的,母语是家给的。家给的语言,是一种有形无形、有声无息的存在,是历史流注的民族精神,是万方辐辏的智慧融合。她宽厚地孕育涵养着每一个子民,全息地体现着民族流动不息、丰富多彩的生活。’确实如此,母语教育绝不是识多少字、背多少词、做多少练习、写几篇文章,而是在引导学生理解祖国语言的同时,受到民族文化的教育,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民族情结的感染。”

不难感到,于漪老师对“文”的这种理解既与她对语言性质的进一步认识密切相关,也同她对全球化背景的认识密切相关。人所共知,21世纪的人类舞台“全球化”已从幕后走到了台前,异域文化正以所向披靡之势愈来愈密集地进入我们的生活。而另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冲击与破坏后已经丢失了许多。与此同时,成人世界鄙薄中华文化、崇洋媚外的思潮也不时涌现,教育界“去中国化”的思想也时有抬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伴着“三片”(薯片、芯片、大片)长大的孩子们大多喜欢的是什么呢?是文化快餐,是电脑游戏,是那些外来的东西。他们吃“肯德基、麦当劳”、喝“可口可乐”、穿“牛仔服”、看“好莱坞”、听“格莱美”、过“圣诞节”、游“迪斯尼乐园”……吃喝玩乐,从物质享受到精神消费,在西化,在美国化,或者说在自觉不自觉中努力“去中国化”。有些孩子言必称西方,了解西方远甚于了解中国,对自己国家的信任指数远低于对西方的信任指数。

因此,于漪明确提出了“培育具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的教育思想,强调语文之“文”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的化育意义,强调“教书育人”所育之“人”在全球化时代所具有的民族性。她说:“当今的中国教育,要培养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需以优秀的中华文化滋养他们的心灵,明读书之理,明做人之理,明报效国家之理。”

从1960年代到2010年代,50年的不断的超越自我,使于漪老师不断向语文教育的深处挺进。

二、引领时代

本质上说,每个人的不断成长都是对自我的不断超越。但于漪的自我超越与常人有着巨大的不同,那就是在超越自我的同时超越时代,引领时代向前。所以,读《于漪文集》,眼前就有一条大路在延伸——新中国语文教育之路在于漪老师的引领之下向前延伸。

因种种原因,新中国的语文教育似乎一直在“变革”之中,总有各种“说法”使得语文教师们左右为难。但我们能在《于漪文集》中发现,于老师一直在坚守着对语文教育本质的探索、实践与阐释,因此虽然不同时期都弥漫着重重迷雾,而于老师总是能拨开云雾,挺立高处,发出清亮的召唤之声。

(一)朴素的语文教育

教育就是教育,不应当有其他附加。语文教育就是语文教育,同样不应当有其他附加。但因认识上的种种局限,语文教育常常粘上许多附着物。于老师对此一直有着清醒的认识,总是在关键的时候发出振聋发聩之声。

“把语文课上得实惠一些,朴素一些。”这是于漪1964年5月发表的《把语文课上得实惠一些,朴素一些》一文的主要观点。那时的语文教学强调的是“双基”,将其归纳为“字、词、句、篇、语、修、逻、文”。于是,许多教师不管是哪一堂课,都要把这些内容尽可能“装”进去。于漪的文章针对当时语文课堂知识芜杂、不分主次、不能落实课文主要内容的现象发言,强调每堂课都应当根据文章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确立教学重点,而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绝不能‘闭塞眼睛捉麻雀’,要胸中有书,目中有人。”

“强主干,删枝叶。”国家新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后,语文教师对如何落实“三维目标”一时感到没有头绪,于漪老师应邀于2004年1月在《中学语文教学》上发表《课堂教学三个维度的落实与交融》,指出:“确立知识和能力这个维度就是对原来的加以审视,取其精要加以整合,使线条更清晰,用六个字来讲就是‘强主干,删枝叶’。在教学上枝枝丫丫,孩子们学起来十分困难,因此要‘强主干,删枝叶’。”这里于老师“强主干,删枝叶”的呼吁与之前强调的“把语文课上得实惠一些,朴素一些”其内里一脉相承。

“课堂不是T型舞台,模特时装表演,花样翻新。”随着“愚”乐时代的到来,语文课堂也受到很大的冲击,一些类似于“嘉年华”式的课堂不时受追捧。于漪老师于2007年1月在《语文教学研究》上发表《本色与包装》,语重心长地说:“课堂不是T型舞台,模特时装表演,花样翻新;也不是娱乐场所,让低俗文化、低俗语言浸染学生耳目。”“语文课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语文的实践,要实在,要丰富,要灵活,要生动,要讲究质量,挤掉泡沫,挤掉水分。”

不被“纷繁的口号”所伤。在当今多元文化时代,语文教育一些本质性的特征也时有被解构的危险。面对种种“乱象”,于漪老师2013年10月在《教育研究与评论》著文,指出:“如今,大大小小的教育专家满天飞,各种各样的口号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当前很流行‘以学定教’这个说法。我认为,‘以学定教’和‘因材施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考。‘因材施教’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如果改成‘以学定教’这个口号的话,中小学课程标准还要不要?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呢?学校与学校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是有差异的,那怎么定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