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工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实践研究

作者: 张红妹

一、研究背景

劳技电工是初中八年级学生的必修课,主要有电工基础和电子技术两大模块。电工模块包括以下内容:安全用电,插头、插座的安装,简单照明电路的设计和安装,会用万用表检测元器件的好环、电路的通断情况。电子模块包括以下内容:焊接技术,了解四种电子元件的单位、符号、分类、作用、特性等,完成一个电子光控小作品。城区学校由教育局统一安排到劳技中心学习,学生的学习时间为三天,属于集中授课制。农村学校由本校自行安排授课,每周一节课,第一学期完成电工模块,第二学期完成电子模块。

电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但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知识多而深奥、技能难而陌生,每周一节电工课,不管是知识还是技能,总是前学后忘。学生的学习兴趣低,课堂教学效果也很低。笔者从2019学年去叶榭学校支教,发现学生除了对知识前学后忘外,主要原因还在于他们认为自己将来不可能做电工。很多学生把一周一节电工课当作休憩,不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不喜欢电工,不想学电工。不喜欢、不想学,学习兴趣就无从谈起。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电工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笔者支教以来一直在探索研究的问题。

二、理论依据

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习得知识技能,又感受到学习活动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我想,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对电工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上电工课、盼望上电工课。那么,采用情境教学法是首选。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课堂活动的认知有动力、强化、调节三个功能。健康的、有趣的活动对学生的认知能起到发动和促进作用,直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提炼和加工后去影响学生的学习。诸如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使其产生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但劳技电工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不同于语数外。笔者创设以生活为背景的情境,引发学生主动思考、体验,获得学生的情感认同。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探索,作抛砖引玉之用。

三、实践研究

八年级学生对于有些电学知识是难以理解的,要让学生听得懂并接受,才能引起他们的积极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在创设情景时,不仅要讲究教材剖析大纲,更要深入分析学生的基础,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风格、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还要以学生的视角出发,才能有效地设计出易于学生接受的情景,才能得到学生的默契配合。

(一)以“景”触情

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看到眼前景物、听到富有感情的语言,触动他们的感情,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积极地投入当前的学习中。我通过剖析教材、分析学生知识基础、认知特点,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有关的情景来触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将部分教学内容以视频的形式呈现,直观的场面让学生看得见,听得明。

八年级电工技术的第一单元第二课时是“安全用电”,人人都知道电的危险性,如果30 mA及以上的电流流过人体,人就有生命危险。可是这又无法让学生做实验与体验,如果直接告诉学生数据,就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与警惕。我选了一些场景拍成微视频请学生观看并思考:在冬季,两个人握手,刚接触就感受到刺痛而迅速缩回,猜猜此时的电流强度为多少?有人触及带电体,电流流过人体,但他能甩手摆脱,此时的电流强度为多少?有人触及带电体,瞬间倒下,此时的电流强度又为多少?请学生在回忆、猜测与阅读教材中概括,三种情况的电流强度分别在1 mA左右、10 mA左右和30 mA以上。冬季干燥,同学间手相碰而感到刺痛,这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再通过不同电流强度人触电的场景,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紧张和对电的敬畏。再如,在触电和火灾急救措施环节,我不是告知学生第一步干什么、第二步干什么,而是采用情景表演进行演示。我在讲台上放一台老式电风扇,一学生走过,不小心触碰了金属,瞬间倒地。我大呼:“快救救他!”有学生飞奔过来直接用手去拉触电的学生,有学生脱衣服用衣服包缠手再拖拉触电者,有学生找木棒挑使触电者与电风扇分开,也有学生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在旁急得团团转!座位上的学生看到同学的急救方法,一会大叫“危险!”一会儿大喊“当心!”一个真实的急救情景,把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起来了,此时我宣布,刚刚实施的所有的急救方法都有危险。学生不服气,反思急救步骤,终于明白在救触电者之前必须先断电,可以拉闸断电,也可以拔插头断电。

试想,如果安全用电照本宣科,有多少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通过“景”来触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参与学习、解决问题的热情,学生会终身不忘。他们会盼望上电工课,逐渐喜欢上电工课。

(二)以“趣”促学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今中外的科学家,无不是对某现象、技术有兴趣,才激发他们去学习,最后取得好成绩。我们做任何事,其结果的优劣都与兴趣有关。

电工知识与技能因为难,所以充满趣味和挑战。我们先要点燃每个学生的热情,促使每个学生动起来,投入到学习中。教师在引导中要语言生动、惟妙惟肖、不失时机地抓住每个教学契机,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其是掌握一定技能、技术后,让学生不满足于已有的知识技能,使他们产生更高的兴趣,去深入了解或揭示特征或规律。如教学“色环电阻”阻值的读法,我做了一个动画,并配音描述:“有一个穿着黑领(黑0)衣服的人,站在一颗棕叶(棕1)树下,两边的脸颊红红的(红2),里边的衬衫(橙3)很脏。啊,好累呀,让我休息一下吧!远处,山上都是黄柿子(黄4)和一群工程队的队员。原来,他是落伍(绿5)了,难留(蓝6)在树下休息了。他就一手拎起一桶紫色的漆(紫7),脸色由红变成灰白(灰8),右手拎起一瓶白酒(白9)去追赶前面的队伍了!”学生听了哈哈大笑,情不自禁地描述起来,这样黑0、棕1、红2、橙3、黄4、绿5、蓝6、紫7、灰8、白9一下子就记住了,再运用四环电阻的读法读五环、六环电阻,学生的兴致非常高。再如,用万用表检测整流二极管时指针一次偏转、一次不偏转,检测发光二极管时一次灯亮、一次灯不亮,学生觉得非常奇怪,充满疑惑。此时的学习,学生的注意力特别集中,他们查资料、阅读教材,得出正向连接——导通、反向连接——截止,他们具有单向导电性的特性。但为何检测时要选择不同的量程呢?再让学生讨论分析。

以趣促学的关键是设计的教学内容一定要有趣,要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习的过程充满趣味。通过满足学生好奇心,提升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欲望。

(三)以“问”育思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前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说明生疑、发问对学习非常重要,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往往与学生回答问题、提出问题有密切关系。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

我们要根据学情设计出新颖、富有挑战的问题,就易于激发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生活中的电”一课,知识点是电的种类、电的来源、性质等。怎样让学生对电产生疑问,进而引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老师的启发提问很关键。我先问:“原始社会有没有电?”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没有!”我追问:“到底有没有?”学生瞪大眼睛开始思考,有学生脱口而出:“有闪电!”马上有学生反对:“闪电是电吗?”学生开展辩论,最后得出闪电属于电,原始社会还存在静电。我抛出第二个问题:“现在生活中有多少种电?”学生很容易就回答出来:“直流电和交流电。”我问:“天空中的闪电、摩擦得到的静电和电器使用的直流电、交流电,它们的性质一样吗?”我话音一落,就听学生回答:“不一样!”我疑惑地问:“为什么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有学生说:“天空中的闪电是一种自然现象,怎么可能与直流电、交流电一样呢?”很多学生附和。可也有学生开始动摇,说:“它们应该是一样的吧,因为都有一个‘电’字。”观点发生分歧,思维开始活跃。学生展开辩论,最后围绕电的性质,以电流强度来讨论,得出这四种电的性质是一样的,只是电流强度有大有小。通过对电种类的认识,我马上提问:“科学家对闪电、静电产生好奇,他们是怎么发现电的性质从而去研究生产直流电、交流电的呢?直流发电机、交流发电机分别是谁发明的呢?”提问、回答、质疑、讨论,师生都在交流,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亢奋、活跃的状态。

一堂成功的课,我们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掌握好提问的方法,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积极思考,才能开拓学生的视野,锻炼他们的沟通和交流能力。有趣、有挑战力的问题能调动学生全身心地参与讨论、思考,发现未知的知识。因此,以问题为导向,能培育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四)以“探”助智

探究学习的前提是要学生主动参与,根据自己的猜想、推断、选择或假设,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

电工常用的教学方法以讲解、示范、模仿操作法为主,比较实用,也行之有效。但课堂气氛很沉闷,没有一定挑战与技术含量,按部就班地你说我听、你教我学、你演我做,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降低劳动带来的快乐和真实性。其实,电工课程中的一些知识与技能很适合让学生探究,如剥线有多少种方法?学生展开探究,再让他们在诸多方法中根据安全规范进行筛选。照明电路一灯一开关的安装,除了理论知识“接线规则”外,在电工板上敷设线路需要一定的劳动能力,包括知识、技能、智力与体能。由于配备的材料是1.5平方硬线,且有限,如果我告知学生相线、零线长度多少、剥制多少铜芯线,让学生跟着做,就失去了挑战的动力。我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提供一套材料,让学生探究灯座与开关间的敷设距离、导线的长度、选择接线方法。没有规定的尺寸、接线的方法,只有安装示意图和质量要求,四个人围着电工板商议着、比划着,一起制定工艺流程,分工完成电路的安装。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争论着表达自己的观点,如开关到灯座的距离走直线还是斜线,怎样布线才是规范的,节约与规范,谁更重要。在探究式学习中,允许学生试错,在剥线、针孔式与压接式的技能操作中,学生发现导线短了、长了,布线不规范、不美观了,再拆除重新安装,学生情绪高涨。通过组内探究,再自主完成电路安装,提高了作品的成功率,学生的质量意识、规范意识得到提升。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电工教学,教学目标不单是学会知识与技能,而是让学生经历技术的效能,通过自主或小组探究,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学会技能,体验劳动的辛苦和快乐,从而领悟劳动光荣、劳动伟大、劳动美丽的真正涵义。

四、收获感悟

情境教学法最显著的特征是创设真实的场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提供生动的感知对象,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再以此来推动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境教学法其核心是要创设与学生认知、教学内容相符合的情境,让学生感到学习、探索的趣味性,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投入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电工是诸多劳技项目中最基础的一项,我们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习电工知识、体验电工技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普通的电工问题,以提高学生的能力。我根据电工课程特点,选用创设情境来唤起学生学习电工知识、技能的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当看到座位上的学生脸上洋溢着笑容、眼里充满着期待,说明在电工教学中创设情境是可行可取的。当然,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融会贯通、灵活应用,学生都会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