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设计和探究
作者: 许群燕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英语课程旨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核心素养教学理念已经逐步被应用到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使得初中英语课堂由传统的教授学生英语知识转变为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而阅读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渗透核心素养四个维度的主阵地。教师在英语阅读课教学中应以语篇文本为载体,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运用语言知识和听说读写等基本语言技能,增加语言积累,体验语言的文化内涵,运用语言的多元功能,形成语篇模式的意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增强文化意识。
二、当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尽管教师已认识到核心素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问题:(1)教师仍习惯性地对文本中的知识点语法点较为关注,强调用法和考点,导致阅读课脱离语篇文本;(2)教师在教授阅读语篇时逐字逐段翻译,不仅分割了文本,让语篇失去整体性,导致学生碎片化阅读,还剥夺了学生整体感知语篇的机会;(3)教师缺少对文本整体分析的指导,导致学生没能及时获取文本必要的信息和人物性格的判断等;(4)教师缺少对学生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思辨能力的培养;(5)教师没有充分运用阅读语篇素材,来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激发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设计和探究
学生对于语篇文本的理解层次水平大部分取决于教师自身是否对教学语篇有深度理解。只有教师深刻理解语篇,精准把握文本要求,才能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有效的语篇阅读,整体感知语篇并对其做出判断归纳分析评价等等,也才能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这篇阅读文章想要传达给读者的真正意图,而不是只知道一个文章大概。只有教师善用所教语篇文本,才能降低能力培养的难度,让学生乐于学,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以下是笔者的一些设计和探究。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语篇知识,有效提高学生的语篇意识和阅读能力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篇是语言学习的主要载体。语言学习者要在真实且相对完整的语篇中接触、理解和使用语言。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渗透有关语篇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形成语篇意识,把握语篇的结构特征,从而提高理解语篇意义的能力。教师分析文本的体裁和语篇模式,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文本的宏观结构即主旨,指导学生在主旨的引导下对语篇进行自上而下的有效解读,提高其语篇分析能力。
以《英语(牛津上海版)》8A Unit1中的A letter from a penfriend为例,这是一封来自笔友的信。教师设计表格(见表1),可以通过提问完成表格第一列来帮助学生了解文本的类型并把握这类应用文语篇的结构特征。

T:What type of this article is it?
Ss:It’s a letter.
T:That’s right. The format of a letter includes 6 basic elements. What are they?
Can you help me to find them out and fill in the blanks in the first column?
Ss:...(Students scan the letter and figure out the six elements)
学生了解了写信的6个基本元素后,教师再逐一引导学生学习每个元素在写信过程中要注意的文本格式,接着让学生在完整的语篇中通过自主阅读找出基本信息,最后来探讨每个元素的语言特征。(见表2)
教师一个接着一个地布置学习任务,以求助的方式激起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教师通过表格的形式来设置学习任务单,使教师的要求更清晰具体。等孩子们完成这个表格(见表2),他们对信的应用文的结构特征就了然于胸了,这也有助于形成他们的语篇意识,提高他们捕捉具体信息和阅读分析的能力。
在整个初中阶段,除了应用文,学生还会接触到不同类型的语篇,比如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类型的语篇来渗透语篇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它们的结构特征,形成语篇意识。以后学生就能在阅读中根据语篇的不同特点来辨别文体,根据文体的特点来把握语篇的基本信息和主旨大意,这对于提高学生语篇分析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二)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文本分析的指导,有效提高学生整体感知语篇,分析语篇的能力
教师在教授阅读语篇时,若单纯为了强调文本的整体理解,而只是要求学生采用自上而下的模式来掌握阅读语篇的大意和主旨的话,那么学生可以知道文本的大概内容,但却不能真正理解和运用,更别提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分析能力了。因此,教师在实施语篇教学中,应针对不同类型的篇章进行有针对性的文本分析指导和阅读技巧指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以《英语(牛津上海版)》8A Unit 3中的Dealing with trouble为例,这是Paul的一页日记,讲述了他遇到的一件不寻常的事情,是一篇记叙文。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为主,叙述人物的经历和事情的发展变化过程的一种文体形式。记叙文写人通常以人物的活动为中心,通过对若干事件的记叙或描写,把人物的形象、性格刻画出来。叙事通常遵循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如事件的起因、过程、高潮和结果等。教师应该根据这种文体的特点,设计一些阅读任务来指导学生使用一些阅读策略和技巧,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比如,在学生开始阅读之前,教师可充分利用阅读文章里的标题、介绍和插图等,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预测(predict)。这个小小的学习任务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形成阅读期待,还能帮助学生初步认知文本的主题,为接下来的阅读任务做好铺垫。
1.Which person is Paul?
2. Who is the man standing beside the boy?
3. Do they encounter something pleasant or unpleasant?
4.What is the young man doing with the bag?
接着教师可以采用通篇快速阅读(fast reading)的策略,让学生初步了解故事的梗概和文本的组织结构特点,把握作者行文的思路等等。比如,教师让学生速读全文来把握记叙文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要素,并设计表格(见表3),明确阅读的任务。

也可以让学生按照事情发展的线索来划分段落并概括出段落大意,这个阅读任务(见表4)可以用来培养学生梳理分析文本结构和归纳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详细阅读(careful reading)的方式来进一步梳理文本信息,感知语篇。比如学生通过详细阅读后,用可视化的流程图来清楚了解这个trouble是如何发生的以及trouble是如何解决的(见表5)。

在这篇语篇里,作者Paul对爸爸面对偷窃案时的一系列行为举止很不解,甚至觉得爸爸是害怕这些人而在故意躲避。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查找一些与语篇的主旨大意、重要信息等高度相关的词汇或句子来推测(make inferences)了解Paul的情感、态度或思想等,这些都需要通过上下文进行推测或理解(见表6)。

文本的细读是对文本的深入阅读,有助于学生对文本信息进行深层次的理解,挖掘文本的隐藏含义或寓意,评鉴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意图,判断人物的性格,了解人物情绪的变化等等,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和推断能力。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抓住文本题材特点,认真设计各种不同的学习任务,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加强文本分析的指导,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阅读技能和阅读理解能力,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整体感知语篇、分析语篇的能力。
(三)在阅读教学中注重语篇的评价,加强对学生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思辨能力的培养
每一篇阅读文本,都深含着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意图。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更应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后的反思和评价,带领孩子们深入探究主题的意义;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以《英语(牛津上海版)》8B Unit 6中的France is calling为例,学生通过阅读已初步了解法国巴黎的一些著名景点、典型的食物饮品和风土人情。教师在读后活动中,可以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进行中外文化的比较,鼓励学生探究中外文化的内涵,汲取不同文化的精华,坚定文化自信,构建多元文化视角。比如:If you are asked to introduce China,which city will you recommend first?Why?通过思考,学生会根据自身文化背景知识给出不同的答案,教师也可以乘势告诉学生上海是世界著名的金融中心城市之一,北京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一座双奥之城。通过拓展,能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自豪感,增强国家认同和家国情怀。France is famous for its French food and wine,then can you tell some famous food and drink in China?通过提问引出饺子、八宝饭、茶等中国传统美食和饮品,让学生比较中外饮食的不同,正确地认识和对待不同国家的文化。
仍以《英语(牛津上海版)》8A Unit 3中的Dealing with trouble为例,学生通过阅读知道了Paul的爸爸是如何解决这个麻烦的。这时教师可以带领孩子们深入探究主题的意义,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的品格和思辨的能力。如:
T:What do you think of Paul’s father?
Ss:He is helpful/warmhearted/wise/thoughtful...
T: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passage?
Ss:We should stay calm all the time.
We should solve the trouble in a clever/safe 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