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的“求同”与“求异”

作者: 陆耀芳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的“求同”与“求异”0

统编教材以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单元中的导语、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课后练习、语文园地等都贯穿着语文要素的学习与运用。有些单元的习作、“快乐读书吧”等模块也与语文要素相关,旨在引导学生运用本单元学到的关于语文要素的知识技能开展写作与课外阅读的实践活动。这样的单元编排方式,使得整个单元的内容相互配合、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系统,也为我们单元整体教学提供了可能。在单元整体教学中,从文本解读到教学设计,我们要有“求同”与“求异”的意识。

一、语文要素的“统领性”与“具体化”

语文要素对同一单元的课文来说,具有统领性的作用,此为“求同”。而结合单元每一部分内容对语文要素做出具体诠释,将语文要素以明确的目标形式表现出来,此为“求异”。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以寓言故事这一文体组织单元的。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在课文阅读与“快乐读书吧”的学习中,我们将涉及单元语文要素的目标具体化:

《守株待兔》:按事情起因、经过、结果概述寓言内容。结合结局分析宋人“释起耒而守株”的做法错在哪里。知道把偶然当成必然,企图不劳而获,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陶罐和铁罐》:按时间顺序概括说清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的故事。了解陶罐和铁罐的不同看法,结合结局分析铁罐之前奚落陶罐的行为错在哪里,明白要客观看待事物的长处与短处的道理。

《鹿角和鹿腿》:抓住鹿对角与腿前后态度的变化及变化原因,说清故事内容。结合结局,分析鹿之前对角和腿的看法错在哪里。明白要辩证看待事物的价值,不能只凭外表判断事物好坏的道理。

《*池子与河流》:借助表格梳理池子与河流的不同观点、做法以及造成的不同命运。结合结局说说更赞同谁的观点。明白不能像池子那样贪图安逸、得过且过,而要像河流那样积极进取,为社会多做贡献的道理。

“语文园地”:通过“交流平台”梳理和总结阅读寓言的体会与方法,了解寓言故事的基本特点。

“快乐读书吧”:完成《叶公好龙》的阅读资料卡,进一步巩固读寓言的方法,并运用方法自主阅读《中国古代寓言》《伊索寓言》和《克雷洛夫寓言》,分享了解的内容、明白的道理,并联系生活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从以上教学目标看,单元语文要素是贯穿整个单元学习的主体目标。三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都要求学生了解寓言内容,并结合结局分析故事中人物错在哪里,明白其中的道理。“语文园地”结合本单元的学习,交流阅读寓言的体会。主要呈现了三个内容:一是寓言故事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二是寓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三是寓言能启发我们思考生活中的人和事。“快乐读书吧”《小故事大道理》总结了寓言的特点及阅读策略,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联系生活中的人和事,更好地认识自然与社会,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同为寓言,但是有中国古代寓言、当代寓言、伊索寓言,还有克雷洛夫的寓言诗。寓言内容不同、年代不同、作家不同、表达不同,因此了解寓言内容的方式也不同,其中的道理自然也不同。因此,目标中需清晰写明这些不同,方能体现“这一篇”寓言的个性目标。

二、阅读策略的“一致性”与“个性化”

单元整体教学需关注阅读策略的一致性,以更好地体现精读课文“学”方法,略读课文“习”方法,课外阅读“用”方法。作为寓言单元,我们要思考“这一类”的文体需要掌握怎样的阅读策略,以便学生举一反三、举三反一,此为“求同”。在具体阅读某一篇课文时,还需要体现“这一篇”阅读的个性化策略,此为“求异”。请看本单元精读课文《守株待兔》与略读课文《*池子与河流》在了解内容与理解寓意方面的阅读流程设计:

《守株待兔》(教学片段)

第一课时

一、梳理内容,说清故事

师:读寓言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内容。

板贴:读寓言了解内容

1.了解主人公

师:这篇文言文讲了一个故事,它的主人公是谁?(宋人)

板贴:主人公宋人

理解“宋人”:宋国的一个人。

师:他是做什么的?(耕者:农夫)

2.了解故事经过

师:看看插图,你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说说这个农夫在做什么吗?

预设:“释其耒而守株”

板贴:释其耒而守株

师: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冀复得兔)“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的意思是什么?

3.了解故事起因

师:这个农夫为什么这么做?请你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板贴: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师:你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了吗?

随机理解“触”。

4.了解故事结果

师:故事的结果怎么样?也请你用文中的话说一说。

预设: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师:这里讲了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兔不可复得”,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板贴:兔不可复得

师:另一方面,“身为宋国笑”,这句话的意思又是什么?

板贴:身为宋国笑

随机理解“身”为“自己”,指宋人。

5.借助板书说一说故事内容

板贴:主人公起因经过结果

师:现在你能不能用老师板书的内容,完整地说说这个故事?

生自由说,交流。

6.总结寓言的学习方法

师:你瞧,寓言虽然短小,但是故事却非常完整。在读寓言故事时,我们可以抓住主要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来了解故事内容。

第二课时

二、分析人物

1.根据宋人“释其耒而守株”的行为猜测他的想法

(1)齐读课文。

(2)交流反馈。

预设:“白捡了一只兔子真是太幸运了。要是天天能白捡兔子就太好了。”

“从此以后我都不用劳动了,白捡兔子就可以舒舒服服过日子了。”

2.讨论:结合结局,说说宋人的想法错在哪里

三、明白道理,知道寓言的作用

1.结合故事的结局说说《守株待兔》这则寓言蕴含的道理。(板贴:明白道理不劳而获)

2.生活中有像宋人这样的人和类似的事情吗?联系生活举例说明。

3.结合生活中的两个情境加深对《守株待兔》寓意的理解。

4.理解“寓言是生活中的一面镜子”这句话的意思,感受寓言的作用。

5.背诵课文。

四、迁移方法学习《南辕北辙》

比较《守株待兔》和《南辕北辙》区别在哪里。

《*池子与河流》(教学片段)

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分析人物

1.回顾精读课文学到的阅读寓言的方法(出示卡片: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课文寓意)。

在这篇课文中,我们可以通过捕捉人物对话中的信息,了解课文内容。拿出任务单二(见表1),看一看,我们要捕捉哪几方面信息呢?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的“求同”与“求异”1

提示:志向就是指河流与池子的想法、观点。

2.默读课文,依据三方面捕捉信息,完成表格。

交流出示表格(见表2)。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的“求同”与“求异”2

3.谁能借助板书,说清池子与河流因为怎样不同的志向而有着不同的做法,最终导致怎样不同的结局。?

4.课文中的池子和河流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池子:懒惰、得过且过、贪图安逸、不求进取、没有追求。

河流:勤奋上进、乐于奉献、志向远大、胸怀大志。

四、链接生活,辨析观点、理解寓意

1.结合结局,你赞同谁的观点呢?

2.你们身边有像池子或河流这样的人吗?

预设1:班里有的同学特别聪明,但他们得过且过,觉得玩比学习更重要,天天想着无忧无虑地玩,就像池子一样,最后成绩越来越差。我认为人一旦懒惰、贪图安逸,再有才能,最终还是一无所为。

评:是呀,这也是课文最后一节所揭示的寓意。(出示,齐读)

预设2:班长学习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假期还参加夏令营快板培训,就像河水一样,勤奋上进。

预设3:爷爷每天晨起锻炼。白天上老年大学,学画画,晚上回家还自学手风琴,像河流一样不知满足,活到老学到老。

预设4:快递员、清洁员在本职岗位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像河流一样乐于奉献,实现人生价值。

2.师总结:看来大家都很赞同河流的观点,愿我们都能做河流这样的人,奔流不息、乐于奉献、胸怀大志,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光彩。

从上面的教学片段可以看出,两篇文章整体的阅读策略与教学板块是一致的,都是阅读寓言要经历的三个步骤: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课文寓意。但是,具体操作时,又根据课文不同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体现“个性化”。如“了解课文内容”板块,《守株待兔》是一个文言故事,因此,教师主要引导学生抓住主要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结合文言词句的理解来梳理故事内容。《*池子与河流》是寓言诗,主要通过池子与河流的对话展现他们不同志向、做法与结局,因此采用表格的形式梳理内容,把握故事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板块,《守株待兔》主要抓住宋人做法背后的想法,结合结局,去分析他的错误在于想不劳动,天天白捡兔子。《*池子与河流》主要引导学生结合结局分析课文中池子和河流观点的对错。“理解课文寓意”板块,《守株待兔》采用举例并结合生活中的两个情境加深对《守株待兔》寓意的理解。再理解导语页上“寓言是生活中的一面镜子”这句话的意思,感受学习寓言的作用。《*池子与河流》,通过学生例举身边像池子或河流这样的人,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快乐读书吧”既是一个单元的总结提升,又是开启课外阅读课程化的钥匙,为学生寓言文体的阅读自动化、结构化做出强有力的保障。请看本单元“快乐读书吧”的教学设计片段:

快乐读书吧(教学片段)

二、回顾方法,完成《叶公好龙》的资料卡

1.回顾寓言阅读方法

预设1:了解故事内容,思考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预设2:把寓言与自己生活中的人和事联系起来,才算是真正读懂了寓言。

师:读寓言有方法,先要了解内容,再分析人物错在哪里,明白其中的道理,最后还可以联系生活谈谈获得的启发和教育。下面我们就运用这个方法一起读一读《叶公好龙》。(板书:了解内容明白道理联系生活)

2.运用方法,指导完成《叶公好龙》的资料卡(1)了解内容

师: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故事的内容呢?

预设:从前有个人叫叶公,他很喜欢龙,他所有的东西上都画着龙,但是他见到真龙后,却吓得逃跑了。

(2)交流寓意

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预设:这个故事说明有的人表面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真正爱好,讽刺了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

(3)联系生活

师: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人或事呢?小结:我们运用了了解内容、明白道理、联系生活的学习方法,读懂了寓言故事。

三、交流阅读计划完成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