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英文视角辅助历史概念理解

作者: 赵小政

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特别是在学习世界史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使用英文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重要概念。

一 、历史教学中使用英文资料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当“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同时“增强学生的世界意识”[1],这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在历史教学中,特别是在学习世界历史的概念时,恰当地使用英文资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更能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逐步塑造学生的开放意识和国际视野,全面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深刻体现高中历史课程的育人价值和对学生发展的深远意义。

历史教学中很多内容特别是世界史板块,许多概念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光荣革命”“启蒙运动”等等,关于这些历史事件的中文资料已经浩如烟海。晚清著名思想家严复提出翻译应当遵循“信、达、雅”的原则,然而这是一项很高的要求。在翻译外国语言时,翻译者必然受其文化、语言、生活环境的影响,可能导致翻译内容偏离或者失去部分主旨。如果能追本溯源,返璞归真,回归英文解释,从西方文化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些来自西方世界的术语,就可以加深对历史的认识,拓宽历史视野。例如关于朝鲜战争,过去流行这样一种评价:美国“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敌人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其实这句话完整内容如下:

Red China is not the powerful nation seeking to dominate the world. Frankly, in the opinion of 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 this strategy would involve us in the wrong war, at the wrong place, at the wrong time, and with the wrong enemy.[2]

这段话中的“would”应该是一种虚拟语气,如果这样做的话会如何如何,只是表示可能会发生但还没有发生的事情,而不是一种盖棺定论的评价性话语。此外,这段话出现于1951年,而朝鲜战争结束于1953年,因此从时间上也可断定不是对战争最后的总结。由此可见,英文材料对历史事件的全面解读有积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大学教育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中学教师掌握了基本的英文阅读与理解能力,这为教学中使用英文材料提供了便利。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学科素养能力得到提升,历史思维和视野得到拓展,这是新时期对教育工作者的客观要求。

“历史学是一门与其它学科紧密相连的综合性学科,将其它学科的知识融入到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有着重要而积极的意义。”[3]新课标中指出“历史课程的设计,既要注意与思想政治、语文、艺术……等课程的关联,又要有助于学生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力图使其与相关课程发挥整体作用,共同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4],强调历史学科与其他课程的关联,可以尝试跨学科综合教学,而使用英文材料辅助历史教学可以打通英语和历史的学科界限,从而践行这一理念。

二、英文视角辅助历史概念理解的范例

1.文艺复兴——Renaissance

《中外历史纲要(下)》对“文艺复兴”的解释为“14世纪到17世纪初发生在欧洲的宣扬新思想的新文化运动”“以学习和恢复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号召,实质上却是创立符合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5],基本上比较完整地概述了它的主要内容。接下来站在西方文化视角来认识一下“Renaissance”,在Merriam-Webster Online Dictionary 解释为“the transitional movement in Europe between medieval and modern times beginning in the 14th century in Italy, lasting into the 17th century, and marked by a humanistic revival of classical influence expressed in a flowering of the arts and literature and by the beginnings of modern science.”[6]与教材里的内容相比,这段解释首先从宏观的时代背景出发,介绍了文艺复兴介于中世纪与近代史之间。其次,还明确地提到了文艺复兴所涵盖的三大领域:艺术、文学和近代科学,将其比喻为“盛开的艺术之花和文学之花”,可以说非常的形象和贴切。同时,该解释也传达出文艺复兴对之后的科学革命的直接影响,这有助于启发学生理解和关注相近的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这些拓展性的内容都是对教材上知识点的有益补充。

历史教学中面临的一大挑战是概念解读,如何定义这些概念,进而让学生能够理解它的准确内涵。文艺复兴的核心理念是“人文主义”,《中外历史纲要(下)》解释为“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升人的地位,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崇尚理性……重视发挥人的才智和创造力,追求现世社会的幸福生活;提倡探索人与自然的奥秘。”[7]上述解释可以说是非常的详尽和全面,学生基本可以把握。同样从英文的角度来认识一下人文主义——“humanism”。在Merriam-Webster Online Dictionary 解释为“a doctrine, attitude, or way of life centered on human interests or values especially : a philosophy that usually rejects supernaturalism and stresses an individual's dignity and worth and capacity for self-realization through reason.”[8]这段释义将人文主义解释为一种哲学思想或者人生信条,它排斥一切超自然主义,在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同时,特别指出了通过“reason”(理性)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而“理性”这个词紧接在18世纪启蒙运动的核心理念之后,这说明理性主义在这个阶段得到了发展。这两场思想解放运动之间有着继承与发展的联系。通过这段英文材料,可以加深学生对欧洲思想脉络演变规律的理解。

2.启蒙运动——“The Enlightenment”

将“enlightenment”这个单词进行拆分,即可让学生初步明白它的内涵。“en”在英文中是一个前缀,大概意思是“用……做某事”,“light”即为“光明”的意思,“ment”是一个常见的后缀,意为“……的行为”,整个单词最终呈现的意思为:使人们看到光明,感受到光明,进而驱散黑暗。从单词的英文含义解构,再搭配课本上的解释:启蒙运动就是以理性和科学的光芒,驱散愚昧、迷信、宗教狂热的专制统治带来的黑暗。通过拆解分析“启蒙运动”的英文翻译,学生不仅能够记忆深刻,而且可以灵活理解。Merriam-Webster Online Dictionary 关于“启蒙运动”的解释为“a philosophical movement of the 18th century marked by a rejection of traditional social, religious, and political ideas and an emphasis on rationalism.”[9]从这段英文解释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启蒙运动所代表的抗争与诉求,即对传统社会、宗教和政治理念的抵抗。从这个角度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欧洲的几场思想革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其实这些思想革新的目标存在相通之处,其背后的原因在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强大,一场接一场的思想革新如同巨浪一样,愈发猛烈。

启蒙运动高举理性的大旗,理性用英文表示为“reason”。Merriam-Webster Online Dictionary对其解释为“the power of comprehending, inferring, or thinking especially in orderly rational ways.”[10]理性是一种理解能力、推理能力,特别强调进行理智的思考。理性强调人自身的思考和判断,不承认外界的教条和神的旨意。从这个角度结合实例,如牛顿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推理,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验证了理性的伟大,同样启蒙思想家也相信通过理性的思考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而提出了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论、天赋人权等等。

三、结语

历史的真相是复杂的,历史的重要特质是不可再现性。“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对历史尽可能的有客观正确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11],拓宽史料搜集路径,恰当搜索和使用英文资料,恰恰是实践这一理念的尝试,不仅有利于认识历史的全貌,更能从深层次上提升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运用史料的重要原则是,能够帮助理解历史概念,如果现有的中文史料能达到这个目标,英文材料也可以少用或者不用,切记堆砌史料增加学生负担。每一种史料都有特定的时空限制,在使用英文材料的时候务必“注意挖掘史料背后的社会背景含义和特定的微观情境,切忌望文生义、断章取义”[12],否则会适得其反。

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很容易陷入枯燥无味的境地,历史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理念,大胆创新,适时运用英文材料,从英文视角来探索历史,是提升课堂趣味性的不错选择。特别是高中生具备了一定的英文阅读理解能力,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在翻译或者解读英文单词句子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思想观念的碰撞,“由此引导学生发现,任何学科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如此便可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13]。

【注释】

[1][4][1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2—3、11、5页。

[2]石国鹏:《历史教学中英文网络资源的利用》,《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年第1期,第27页。

[3]彭瑞洁:《融会贯通:高中历史跨学科融合的实施路径探索》,《中学历史教学》2023年第5期,第45页。

[5][7]教育部:《中外历史纲要(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年,第45、48页。

[6]https://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renaissance.

[8]https://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humanism.

[9]https://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enlightenment.

[10]https://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reason.

[12]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59页。

[13]丁洪东、孔祥馨:《例谈增强高中历史教学趣味性的方法》,《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年第22期,第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