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学术情境类试题分析及启示

作者: 林美云

高考学术情境类试题分析及启示0

* 本文系厦门市高中“提质增效”专项学科带头人课题“高考历史学科学术情境试题研究”(立项批准号:XMXD2023050)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摘 要:高考试题中选用学术情境素材的题目日渐增多,此类试题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会在科学实践中解决问题。通过对高考原题的解读,并梳理近三年高考历史试题中学术情境素材的来源,探索学术情境试题特征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要求,认为高中历史教学应从转变教学方式、丰富评价方式、培育学科素养等方面优化课堂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考历史试题 学术情境 高中历史教学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高考历史学术情境类试题的分析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高考历史对学生的学术情境理解与分析能力的要求日益提升。试题的材料选取主要聚焦于学术前沿研究或各大研究领域的重要对象,同时选项的布设也倾向于大学教学的角度,展现出浓厚的学术背景视野。为此,本文旨在通过深入解读原题,探寻试题素材的来源,进而对学术情境试题的命题特征进行细致研究,并探究其背后的旨归。

(一)呈现解读原题,分析考查维度

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42题题目形式为开放性试题,题目选取了《后汉书》中四则对地方良吏的描述,要求学生分析所给史料,阐述其中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本题素材选取来自学术研究成果,孙正军在《中古良吏书写的两种模式》一文中分析了东汉至宋以前对良吏的模式化书写,展现了“猛虎渡河”“飞蝗出境”两种书写模式的发展状况,及其对后来史书相关内容的影响。[1]原题如下: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史书所载东汉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试题在学术研究论文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删减与改编,以“猛虎渡河”这一模式化书写为例,材料采用了文言形式呈现。这样的设计旨在考查学生通过解读史料,探究发现历史现象背后史家以儒家思想为准绳的叙事方式。试题特别聚焦于自东汉至宋以前的历史书写,这一时期的历史叙述具有显著的模式化特征。这一特征的形成背景,主要源于两汉时期政治观念中天人感应和灾异观念的盛行,以及政府对良吏的褒扬。

在考查过程中,一方面要求学生能够对四则材料进行准确、合理的解读,辨别出这是《后汉书》作者的曲笔;另一方面则要求学生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对曲笔进行论证。这样的论证过程要求符合逻辑,能够体现出论据与论点的内在联系。通过这样的试题设计,不仅能够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还能够考查他们的分析、推理和论证能力,从而全面评估学生的学术情境理解与分析能力。

(二)寻找试题来源,加深试题研究

高考历史试题学术情境素材主要来源于历史研究权威期刊的论文,它们往往代表学术研究的前沿动态,学术性强。笔者梳理试题材料来源如表1。

(三)阐释试题特征,探索试题旨归

在命题立意层面,学术情境试题强调在学科思维的指引下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阅读原始素材并融合历史研究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增进对学术史的理解。从育人价值的角度审视,这类试题在塑造师生的学科思维方面独具意义。它要求学生基于学术视角进行深度阅读与分析,从而积累学术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进而推动教学的有效性。在题目设置方面,学术情境试题精心选取学术研究的历史素材,构建真实且复杂的情境。通过选取某一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历史研究对象,并创设与学生认知相冲突的情境,试题旨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意识,提升其专业素养。这种设计旨在引导学生适应陌生的复杂情境,并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题思路方面,学术情境试题紧密遵循问题研究的逻辑脉络。通过设置具体任务,试题旨在展现学术研究的思维过程。这类试题的解题思维主要基于历史学科的逻辑,要求学生深入阅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并完成相应任务。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上,学生需要构建清晰的答题逻辑,从而有效展现其不同的素养水平。因此,学术情境试题成为衡量学生素养水平、推动素养立意教学的有效测评工具。

二、学术情境在历史课堂中的应用

学术情境是区别于学习情境、生活情境和社会情境,更加凸显学科属性的重要情境类型,是综合考查历史学科必备知识、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的重要抓手与有效依托。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内化水平参差不齐,要求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与知识深化。

(一)转变课堂教学方式

针对学术情境试题的特征,教师主动采用问题式的教学法,从基础知识出发,突破学科能力,提升核心素养水平。历史信息提取能力、历史求证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在高考中有很高的要求,这启示我们课堂教学中应高度重视问题引领,做好任务驱动,提升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水平。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引用学术资料作为教材的补充,例如讲述隋唐中央行政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引入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有学者认为唐代政事堂制度随着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不同需要而变化,还有学者主张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和职权在不断定位中象征中古时期国家权力运作方式上的重大变化。[2]教材中所呈现的三省空间位置图,有助于学生直观地解读政治空间格局。在参考学者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图文信息,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三省之间以及君主与宰相之间在国家政务裁决和执行过程中的相互配合与相互制衡机制。这种机制的形成,既是统治经验不断积累和政治制度逐步完善的体现,也是官僚政治发展成熟的必然要求。合理选择和运用学术情境类试题,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的主干知识,还能够引导他们批判或完善教材观点,从而拓展现行教材的内容。这一过程有助于凸显历史学科的本质,推动高校学术与高中教学的有机融合,进而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3]

(二)丰富教学评价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逻辑推理,梳理备课思路并注重学生的表现性评价。例如讲述隋唐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的流变背景,教师提供东晋十六国形势图、隋朝疆域图和唐朝疆域图和学者关于土地改革、阶层流动性与官僚制度转型的学术成果。学生归纳图文信息,认识到客观上由于隋唐疆域扩大,大一统国家的统治对人才提出新需求;由于均田制度的推行,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失去社会基础,科举制的产生与隋唐王朝重塑国体的举措息息相关。教学评价中不仅关注到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参与度,留意学生史学方法的习得,观察学生历史认知的获得与历史责任感的内化。还应关注到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拓展,课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相关话题,形成主动思考历史问题的求真精神。

(三)涵育学科核心素养

学术情境试题研究有利于历史教学与学术研究的深度融合,严密的思辨能力、严格的科学研究是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集中体现。教师将高考原题中的学术情境材料运用至日常备课中,结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对学术情境试题材料进行合理改编,使之适应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的需要,突出学习重点,让核心素养落地。

学术情境试题的设置体现了较高的思维站位,教师要勤于研究高考试题,深入探索相关的学术背景,在此基础上围绕核心知识,从多个角度对试题进行改造,以提升命题质量,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并有效落实科学素养的测评。另外,学术情境试题在激发学生科学兴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研究学生对历史的兴趣点,通过科学实践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历史情感,让学生在历史体验中培养起对历史的认同感、责任感和历史意识,进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

【注释】

[1]孙正军:《中古良吏书写的两种模式》,《历史研究》2014年第3期,第4页。

[2]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兼论中古国家权力运作方式的转变》,《历史研究》2001年第2期,第15页。沙宪如:《唐代政事堂制度述评》,《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第97—98页。

[3]李致远、刘松柏:《学术情境试题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探索——以成都诊断性试题为例》,《教育科学论坛》2021年第34期,第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