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与历史学习

作者: 赵自勇

摘 要:现代化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前者指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客观过程,后者指现代化开始较晚的落后国家为解决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所造成的问题而采取的客观上有利于现代化的行动。现代化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美国刚刚产生时不仅学术上问题明显而且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但后来经过各国学者不断努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和发展,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学术研究方法。现代化理论不仅能够为近现代史撰写提供一种具有说服力的宏观框架,而且还可以丰富历史研究的内容,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为促进中国的历史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现代化 现代化理论 历史学习

在历史学习,尤其是近现代史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现代化”。有时它作为一个概念被用于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评价当中;有时它作为一种理论成为教材编撰或宏观历史叙事的框架。有时它是有形的,也就是“现代化”一词确实出面了;有时它又是无形的,虽然“现代化”这个词没有露面,但明显可以看出讲述历史的人有意无意地在按照现代化理论的方式讲述历史。虽然现代化很常见,但人们对它的认识和理解又存在很多分歧和误解。原因在于作为一个概念,它有不止一种含义,作为一种理论,其内容在不断发展变化,而使用它的人有时又没有意识到这种复杂性。下面将从现代化概念的不同内涵、现代化理论的发展变化和现代化理论的史学价值三个方面做一些知识性的介绍,内容主要是对前人著述的摘抄,只是偶尔有自己的一些可能还不是很准确的理解。希望这种知识的搬运工作可以对大家了解现代化理论和学习历史有一点儿帮助。

一、现代化的含义

在谈含义之前先谈一谈词语的使用问题。在讲到现代化问题时,国内学者,尤其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还会使用“近代化”一词。中国的近代化是“近代史上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其核心内容是“资本主义工业化和民主化”以及“民族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1]当然也有学者使用的“近代化”与现代化问题没有直接关系,不过是历史发展五阶段理论框架下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另一表述:“向近代文明变化,向近代文明过渡”,“核心、性质是资本主义化”。[2]同时使用“近代化”和“现代化”,反映了国内学者们在现代化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被引进时采取的一种适应性变通,因为现代化这种历史现象出现在已有通史框架下的近代和现代两个时期,于是就被冠以不同的名称。“近代化”一词的出现也可能是受到了日文的影响,因为现代化在日文中使用的就是汉字“近代化”。不过日文里没有“现代化”,中国的四个现代化翻译成日文就成了四个“近代化”,所以日文里没有两个词并用的情况。

外来概念的翻译和使用受到本地环境影响是无法避免的,但适应性变通应该以不造成概念曲解为前提。由于国内史学界习惯把近代和现代两个时期分别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相对应,“近代化”和“现代化”的同时并存会造成对现代化概念内涵的曲解,而且导致概念没有普遍性,无法适用世界历史和外国历史当中——我们总不能说今天的西方国家只进行了近代化并且还处于近代时期,当然也不能说俄罗斯发生了从现代返回近代的时光倒流现象。学术界采用现代化理论的方法本来是为了解决一些认识上的混乱,而“近代化”一词的出现可能把这种功效完全消解了。罗荣渠教授提出,现代化理论框架下的现代,“既不是西洋史上从16世纪一直到现在长达五六百年的长时段,也不是通行的中国近现代史上从十月革命或五四运动一直到现在这样一个时段,而是指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开始以来一直到现在这样一个新时代,这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特定阶段”。[3]给现代化冠以“近代化”之名,犹如旧人穿新衣,而不是新人穿旧衣。如果确实要表达出现代化在不同时期的阶段性特征,“早期现代化”要比“近代化”合适得多。[4]

国内学术界在谈到现代化的含义时,常采用北京大学历史系罗荣渠教授给出的解释:“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具体地说,这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的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与社会行为深刻变革的过程。”[5]简单来讲,现代化是人类历史发展一个阶段,也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化社会转变的过程。

罗荣渠教授给出上述广义的定义之后,接着又给出了一个狭义的定义:“狭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落后国家采取适合自己的高效率的途径,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说,现代化进程的客观内容,是欠发达和不发达国家在现代国际体系的影响下,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加速社会发展和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过程。”[6]罗先生所讲的“落后国家”“欠发达和不发达国家”,指的是现代化开始较晚的国家,不仅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新兴独立国家或第三世界国家,也包括19世纪下半期开始现代化启动的拉美、土耳其、日本和中国等。简单来讲,狭义的现代化就是落后国家通过积极努力在经济技术等方面追赶发达国家的行动和过程。

罗荣渠教授在界定现代化时给出的广义和狭义两种定义,不仅突出了落后国家现代化过程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而且也点明了考察落后国家现代化方法上的特殊性。广义现代化概念具有普遍适用性,当然也适用于落后国家,它是一种事后对历史现象的描述和概括总结。狭义现代化概念强调的是站在当时当地的角度对落后国家现代化过程进行考察,也就是关注现实中的现代化。现代化是我们事后给历史当事人的定位,他们只是客观上扮演现代化推动者的角色,而他们主观上则是在用当时他们所能找到的方法去解决他们所能体会、认识到的现实问题,当事人可能无论从词语上还是内容上看都不知现代化为何物,有时甚至表现为一种反现代化的姿态,但这都不妨碍他们事实上在推进现代化。狭义现代化的定义为我们解决两种不同观察角度和方法的差异提供了方便。一般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端,纵观中国近代史,“自强”“师夷长技以制夷”“救亡图存”“实业救国”等被看作是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推动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努力,在现实当中这些都是围绕着如何解决当时中国面临的落后挨打局面展开的。

关注两种不同角度的差异对于理解历史问题很重要,其中一点就是要清楚广义的现代化概念只是一个事后对历史现象的描述,要避免用它作为标尺去苛责当事人,更不可以对他们指手画脚。多年前罗志田教授在给《天朝的崩溃》写的书评中讲,作者“常常先给道光时人布下‘近代’的任务,然后据此指责许多清人”。对于作者书中讲“鸦片战争给中国提出的使命是近代化,偏离这一轨道就不可能真正的‘制夷’,反有可能偾事。林则徐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是他的错误”,罗志田教授质疑“这一‘历史使命’不过是近年才为国人所明确认知,百多年前的林则徐及其同辈、儿辈、甚而孙辈,又何能梦见”。[7]既然我们今天一般认为洋务派是中国现代化最早的推动者,林则徐当然不会贪功抢跑。其实如果我们站在当时当地的角度看问题,林则徐已经很优秀了。

虽然人们使用现代化概念时常作广义的解释,但实际上往往讲的是狭义的现代化。晚清的现代化推动者不知“现代化”为何物,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虽然官方文件和领导人著述出现了“现代化”,但与广义的现代化明显不同,但这都不妨碍现代化的开展。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现代化的释义是“使具有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水平”。[8]显然这种解释来自于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官方的“四个现代化”思想中体现出的对现代化的认识,即现代化主要是指在经济和技术方面追赶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虽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对现代化内涵的界定在不断丰富,但追赶发达国家始终是判断现代化的重要标准。1987年十三大报告中提出:“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2017年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就是“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9世纪中叶中国被纳入国际体系,由于当时处于落后挨打局面,部分国人试图改变现状,现代化由此开启;随着21世纪中叶我国成为世界一流强国,现代化过程也将结束。这是从狭义的角度理解现代化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从广义现代化的角度看中国的现代化应该何时结束?由于现代工业社会的标准,也就是现代性问题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话题,很难有统一且可量化的指标,再加上中国的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性很大,回答这个问题相当困难。只能这样讲,如果从工业化、城市化等社会经济指标来看,中国的沿海发达地区已经完成了这个转变过程,而内地的落后省份要完成这个过程则还需要一些时间。

二、现代化理论及其发展

中国的现代化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现代化”一词在中国开始出现则在五四运动之后,1933年7月《申报月刊》“中国现代化问题号”专辑的出版,使现代化概念开始被广泛使用。胡适在1933年的文章中讲:“在三十年前,主张‘维新’的人,即是当日主张现代化的人。”[9] 20世纪30年代之后,国内学术界不仅就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和工业化问题进行过热烈讨论,而且还出现了蒋廷黻、陈恭禄这样的主流派知识分子以现代化为视角撰写的《中国近代史》。正因如此,罗荣渠教授指出,中国“提出现代化的概念和观点,早于西方的现代化理论约20年”[10] 。

新中国成立之后学术界很长时间内没有再进行现代化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它甚至变成了学术上的禁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这一现象。从历史渊源来看,1949年以前蒋廷黻和陈恭禄这些从现代化角度撰写中国近代史的主流历史学家是支持国民党政府的,而像范文澜这样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从起义和革命角度撰写的中国近代史在一系列历史问题上与前者完全相反。因为双方在政治立场和学术观点的对立状态,所以1949年之后革命史学占据正统地位而现代化史学销声匿迹并不难理解。[11]从客观环境来看,50年代末开始兴起于美国的现代化研究本身与冷战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开始时意识形态色彩浓厚,其重要代表性人物罗斯托把其著作的副标题定为“非共产党宣言”,是在意识形态上公然向社会主义阵营发起挑战。对于这样一种意识形态方面明显带病的学术研究,在东西方之间严重对立背景下的中国当然很难被接纳。

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现代化研究在国内学术界,包括史学界兴起。一方面,1949年以前国内出版的用现代化视角撰写的近代史著述被再版,这些著述大量内容都是有关改革和现代化道路的探讨,很好地契合了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另一方面,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现代化研究被引入到国内,此时不仅国内国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西方的现代化理论经过不断的发展与其刚产生时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褪去了原有的浓厚意识形态色彩而成为一种较为纯粹的学术研究。正是在内外两类资源的基础上,在现代化建设和学术创新的激励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形成了现代化研究的热潮,而且很多学科都曾参与到了这个过程当中。

从现代化的定义可以看出现代化理论对历史发展的基本分析框架:人类社会的历史可以分成两个不同的阶段,即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而现代化就是从前者转变为后者的过渡时期,此时传统社会的特征在不断减弱,而现代社会的特征(现代性)则不断增强,当达到某个临界点,现代社会的特征占据了优势地位,现代化过程结束,该社会就进入了现代社会。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化的过程开始于18世纪后期并持续到今天,至于何时结束则还无法判断。具体到国家层面来看,各国现代化开始和结束的时间不同,最早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开始现代化的西欧北美国家已经结束,而大多数国家今天还处在现代化的过程当中。由于现代化理论关注的是工业革命以来直至当代所发生的人类历史的革命性变化,所以它确实是一个有助于研究过去200多年的历史以及当今世界的分析工具。当然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进中国之前,现代化理论经过不断的发展变化,早期理论所带有的弱点和问题,如非历史性、单线论、西方中心论和趋同论等,都已经不同程度上得到了克服,所以才能被国内学术界所接受。[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