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史料阅读”栏目的常态历史课堂开发设计

作者: 龚涛

基于“史料阅读”栏目的常态历史课堂开发设计0

摘 要:“史料阅读”是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重要的功能性辅助栏目。历史常态课的开发设计应重视包括史料阅读在内的各辅助栏目提供的教学资源,以提高备课的效率和教学的精准性。根据“史料阅读”栏目的价值与功能,围绕该栏目的常态课教学设计可以从三条路径入手。

关键词:史料阅读 辅助栏目 历史常态课

“常态课”是基于现实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基于教师现有能力水平的、自然和真实状态下的课堂教学。[1]由于个人时间、精力和视野的有限,常态课的教学精准性常因为史料的缺失或运用不当而大打折扣。“史料阅读”栏目的开发设计对解决统编教材使用中面临的实际困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史料阅读”栏目在历史教科书中的功能与价值

“史料阅读”栏目是配合教材正文提供的文献材料,其主要功能是“作为知识的补充或拓展内容供学生阅读,加深对正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增强学生的证据意识,提升学生阅读、分析、解释史料的能力”[2]。“史料阅读”栏目在教科书中的分布情况如下。

从分布来看,中国古代史部分约占三分之一。这部分史料多以古文形式呈现,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难度,如果仅仅让学生自主研读,其价值将被弱化。与学思之窗、问题与探究等栏目不同,“史料阅读”栏目没有提供相应的“问题”,为教师自主开发设计提供了发挥的空间,但也可能造成重视程度不够、史料价值挖掘不充分等问题。

二、常态化历史课堂中“史料阅读”栏目的开发路径

(一)明确主旨,基于课时,助推学生生长点

“史料阅读”栏目的开发利用首先应立足史料自身的价值及其与正文的内在关系,服务好本课的教学主旨。如《中外历史纲要(上)》(下文简称《纲要(上)》)第1课的史料阅读以简短的文字叙述了从上古之世到中古之世、再到近古之世文明演进的历程,有助于“从部落到国家”一目的学习。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先民是如何从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逐步向文明社会过渡的,理解神话、传说与历史的关系,笔者设计了如下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1:阅读史料,你能从中读取哪些历史典故?

学习任务2:查阅其他文献记载或考古资料,完成下列表格。

学习任务3:查阅资料,探究司马迁将《五帝本纪》列于《史记》首篇却没有“三皇”详细记载的原因,探讨神话、传说与历史的关系。

这则史料涉及内容时空跨度大,传说与信史夹杂。学习任务1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获取相关历史信息,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学习任务2要求学生进一步自主查阅相关文献记载或考古资料,培养搜集和辨析史料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出学习任务3,以司马迁修《五帝本纪》为例探讨研究历史的路径与基本原则,感受司马迁求真求实的治史精神。神话、传说最初都是被口耳相传然后才形成文字的,可以视为“特殊的史料”,但需要认真地加以考辨。探讨神话、传说与历史的关系,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理性精神,助推学生兴趣、能力和素养的生长。

(二)紧扣主线,打通章节,建构知识联结点

在培养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能力的基础上,“史料阅读”栏目的开发利用还应关注学生建构时空关联、探寻因果关系等方面能力的提升,围绕历史发展的某一线索,适当整合分布在不同单元但关联度高的史料,设计有价值的问题链,实现知识的结构化。《纲要(上)》第6课和第9课的“史料阅读”栏目分别描述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现象和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成效,两者虽然分布在不同单元,所涉史事也处于不同朝代,但却存在跨时空的内在联系。

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故兵之始重于外也,土地、民赋非天子有;既其盛也,号令、征伐非其有;又其甚也,至无尺土,而不能庇其妻子宗族,遂以亡灭。

——欧阳修《新唐书·兵志》

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

——苏洵《嘉祐集》卷1《审势》

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

——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转对条上四事状》

梳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发展的基本线索,认识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都需跳脱以朝代划归单元的窠臼,依托关联史料进行整合和设计。因此,笔者以唐宋时期中央集权的历史演进为主线,将原本处于不同单元的史料进行对比研读,首先梳理藩镇割据直至唐朝覆亡的历史脉络并究其根源,再联系第9课课前导入环节的《雪夜访普图》创设宋太祖与赵普的对话情境并设计问题链:

问题1:北宋建立之初,宋太祖最担忧的问题是什么?

问题2:赵普认为导致这一局面的关键原因是什么?对此,他给出了怎样的“安天下”之策?

问题3:为了“安天下”,宋初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问题4:对比唐宋在地方管理问题上的利弊得失,谈谈你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问题的认识。

最后一问是对第9课“问题探究”栏目的延伸与拓展。结合南宋叶适在《论纪纲疏二》中的评价:“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3]从长时段历史演进的视角对比审视唐宋时期的中央集权问题,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时空条件下历史的延续、变迁与发展,增进对这一历史问题的认识与体悟。

(三)聚焦主题,融通选必,突破教学重难点

历史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高中历史课程的整体结构,具有关联性、层次性和渐进性。[4]例如,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相关内容在以通史编排的《纲要(上)》中散见于不同章节,选择性必修课程又以专题形式对其进行了系统叙述。以赋税制度为例,《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中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和赋税制度都是需要掌握的重点,而学生接触较少的赋税制度则是教学的难点。选择性必修1第16课讲述了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其中唐朝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关键时期,两课的教学重难点在此形成交汇。两课各有一则史料阅读,内容分别出自《旧唐书》和《资治通鉴》,前者介绍了唐朝租庸调制的大致规定,后者详细记述了两税法出台的背景及其主要内容。为了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笔者围绕“唐朝赋税制度变革”这一主题对教科书中提供的系列史料进行了适度重组和问题链的设计。

围绕同一主题,合理整合不同教科书中相关联的课程资源,是实现融通教学的有效路径。以上设计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链逐步实现重难点的突破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探讨唐代赋税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透过历史现象把握历史规律,进而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三、“史料阅读”栏目在常态课教学运用中的点滴思考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史料阅读”栏目提供了教科书编写者精选的典型史料,为一线教师节省了搜集史料和辨析真伪的时间。在运用“史料阅读”栏目时,深度阅读是第一步,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研读史料,思考史料作者的意图,辨析史料的价值,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增强史证意识。

常态课教学要处理好“史料阅读”栏目与教材正文的关系、课内史料与课外史料的关系,以及各辅助栏目之间的关系。在实际操作中,以课程标准为纲,或基于课时、或打通章节、或融通选必,恰当选取史料进行合理整合、深度开发,以发挥现有史料的最大功效。同时,适当补充有价值的课外史料会使历史课堂更生动、更丰实,历史视野更开阔,历史底蕴更深厚。常态课的备课“是教师综合教学能力最真实的体现,它要求教师是一个终身学习者,要终身进行专业阅读,要备一辈子的课”[5]。常态课可以是朴实的,但同样也可以且应当是精彩的、高效的。

【注释】

[1] 何彪、陈静勉:《常态课校本研修模式的构建与探索》,《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年第3期,第17页。

[2] 徐蓝:《统编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新气象》,《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09(上),第62页。

[3] 任继愈主编,[清]庄仲方编:《南宋文范》,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99页。

[4] 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10页。

[5] 戴加平:《基于统编教材的高中历史常态课设计策略》,《历史教学》2021年第11期,第18页。

* 本文系2023年浙江省教研课题“‘图’说:高中历史教科书辅助系统的可视化学习研究”(课题编号:G2023171)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