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例说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测评中凝练“主题”的路径
作者: 田磊 刘春利
摘 要:凝练主题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测评中的关键一环。凝练主题的路径有:研读课程标准要求,找准要旨与史事的联接点;挖掘统编教材内容,瞄准要点与要点的贯通点;关照社会现实需要,盯准历史与现实的共频点;关注学术研究动态,锚准学术与教学的契合点。
关键词:历史学科 核心素养测评 主题式命题 凝练主题
始于高考的主题式命题对核心素养测评具有引领、示范作用。“所谓历史主题,是指该题就是有明确价值导向的专题。换言之,在专题的基础上,增添明确的价值引领目标,就形成了主题。”[1]“主题是试题命制的灵魂与主线,是设计试题的基本依据和根本意图。”[2]“主题式命题”的优势在于突出价值观教育,通常包括公民道德、国情教育等,这契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主题的选择和设计,彰显了情境化命题的创新性与开放性,是原创命题的关键一环。笔者将结合命题实践,谈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测评中凝练主题的路径。
一、研读课程标准要求,找准要旨与史事的联接点
依据课程标准命题是学业水平考试的主要原则之一。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的要求,找准课程标准要旨与关键史事的联结点,理顺两者之间的逻辑关联,是凝练主题的有效路径。
课程标准要求:“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就此,笔者展开了追问性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有哪些?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对中华文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具体到宋朝,课程标准要求“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4],笔者将课程标准要旨和两宋史事进行了关联性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宋代有何新变化?这些新变化在思想、艺术、科技等领域有何具体表现?又有哪些杰出人物为中华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有哪些优秀的品质?……通过查阅史学专著,发现苏颂是一位既受中华优秀文化浸润,又对宋代文化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据此,凝练主题:透过杰出人物苏颂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此主题为统摄,摘编材料,创设情境,原创试题如下:
例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苏颂(1020—1101年),仁宗年间进士,先后任职江宁县、开封府等地。苏颂自奉节俭,勤奋好学,富有创造精神,主持建造了水运仪象台,并将其设计原理、图样等汇集成书,撰成《新仪象法要》,成为我国古代第一部最完整、代表当时最高水平的天文机械及图样的专著。在医学上,苏颂一向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治学精神认真,他深入实际,重视药物与环境、气候、土地的关系,编著了驰名后世的《本草图经》。苏颂依据朝廷诏令,在编撰《本草图经》过程中进行了一次卓有成效的全国药物大普查和药典总校勘,利用新的印刷技术对濒于失散的医药手抄本和早期木刻本加以翻印、出版,使一些医药书籍得以留传。
——摘编自刘青泉《苏颂科学活动与学术思想探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颂取得科技成果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颂的主要科学贡献及其影响(9分)
例1是一道材料解析题,设置的情境是杰出人物苏颂的人生梗概。苏颂科技成就的取得是中华优秀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将这样的故事放在核心素养测评中,能够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悟杰出人物的优秀品质,增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
二、挖掘统编教材内容,瞄准要点与要点的贯通点
统编教材主线明晰、内容丰富、辅助栏目多样,是教学的主要资源,也是命题的宝库。[5]为此,研读统编教材,以教材文本呈现的要点为切入点,通过追问和链读的方式,瞄准要点与要点之间的贯通点,提炼教育价值,也是凝练“主题”的有效路径。
统编教材新增:“在秦朝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中,文书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6]对此,笔者以公文为关键词进行了专业阅读,理清了公文制度的演变脉络:先秦时期文书制度产生萌芽;秦朝建立文书制度;汉承秦制,发展了文书制度,使之基本完备;此后历代王朝加以适度调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实行了新公文制度改革,既适应了当时民主政权建设的需要,也为新中国国家管理奠定了基础。据此,凝练主题:从新公文制度改革看中国共产党国家管理的智慧。以此主题为统摄,原创试题如下:
例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中共陕甘宁边区第二次代表大会提出:要把公文规范化管理做成楷模,将边区建成全国抗日民主模范区。当时,边区政府使用的公用文书有近20种,仅“令”就有命令、指令、训令等。1940年9月,边区政府制发了公文用纸样式。1942年1月,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签署了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认真执行新公文程式”命令,交代清楚了推行中应考虑和注意的方面。1945年12月,边区政府又制定了《公文处理办法》,就收文、发文、处理等做出明确规定。同时,将公文类别分为主要的公文为命令、布告、批答、公函等,辅助的公文为报告、通知等。各种公文形式上一律使用直起法,使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并强调了公文的一事一议原则。
——摘编自田惠琴等《陕甘宁边区政府推行新公文程式的特点与意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陕甘宁边区新公文制度改革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公文制度改革的历史意义。(7分)
例2选取了陕甘宁边区新公文制度改革的史事,引导学生知道中国共产党善于汲取历史智慧、勇于改革创新,进而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以此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认同。
三、关照社会现实需要,盯准历史与现实的共频点
任鹏杰说:“历史学科是人学,历史教育是教学生学习做人、追求健全成长的教育。”[7]考试测量是历史课堂教学的延伸,承载着引导学生成人成才的育人使命。回应时代需要,关注社会热点,对现实热点问题进行历史的冷思考,盯准历史与现实的共频点,同样是凝练“主题”的有效路径。
命题者需要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历史问题,凝练主题,将历史教育延伸到纸笔测试环节。如:国旗是近代民族国家的象征,为什么新中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近代中国还有哪些国旗?这些国旗的变化折射了怎样的历史变迁?如何解释这一历史现象?围绕这些问题,凝练主题:从近现代国旗的演变看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以此主题为统摄,原创试题如下:
例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国旗是近代民族国家的象征,近代中国出现了四种不同的国旗。
根据材料,提出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要求:论题正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例3以中国近代以来国旗的变迁为线索,要求考生在特定时空下梳理近现代政治民主化的发展脉络,并运用唯物史观解释这一历史现象,在对历史问题的思考中使学生增强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四、关注学术研究动态,踏准学术与教学的契合点
课程标准要求:“为学生提供认识历史的多个角度。”[8]通过转换认识历史的视角,在问题解决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涵育学科核心素养。转换认识历史的视角,是学术研究的重要特征。高考“命题者热衷于把高校的学术研究新成果转换成为高考试题,其本质就是把历史专业的思维方法和研究内容渗透到高考命题中。”[9]因此,踏准学术与教学的契合点,同样是凝练“主题”的有效路径。
如《中外历史纲要(上)》将中国古代史以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为主线,分四个单元编写,这与以往高中教材对中国古代史的历史分期有所不同。就此,笔者展开了追问性思考:何谓单元?统编高中历史教材单元划分的实质是什么?通史单元划分就是对历史发展进行分期研究,其实质是历史量变与质变的问题,属于历史解释范畴。中国古代史还有哪些分期方式,是否也有合理性?有哪些学术观点支撑?对历史教学有何启示?通过比较性阅读,笔者发现孙皓晖所著《国家时代: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逻辑与中国文明解析》一书,其以中国古代国家文明发展为线索,将中国古代史分为9个阶段,这与统编教材对中国古代史的历史分期截然不同,这为认识中国古代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据此,凝练主题:从文明视角看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以此主题为统摄,原创试题如下:
例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孙皓晖《国家时代: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逻辑与中国文明解析》
图5为一位学者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正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例4以一位学者的观点切入,创设了学术探索情境,要求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围绕学者的观点,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史分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诚然,合理的历史解释一定指向家国情怀,这是凝练主题的旨归。
凝练主题的方法和路径尚有许多,这通常需要综合课程标准要求、统编教材文本、学术研究动态、社会现实需要等因素综合考虑,也需要命题者在对历史专业和测量理论等进行广泛而深入阅读的基础上,模拟高考真题,进而尝试超越高考命题的实践中砺炼。
【注释】
[1] 黄牧航、朱命有:《中学历史核心素养命题的原理和方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第9页。
[2]毛经文:《基于长时段大时代的主题式命题》,《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7年第15期,第14页。
[3][4][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13、13、8页。
[5] 2021年乙卷41题“伟大历史学家的共同追求”这一主题,即基于选择性必修三第4课《欧洲文化的形成》一课的辅助栏目《学习拓展》内容凝练的,此类试题还有2018年乙卷41题等。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4页。
[7]任鹏杰:《努力提高历史教育服务学生健全成长效能》,《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2年第8期,第1页。
[9]黄牧航:《历史科高考命题中运用学术研究新成果初探》,《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4年第1期,第10页。
* 本文系2023年度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理解为先’模式下的高中历史单元设计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K23110)的阶段性成果;2022年度安徽省信息技术研究课题“基于智慧教育平台的普通高中精准教学实践研究”(项目编号:AH202204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