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化学习视阈下博物馆研学的设计与实施
作者: 杨理娜 夏陈伟
摘 要:博物馆研学活动的开展,意在促使学生在可观察、可触摸、可思考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新问题,提升历史知识的融会贯通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项目化学习视阈下的博物馆研学,首先应整合教科书与博物馆资源,依据探究主题系统构建研学的整体框架,在认知与思考的基础上设计研学与探究任务。其次要突显学生的实践,让学生经历有意义的学习,从而实现问题解决和素养提升。
关键词:初中历史 博物馆研学 项目化学习
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方式,项目化学习强调真实的驱动性问题、在情境中开展问题探究、用项目小组的方式进行合作探究、运用各种工具和资源促成问题解决等学习要素,旨在通过问题解决来促进学生执行能力与批判性思维的发展。[1]在历史学习中,每个孩子都有对人类起源的困惑、对文明发展的好奇和对自然万物的探究心理。这些真实的学习困惑,构成了历史项目化学习驱动性问题的重要来源。项目学习的过程则指向学生平时历史学习的认知困境和创造性思考,需要学生重构所学知识并深入实践,引发高阶认知策略。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指出,历史学习要充分利用历史遗址遗迹、博物馆等社会资源,让学生在行走中“了解家乡,了解中华文化,将课堂知识与社会实际生活相联系,真实地感知历史,切实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2]。以博物馆展品作为项目主题开展历史研学活动,意在促使学生在可观察、可触摸、可思考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新问题,提升历史知识的融会贯通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本文以温州历史博物馆研学为例,探讨项目化学习视阈下博物馆研学的实践路径。
一、博物研学的“框架”:资源整合与系统构建
系统性构建、课程化嵌入是博物馆历史研学的应然路径。在博物馆研学课程的设计中,要整合各类课程资源,系统建构课程框架,设计研学任务单。
1.博洽多闻,人在课堂:整合教科书资源
各种历史实物和人物图片、历史地图和表格等共同构成了初中历史教科书的插图系统,这也是博物馆研学的重要参考资料。我们要求学生选择教科书插图中最感兴趣的30幅,并对其进行分类。可以根据历史时期或类型等进行分类,如“司母戊鼎”和“西周毛公鼎、利簋”以“青铜礼器”为主题整合;如“秦统一货币”“五铢钱”“北宋纸币铜板拓片”以“中国古代钱币”为主题整合;“南朝莲花尊”“三彩骆驼载乐俑”和“孩儿枕”以“精美瓷器”为主题整合。通过分类整合可以将已学过的碎片化的历史知识进行整理,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学生对历史课程产生新的兴趣,形成新的历史视角和思维。
2.博识万物,人在场馆:“激活”博物馆文物
一件文物就是一段凝结的历史,将教科书插图与历史博物馆的展品相对照,一方面通过文物让历史生动有趣,另一方面通过历史叙述让文物焕发活力。研学活动将课程“搬进”博物馆,根据研学任务单在博物馆中找到与教科书插图相对应或关联的文物,带着任务进行实践性学习,实现对博物馆资源由“游学”到“研学”,由“参观”到“参与”的转变。
根据温州历史博物馆馆藏资源与初中历史教科书内容相互印证的原则,我们按照探究主题系统构建了博物馆研学的整体框架,在认知与思考的基础上设计了研学与探究活动,鼓励七、八年级学生自愿组成探究小组,任选1—2个感兴趣的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
二、博物馆研学的“旨归”:学生发展与问题解决
项目化学习视域下的博物馆研学,强调的是“做”与“学”的不可分割性,并非简单地让学生完成任务以展示成果,而是让学生经历有意义的学习实践。
1.项目选择:彰显自主性和选择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研学内容上要尊重学生个性特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点,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发现、确定研究的项目主题。如任选一件青铜器写一段解说词,选择温州不同时期的若干瓷器写出其特征(自选主题),设计一种瓷器纹饰或制作陶瓷器等,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特长实施研学活动,充分体现自主性和选择性。
2.项目实施:突出实践性和体验性
博物馆研学的项目实施强调合作探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与分工,收集与整理文物资料,讨论问题并生成新的问题,在有效的互动中进行体验、碰撞和思辨。如列表呈现瓯人耕战青铜器物的类别和作用、列出不同时期货币和度量衡变化的时间轴、设计一枚印章、设计一种瓷器纹饰或制作陶瓷器、当小小解说员等都是以设计和制作活动为主要形式开展,在实践过程中学会欣赏文物的美,感受历史的美,体味文化的美,提高探究学习继而进行深度学习的能力。
在研学实践中,学生以博物馆文物印证教科书已有结论,运用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新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如“瓯窑瓷韵”这一主题的项目学习,从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瓷器的特征到设计瓷器,其中囊括了历史学、美学等多学科知识。“维新启蒙”这一主题的项目学习,涵盖近代著名思想家著书立说(思想)、兴办新学(教育)、创办实业(经济)等各领域,还可以追溯至南宋时期永嘉学派的发展,延伸到当代温州精神的赓续,构成多种视角、立体化的知识体系,提升了社会实践力。
3.项目评价:体现发展性和过程性
学习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博物馆研学的学习评价要基于学生的差异性,指向学生对开放性问题的认知,尤其是批判性的思辨过程。诸如反驳“韩国人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观点、用“论据—论证”的方式论证历史结论等,都是具有开放性和思辨性的学习项目。比如,在博物馆内寻找、确定具体的文物(文献)资料,论证“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宋元时期的温州商品贸易繁荣、对外交往频繁”这一历史结论。对这一研学任务的评价,我们采用“论点—论据”一致性量表。
项目化学习强调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充分肯定学生活动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和经验分享。因此,博物馆研学的项目评价,是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包括导师评价、学生自评与组员互评、组间互评等,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反思能力。
综上,在博物馆这一特定环境中,学生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经历完全不同的探究过程:观察、思考、讨论、运用证据、决策,获得分析现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过程是一种包含知识、行动和态度的“学习实践”,有效提升了学生对中华文明和家乡文化的深刻认知,厚植爱国主义,培育家国情怀。
【注释】
[1] 夏雪梅:《在学科中进行项目化学习:学生视角》,《全球教育展望》2019年第2期,第84页。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