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

作者: 任永民 陈永祥

摘 要:国际格局是近代以来历史的产物。20世纪的国际格局,经历了由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到雅尔塔体系再到“一超多强”态势这样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梳理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历程,揭示其中的历史启示,对中学历史师生领悟课标精髓、吃透教材内容,总体把握世界现代历史的基本过程及其规律,进而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国际格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雅尔塔体系 “一超多强”态势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教学提示”中,要求学生“开展项目学习”,深入探讨世界现代史上的重要问题,如“比较两次世界大战”“比较国际联盟与联合国”“冷战的起源”“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成就与问题”“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等等。[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则要求学生“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2]因此,梳理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历程,揭示其中的历史启示,对中学历史师生领悟课标精髓、吃透教材内容,总体把握世界现代历史的基本过程及其规律,进而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国际格局”“国际体系”“国际秩序”辨析

历史的巨轮驶入20世纪后,世界上发生的一切,无不被纳入国际格局的范围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宣告了以“冷战”为特征的两极国际格局的终结,世界进入多极化时代。随之,“国际格局”一时成为各国政界和学界最为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但由于人们对国际格局没有一个比较明确而具体的科学界定,而且往往把“国际格局”同“国际体系”“国际体制”“国际秩序”等概念搅混在一起,以至于在考察国际格局这一问题时,难免落入泛泛而论的窠臼。

其实,国际格局(international landscape,亦称世界格局)并非自古就有,而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在前资本主义时代,由于人类社会处于自然经济状态,世界各民族、各国、各地区之间彼此孤立与闭塞,因而无所谓国际格局。只是到了近代,自15、16世纪始,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海道大通,过去长期存在的各民族、各国、各地区之间的闭关自守状态逐渐被打破,整个世界发展为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一体,国际格局才出现于世界舞台上。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换以及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失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3]这就是说,只有当历史发展为“全世界的历史”后,国际格局才真正出现。因此,国际格局的确切定义应当是,某一特定历史时期世界多种力量的消长和斗争所形成的一种战略态势,西方人一般称之为“星座”(constellation)。

国际格局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客观性,国际格局是历史地形成的,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二是相对稳定性,国际格局一经形成,便会存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内,人们的一切决策、活动乃至思维方式,都将受这种既定局势的影响和制约。国际格局虽然具有客观性,但它必须以一定的主观形态为载体而存在,于是便有了所谓“国际体系”(international system,或叫国际体制),它是人们尤其是拥有巨大实力的主要大国的当权者们,通过一系列重大的决策和行动(包括签订条约、达成协议乃至诉诸武力等等)而建立起来的国际秩序(international order,或世界秩序)。因而,国际体系主要是主观性的。从国际格局与国际体系的关系来看,国际格局决定国际体系,一定的国际体系常常是一定的国际格局的反映;但一定的国际体系的形成,又影响和制约着各种力量的消长对比,并使国际格局最终定型和发挥作用。

国际格局既然是客观的,那么,组成国际格局的要素主要是大国力量,各大国通过一定时期的竞争与较量,最终形成若干相对稳定的、具有国际影响的力量中心——我们便称之为“极”。所以,国际格局就是由“极”组成的,或者说,“极”就是国际格局的具体表现形态。历史地看,单极国际格局几乎不可能出现,古代世界的帝国虽然版图很大,且有的帝国存在时间较长,但不可与当今的“极”同日而语;两极国际格局十分罕见,迄今为止仅出现于冷战时期;比较普遍的则是多极国际格局,这是国际格局发展演变的基本态势。

二、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历程

20世纪的国际格局,经历了一个由多极到两极再到多极的演变过程。但多极国际格局并不是20世纪初次亮相的新现象,近代以来20世纪以前,它曾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为表现形态,两度出现于欧洲历史舞台上。

三十年战争(1618—1648)是“一场波旁王朝和哈布斯堡王朝为争夺欧洲大陆控制权而发生的战争”。[4]17世纪以后,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神圣罗马帝国皇权日益衰微,各邦诸侯割据称雄;信奉新教(路德宗、加尔文宗)的诸侯和信奉旧教(天主教)的诸侯在宗教纠纷掩饰下争夺地盘和反对皇帝专权,并分别组成了“新教联盟”(1608年)和“天主教联盟”(1609年)。战争爆发后,以德意志新教诸侯和瑞典、丹麦、法国(法国本信奉天主教,但为了称霸欧洲,乃与新教国家站在一边)为一方,并得到荷兰、英国、俄罗斯的支持;以德意志天主教诸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班牙为另一方,并得到罗马教廷和波兰的支持。

三十年战争断断续续历经30年之久,以哈布斯堡王朝战败并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结束。这场战争使“教随国定”的原则得到进一步落实,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近代欧洲的政治版图基本确定。《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确立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标志着国际法的真正产生与近代国际关系的开端。荷兰赢得了国家独立,为17世纪成为其“黄金世纪”奠定了基础。虽然德意志仍然处于四分五裂状态,但普鲁士、奥地利开始崛起,成为境内实力最强的两大邦国;瑞典乘势兴起,成为北欧强国;法国强盛起来,确立了欧陆霸主地位;英国与俄国的胜利,预示着未来英国参与殖民竞争与俄国实行领土扩张的乐观前景。这意味着,一个欧洲诸强并立称雄的多极国际格局即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正式形成,这一体系“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5] 根据这一体系所构建的国际秩序直到1815年被维也纳体系所取代。因此,三十年战争对欧洲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此,“单一主权国家被认为是国际政治的基本单元,人们根据外交实践中普遍接受的原则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开始了一个由无限制主权的国家组成的、处于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社会,一个从威斯特伐利亚会议一直延续到今天的国际社会”。[6]

维也纳体系是继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后出现在欧洲的又一个多极国际格局。法国大革命高潮过去后,拿破仑乘机建立帝国,但帝国后期的战争日益走向极端,特别是拿破仑企图用战争方式向欧洲输出革命,使欧洲的封建君主们非常惧怕,他们联合起来对抗法国,多次组织反法联军。拿破仑帝国崩溃后,战胜的欧洲封建君主们会同英国,于1814年10月至1815年6月召开了维也纳会议。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恢复拿破仑战争时期被推翻的各国旧王朝及欧洲封建统治秩序,重新分割欧洲版图,制裁法国,防止法国东山再起。但会上各战胜国都想乘机扩张自己的领土和领地,彼此争夺十分激烈。会议因拿破仑百日政变曾一度中断,最终于1815年6月9日由英、俄、奥、普、葡、法、瑞典七国签署了《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并与会议前后签署的一系列条约、专约、宣言、规章及其他文件,构成了维也纳体系。维也纳会议后,法国的欧洲霸主地位被英国取代,英国重新控制了欧洲。为了确保维也纳体系的完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发起,与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一世和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于9月26日缔结了神圣同盟。为了抵消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俄、普、奥、英又于11月20日订立了四国条约,英国加入这一同盟。法国虽然一时战败受挫,但仍不失为一个欧洲大国,三年后法国也应邀加入神圣同盟。俄、普、奥、英明白,“惩罚性的谋和对国际秩序无益,因为它会使战争期间实力已大肆消耗的战胜国,还需要负责压制战败国对和约的不满……凡有不服的国家几乎必可找到不满的战败国盟友。此即凡尔赛和约失败的根源”。[7]

维也纳体系的主要特征是大国协调与欧洲均势,体现出鲜明的强权政治色彩。从这个意义上看,维也纳体系的历史进步性是极其有限的。维也纳体系旨在恢复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并将拿破仑统治下已经获得解放的民族,重新置于战胜国的民族压迫之下,乃是一种历史的逆流,这也就决定了维也纳体系必然走向崩溃。经过20年代的西班牙和意大利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希腊独立运动,30年代的法国七月革命、比利时革命、波兰十一月起义以及1848年欧洲革命的接连冲击,神圣同盟趋于解体,维也纳体系名存实亡。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列强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形成“同盟国”“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并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维也纳体系彻底瓦解。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列强为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战争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战争结束后,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分别于1919年和1921—1922年召开了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此前出现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维也纳体系,主要限于欧洲范围内,只能称之为地区性的多极国际格局。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则是世界上第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多极国际格局,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8]

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维也纳体系相比,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维持的时间要短很多,仅仅20年。30年代初,随着德日法西斯政权先后建立,东西方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逐渐被打破。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正式宣告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寿终正寝。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之所以难以维持长久,主要原因有:

第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的基础十分脆弱。巴黎和会上建立的凡尔赛体系是帝国主义在欧洲、非洲、西亚地区建立的国际新秩序;华盛顿会议实际上是巴黎和会的延续,华盛顿会议上建立的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建立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列强根据战后实力的对比,以宰割战败国和牺牲弱小国为代价,重新瓜分世界的结果。这一体系充满着战胜国与战败国、大国与小国、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这种脆弱的基础决定了这一体系不可能长久存在下去。正如参加过巴黎和会的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说,凡尔赛条约的对德条款是“文明史上冷酷的胜利者最骇人听闻的行为之一”。[9]

第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国际法权威不牢固。鉴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国际法遭到严重破坏的教训,巴黎和会全体会议于1919年4月28日一致通过了《国际联盟盟约》,并将它列为对德和约和其他战败国和约的第一部分。1920年1月20日,国际联盟正式成立,它是历史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其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美国虽是成立国联的倡导者,但不是其成员国,苏联直到1934年才加入,因之国联缺乏普遍性与权威性,成为英法借以操纵以牟取自身利益的工具。国联规定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对侵略行为无法采取有效的制裁行动,从而大大削弱了国联制止侵略、捍卫和平的国际责任。

第三,力量的重组使暂时建立的均势容易被打破。巴黎和会后的欧洲均势,是在欧亚四大帝国即奥斯曼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解体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希特勒上台后,德国法西斯疯狂扩军备战,并与早在1922年夺取政权的意大利法西斯联手,对英法等传统大国的地位提出了挑战,欧洲均势逐渐被打破。华盛顿体系虽然打破了战前列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群雄争霸与战时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暂时形成了英美日三强鼎立的态势。但随着日本法西斯政权的建立,日本“大陆政策”与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冲突无法调和。面对日本法西斯疯狂对华侵略,英国忙于应付欧洲局势,无力东顾;美国正全力推行“新政”,以应对经济大危机;被英法操纵的国联则束手无策,不能采取任何实质性行动。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的形成,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宣告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瓦解。战争中后期,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基础上,同盟国首脑们先后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就如何处置法西斯战败国及规划战后世界蓝图等重大问题,达成了初步协议,形成了“雅尔塔体系”,并据此建立起战后国际新秩序。1945年10月24日成立的联合国,是继国际联盟后又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全球性国际组织,其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联合国吸取了国联的教训,健全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赋予安理会以制裁侵略的权力,并确定在实质性问题上必须由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原则。这是国际法在战后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