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短剧资源在历史教学主题设计中的运用
作者: 张丽娜
摘 要:历史短剧不仅是大众了解历史的重要载体,也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资源。主题设计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实施路径,利用历史短剧资源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集约,有助于学生在大视野中学习历史,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涵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彰显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主题设计 历史短剧 《逃出大英博物馆》
主题设计要求教师在分析课程结构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有跨度、有深度的重新整合,也可以对不同模块进行整合”。[1]所以主题设计时要结合历史的学科特点进行。历史是过去的,“学习、研究历史需依托史料创设历史情境,以问题为引领”。[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教师要设法引领学生在历史情境中展开学习活动,对历史进行探究”。[3]情境创设的方式有很多,可以选取与时代背景相关的文字、图片、历史影视等材料,而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短剧成为大众追捧的一种影视形式,在教学中,历史短剧因其贴近学生。趣味性强成为一项重要资源。本文以爆火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为资源,创设历史情境,辅以相应史料,设计主题,在探究分析中,深化学业要求,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涵育学生历史核心素养。
《逃出大英博物馆》以拟人化手法,讲述出逃大英博物馆文物——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遇到海外中国媒体人张永安,共同辗转归家的故事。短剧仅有3集,里面却暗含了大量的时空信息,大英博物馆藏有许许多多中国文物,玉壶只是其中的一个,这些文物象征着古代中国的文化成就,而这些文物的经历又映射出古老中国怎样的经济与文化交流历程呢?以玉壶的第一视角,整合教学内容,据此设计《基于经济与文化交流视角——听国宝声音 循万里征途》的教学主题,以问题链的形式引导学生神入情境,在情境任务中探究。
一、纵向整合,于情境任务中拓宽认识广度
主题设计中纵向整合是一种方式,“即对历史发展中有前后关联的内容加以梳理,将分散在各专题中的相关内容整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学习主题,或设计出更有意义的教学活动”。[4]鉴于此,情境一以“古代中国经济与文化交流”为线,侧重将选必一第11课《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选必二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选必三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的重点内容进行整合。设计如下:
情境一:辉煌——儿时路“异乡承载了谁的往昔?”
短剧中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是今人俞挺仿唐朝玉雕技艺而做的,在中国玉文化发展中,唐朝成为玉器功能从礼器转向实用为中心的时代。而在古人生活中,实用性器皿多见陶瓷,由此引出陶瓷和商贸交往的丝绸之路。并设计下列探究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渺茫无际,天水一色,舟舶往来,唯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唯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矣。
——[宋]赵汝适《诸蕃志》
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朕所以留意于此,庶几可以少宽民力。
——宋高宗
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由于社会需要,西亚和北非工匠大量仿制中国各类瓷器。尽管因为原料和烧窑技术的限制,他们烧制出来的实际上只是施釉陶器,但器形、色彩、花纹都与中国瓷器类似,这反映出当地人在审美等方面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选必3:文化交流与传播》
问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三个历史时期古代中国商贸的路线情况。
问题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造成唐朝和宋朝商贸路线变化的原因。
问题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从经济与文化交流角度谈谈你对丝绸之路的认识。
在情境一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地图和解读史料,引发学生从纵向上联系知识,不仅帮助学生认识汉唐宋时期对外经济与文化交流的路径变化,落实时空观念,同时启发学生深入剖析形成唐宋时期贸易变化的原因,并在此构建起相应的历史解释,进而引导学生感悟和平交流的丝绸之路等商路,“不仅是商贸路线,而且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5]更是古老帝国曾经的辉煌见证,涵养家国情怀。
二、横向对比,于情境任务中延展认知深度
横向整合也是主题设计中的一种方式,“即将同一历史时期的中外史事整合在一起,使学生以更为宽阔的历史视野进行认识”。[6]陈旭麓说“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社会蹒跚地走入了近代”,满目疮痍的流落海外文物就是近代历史的见证。面对经济与文化困境,近代中国是如何坚守?在危局中古老中国又进行了怎样求索?在情境二中,将《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的三课内容、选必二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选必三第12课《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的重点内容进行整合,侧重置于横向中外时空背景下来比较认识。为此设计如下:
情境二:沧桑——来时路“何故异乡困住了往昔?”
教师通过展示玉壶等流落海外中国文物的现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文物为何会有这样的遭遇?又如何外流?为此设计问题探究,进而聚焦认识“近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交流”。
材料四:多么伟大的功绩!多么丰硕的意外横财!这两个胜利者一个装满了口袋,另一个装满了钱柜,然后勾肩搭臂,眉开眼笑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故事。
——雨果《致巴特雷上尉的信》
材料五: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从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促成了贸易交流与地理知识、航海科技的传播。在古代这就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和平友好往来的见证,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注重平等的经贸往来。
——《拓展海上丝绸之路复兴海洋文明》
自公元1500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欧洲国家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从西班牙国王伊莎贝拉女王……(到)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女王,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
——《西方大国崛起的条件:海权,工业,殖民》
材料六:近代中国社会精英在与西方侵略者的抗争中,一方面接受外来文化,另一方面,努力保护传统文化,最终使得中西文化在博弈中融合。
——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
问题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概述近代中国遭受强盗入侵的事件?
问题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指出与古代中国相比近代西方征服世界手段有何不同?并分析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
问题6:根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从经济、文化角度,举例说明中国的应对之策。
在情境二中,教师以“近代中国经济与文化交流”为线,通过材料和问题链创设“将历史知识与核心素养内在关联起来的问题情境”,[7]“揭示表象背后的深层次因果关系,不断接近历史真实”。[8]将事件置于中西同一时代背景下,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横向联系,启发学生从深层次理解,造成近代中国危局的原因和西方采取强盗方式交流的必然性,落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学科核心素养。进一步帮助学生在近代历史发展长线中,深刻体悟近代中国社会在被动中转型之艰难,并引导学生树立报效祖国、自强不息的个人理想,涵育家国情怀。进而为情境三做铺垫。
三、立足当下,于情境任务中提升理解高度
如今在新中国的历史发展中,我们已然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但为何流失文物仍未顺利回家?是什么在阻碍?又该如何破局?立足玉壶的漫漫归家路,情境三设计以当下之思,通过整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九单元两课内容,聚焦“现代经济与文化交流”现状,探究解决之道。为此设计如下:
情境三:漫漫——归家路“难舍往昔如何逃离异乡?”
回扣短剧中的主角出逃回家的玉壶,启发学生思索文物如何逃离异乡,实现家国永安。设计如下问题。
材料七:目前文物返还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
一是在国际法的框架下开展返还工作。国际社会已经制定了一些旨在打击文物犯罪、促进非法流失文物返还的国际条约。
二是在文物流失目的国的法院,通过提起司法诉讼要求返还。尽管国际条约是文物返还的重要法律武器,但具有无溯及力、仅对公约成员国有效等局限性,因此,需要借助其他途径实现非法流失文物返还。
三是不少爱国人士及友好人士在文物返还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他们主动捐赠流失文物,促成许多文物回到祖国怀抱。捐赠是比较常见的文物回归方式。
材料八:2002年12月,西方多家著名博物馆联手发布《环球博物馆价值宣言》,抛出所谓的“文物国际主义”理念,以此拒绝返还文物,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影响。其中,大英博物馆不返还文物的一个理由就是“这个不是英国的博物馆,而是环球博物馆,是给全世界的人来欣赏文物的”,另一个理由则是文物在英国得到了更好的保护研究。
材料九:
(一)确认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一项基本特性;
(二)认识到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对其加以珍爱和维护;
(四)忆及在民主、宽容、社会公正以及各民族和各文化间相互尊重的环境中繁荣发展起来的文化多样性对于地方、国家和国际层面的和平与安全是不可或缺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2005年)
问题7:根据材料七,概括指出文化归家的主要途径?
问题8:根据材料八并结合所学,从国际秩序角度,指出英国拒绝返还文物说明了当今世界经济与文化交流中仍面临怎样的困境?
问题9:根据材料九并结合所学,从国家和个人角度,谈谈你对文物归家路的认识。
在情境三中,教师承接纵向和横向的知识整合,围绕“当今经济与文化交流”的局面,引导学生认识文物回家路漫漫体现着当今不合理的国际秩序,这一秩序也是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进一步启发学生尊重、理解世界文化多样性,认识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仍任重而道远。通过情境任务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目前中国的践行与担当,同时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时空尺度下对历史的联系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大的家国情怀格局”[9],也是在教学中践行历史课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总之,基于历史短剧资源来设计教学主题,需要教师辨别并用好情境主线,联系学生所学,将分散在各专题的相关内容整合在一起,这在目前较为繁杂的教学内容面前,不失为一种更为集约、高效的学习或复习方式。于学生而言,也有利于他们在大视野中认知历史,发展历史思维,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逃出大英博物馆》小短剧也蕴含大情怀,在实际教学中,这一情感贯穿始终,不仅全面涵育学生的家国情怀,而且彰显历史课程的意义与价值。但是还原历史情境还是要依托史料,仅凭短剧资料不免单薄,还需要教师补充更多史料以充实情境,将逻辑关系条理化,帮助学生在更加详实的情境中思考、探究、认识历史的真实。
【注释】
[1][3][4][6] 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48、51、49、48页。
[2] 张宗立、白丹:《“走向整体的世界”单元设计》,《中学历史教学》2024年第5期,第35页。
[5] 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52页。
[7] 徐蓝:《统编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新气象》,《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第9期,第60页。
[8] 王德民、李应平:《指向历史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设计》,《历史教学问题》2019年第2期,第108页。
[9] 潘玥:《在追问中构建家国情怀涵育的三重境》,《中学历史教学》2024年第7期,第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