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关看近代中国

作者: 刘金

本书作者方德万教授,著名历史学家,荷兰人,毕业于哈佛大学,现为英国剑桥大学东亚研究所中国现代史教授。方德万业师为著名汉学家孔飞力教授,孔乃费正清教授的亲传弟子,因而方德万也是费正清的第三代弟子。方德万最初并非致力于海关史,亦非相关的贸易史或金融史领域,而是中国革命史与军事政治史。先后著有《从朋友到同志: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活动,1920—1927》《中国的民族主义与战争,1925—1945》《复兴中的中国:蒋介石、战争与国民党》等。方教授与海关正式结缘于1999年,他在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查阅关于二战史料时,副馆长马振犊请他去检查及整理总数约为55000卷宗的海关总税务司档案,从而进入海关史研究领域。2014年他完成了Breaking with the Past: The Maritime Customs Service and the Global Origins of Modernity in China一书。在姚永超、蔡薇屏两位海关史专家的精心翻译下,中文版《潮来潮去——海关与中国现代性的全球起源》于2017年出版。

本书除导论及后记外共分为七章,各章节内容主要为:第一章——“变色龙的诞生”。评估了恭亲王奕訢及其在国际上利用英、法作为平衡太平天国力量的努力,以及海关总税务司这一产物在中国的诞生;第二章——“赫德的圆形监狱”。讨论了赫德对巩固海关总税务司署所作的贡献,也揭示了赫德究竟是通过何种策略手段把海关变成一个中央集权的阶级式组织;第三章——“自强运动时期的海关,1870—1895”。本章从伦敦办事处的角度分析了中日关系的长期困境。尽管伦敦办事处尽了最大努力振兴海关,但由于日本带来的巨大压力最终导致中国在东亚海域和市场的统治走向崩溃;第四章——“债券市场的兴起:海关成为收债者,1895—1914”。深入讨论了海关总税务司署参与国家财政事务的情况。政权的嬗变带给海关巨大利益,海关在这场变动中获得了关税的全部控制权;第五章——“国中之国,1914—1929”。讨论了从一战至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时的财政事务,考察了安格联在海关总税务司署所扮演的舵手角色;第六章——“关税国家,走私者的国家: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海关,1929—1937”。探讨了高关税政策如何深刻影响了国民政府的国家构建。而担任该时期总税务司的梅乐和,一改前任安格联之强硬态度,选择贴合国民政府,但其策略的核心乃是“维护海关的完整性”;第七章——“维护完整,1937—1949”。概述了海关在第二次中日战争中的尴尬遭遇及国共内战后最终走向奔溃的情形。

本书史料新:旁征博引、论从史出——资料是学术研究的基础,该书作为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资料的搜集、引用和对以往研究成果的吸收、比鉴是其一大亮点。首先是在本书的书写过程中,作者对于二档所存这批55000卷海关总税务司署档案的运用可谓淋漓尽致,当然作者在引用该项档案过程中,亦不忘对其进行认真甄别,以增强说服力。其次,方教授利用其语言及地域优势,充分收集海外馆藏的档案资料。因此相较于以往国内海关史研究著作,本书在国外资料的使用上拓宽了一大步,并且弥合了中国学术界在海关研究中英文文献的严重缺陷问题。再次,作者充分借鉴吸收了前人之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阐述自身的观点。

思路新:打破过往、推陈出新——正如本书英文主标题Breaking with the Past,其打破过去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首先,它打破了以往对中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