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常规课堂中落实革命传统教育

作者: 付华敏

在历史常规课堂中落实革命传统教育0

2021年1月19日,教育部发布了《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革命传统教育是指教育者借助革命遗址、革命“三老”(老革命、老红军、老八路)和革命文艺作品等红色资源对人民大众(主要指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旨在促进其掌握中国革命历史、了解中国革命纪律、感受中国革命精神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1]而历史(学科)是革命传统教育的主要载体,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革命传统教育也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家国情怀素养的要求。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历史常规课堂中落实革命传统教育,笔者应邀请参加北京师范大学助力汕尾基础教育质量提升项目的历史学科教研活动,设计并公开展示了统编版八上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学习党史的第一个必要知识点。本课家国情怀素养目标旨在认识到中国共产党诞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探究中共强大生命力的来源;感悟革命志士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增强对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激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接下来从红色革命资源数字化、任务驱动学习项目化、革命英雄人物故事化三个方面来落实革命传统.

一、红色革命资源数字化——线下课堂充分利用线上革命课程资源

1. 革命遗迹数字化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简称中共一大纪念馆),地处上海市黄浦区,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共一大纪念馆运用VR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在官网上创建了数字纪念馆,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实景,为异地同学们的“实地”参观创造了条件,为课程资源的拓展提供了便利。基于此,本课教学设计以中共一大纪念馆4个展览的参观为线索。

此外,“打卡广东红”小程序也运用VR技术和地图定位等功能,整合了广东省的红色革命遗迹资源,包括旧址、纪念馆、故居、烈士陵园、博物馆、红色村等192处遗迹,其中还原了109个VR场景,为广东历史课堂落实革命传统提供了丰富的线上课程资源。借助VR技术可以让学生足不出校就能“亲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感受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革命文化。

2. 革命文物数字化

革命文物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展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壮丽篇章,是革命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深厚滋养,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力量源泉。[3]2021年6月,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式公布首批《广东省革命文物名录》,包括不可移动文物1513处,可移动文物4544件(套),覆盖全省21个地市。丰富的革命文物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革命文物遗留下来的故事与精神。因为革命文物的不易获得,只有少量的革命文物可能被搬入课堂,常规的历史课堂更主要依赖于其数字化运用。

随着数字技术的全面发展,数字化逐渐成为革命文物保护与利用的重要途径。革命文物数字化具有数字资源丰富、操作性强、直观性突出、便于查找和保存等优势。为更好地将革命文物数字资源运用于历史课堂,我们可以搜集资料建立八年级历史学习的课程资源库,结合教学内容并按历史分期,可分为如下四大类:八上第 1—12 课——旧民主主 义革命文物(晚清至 1919 年前);八上第 13—24 课——新民主主义革命文物(侧重1919年至1949年10月);八下第1—6课——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文物(侧重1949年10月至1956年底);八下第7—11课——改革开放时期文物(1978年至今)。[4]八上25—26课和八下12—19课的教材内容不是按历史分期编排的,建议按相应课程内容的历史主题进行收集。八年级历史学习的革命文物课程资源库的建设,有利于实现革命传统教育的整体化、系列化、长效化。

在本课《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教学设计中,革命文物数字化的利用方式主要有:中国一大会场书桌——创设情境,还原历史场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1920年8月版)——讲解故事,感悟历史人物的精神;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决议、早期马克思主义著作等——史料实证。

革命遗迹和革命文物有利于在常规历史课堂中创设真实情境,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二、任务驱动学习项目化——落实革命传统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项目化学习的核心特征是以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为目标,这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在课堂的主体作用。

本课设计的核心任务是“我为中共一大纪念馆担当志愿讲解员” (详见图1),笔者结合中共一大纪念馆的展馆设计和本课教学内容,设计为如下4个展馆:一、前赴后继,救亡图存(1组);二、历史抉择,信仰感召(2组);三、风云际会,共商建党(3组);四、群英荟萃,开天辟地(4组)。同学们需提前分成4个小组,作为志愿讲解员,课前根据给定材料设计本组的讲解词和解说方案,上课时向师生们讲解。课堂上有的小组提取材料信息,照本宣科,基本完成任务;也有的小组做到了在组织材料基础上提炼出了深刻的历史感悟,令观众动容。是否能解说好的关键环节,在于教师是否准确指导了学生讲解词的写作方法。

本课还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探究任务:探源——从58人到9000多万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成为史上最牛创业团队?这对初中生来说很难理解,因此需要任务解构,进行逻辑铺垫。

(1)视频《1920年代的中国和中国人》,反映了中国什么社会状况?学生回答,人民贫困,社会落后,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根据图表(详见图2),中国共产党早期的58名党员以什么身份为主?学生回答,以教师(教授)和学生为主,他们都是知识分子。笔者进而引导,在近代中国能获得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往往即使做不到富贵泼天,至少也能独善其身,为什么要冒很大风险去建党搞革命?学生意识到他们是为了救亡图存,为了使人民摆脱贫困,振兴中华。

(3)在展览的尾厅“追梦”,今天中共领导的中国强大繁盛,请同学们结合生活感受和本课所学,归纳中共能成为史上最牛创业团队的原因?尤其是其源头是什么?该问题激起了学生们的热烈讨论,有的学生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有的认为是中共善于总结经验教训,还有的认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笔者肯定了同学们的各种理解,结合前两个小问题,引导总结中共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为,中共始终不忘初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牢记使命——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也紧扣课标,进一步回答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使学生认识到中共诞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三、革命英雄人物故事化——感悟革命精神,激发认同感和使命感

历史是由人创造出来的,革命人物及事迹是革命传统内容的重要载体形式之一,这是培育家国情怀、落实革命传统的重要形式。

1. 学生讲述革命英雄人物的历史故事

基于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目标,笔者布置的展览解说任务以讲述革命英雄人物的历史故事为主要内容,包括“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信仰的味道”——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和林祥谦英勇就义的故事。为帮助学生能讲述得生动、真实,提供可靠、细节丰富的可支撑性材料是前提,为此笔者从人民网找到了《中国共产党大事记》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简介》,还从中共一大纪念馆官网上找到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故事》,精心编订了学案,用史料创设了情境。学生从吸收材料,再到输出故事,这个过程能最大限度地感悟到革命英雄人物的精神,李大钊和陈望道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林祥谦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以此增强了对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激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

2. 首尾、古今呼应——19世纪90后与20世纪90后之间的信仰对话

本课导入运用一张中共一大会址前的照片和一段文字来创设情境:

阳光明媚。上海兴业路76号、78号门前,车声、人声与法国梧桐枝叶间传出的蝉声交织……

一瞬恍惚,倘穿越到100年前的7月23日,这里的门牌会是望志路106号、108号。盛夏之夜,毛泽东、董必武等十多位身穿西装、中山装、长衫的年轻书生,风尘仆仆,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走进上海法租界这条清静的小马路,轻轻叩响黑漆大门上的铜环,用各地方言甚至外语报到——我来了,我们来了……

“我们”,大多是一群19世纪的‘90后’,是一些原可以舒适逍遥、‘老于户牖之下’的知识分子们。[5]

而本课结束升华时,将上个世纪的90后与如今的90后进行了一场初心与信仰的对话。在这次抗击新冠疫情的斗争中,以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 后”党员为代表的青年一代,挺身而出、担当奉献,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

时过百年,中共党员们以接力的方式,始终不忘初心,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着。正如董必武为中共一大会址所作的题词,“作始也简,将毕也钜”。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使百年前的历史精神在如今的时代得以落地,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激发了学生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从李大钊一个人,到中共一大的一批人,到一个时代的呼唤,马克思主义成为了转变中国命运的良药,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引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而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新时代继续引领我们接力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革命传统教育,在教育中植入红色文化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体现,是历史学科落实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和方式之一,是增强中国文化自信的必要途径。只有抓住常规历史课堂这一教育主场,才能使革命传统教育实现常态化、长效化。

【注释】

[1]万正维、于晓静:《新时代革命传统教育的价值与路径探析》,《中国德育》2021年第8期,第24—27页。

[2]教育部:《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 2021年1月19日。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2018年7月。

[4]练洁、李娉、赵星宇:《革命文物元数据标准研究》,《中国博物馆》2021年第3期,第12—19页。

[5]改编自李泓冰、姜泓冰:《对话当年90后(回望)——走进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人民日报》2011年7月1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